“去杠杆”是错误的做法

红红说商业 2024-12-18 03:57:29

在大众眼里,杠杆就是负债,就是负债率。杠杆高了就是负债多了,杠杆高了风险也就高了,因此要去杠杆。

一直以来,人们对杠杆都是负面的评价与印象。因此去杠杆往往被看成是很合理很正确的做法。

从微观经济来看,每个人提高负债还是降低负债,这都是自由选择,对他本人来说肯定是有利的。

但是从宏观经济来讲,如果大家都在去杠杆,都在降低负债,那么经济就会陷入通缩。

因为微观上对的东西,宏观上不一定是对的,这种现象与原理也叫作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是萨缪尔森提出来的。意即,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如果说它对总体而言肯定也是对的,那就是一种谬误。在经济学领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

因为对于宏观经济来说,负债是创造货币的前提,没有负债就不会有货币。负债减少也意味着货币减少,货币减少也即需求减少,经济活动必然减少,工资、物价、资产价格都会下跌,那么企业数量与工作岗位都会减少,这就是通缩。

实际上,去杠杆并不是需要政策及舆论去推崇与引导的做法,因为在现实中,只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无论是企业或居民部门,当他们的资产大于负债,或者说持有负债的成本小于持有资产的成本,那么他们也不会去降低负债,他们是不会主动“去杠杆的”。

另一种是,当他们的负债大于资产,或者说持有负债的成本大于持有资产的成本,那么他们就会被迫地去杠杆。

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市场主体的去杠杆行为,都是被迫的,是在极不情愿之下的无奈之举。这种无奈之举多发生在通缩环境下。

我们现在再回到公共政策层面,假如市场中的微观主体在通缩环境下被迫地去杠杆,会发生什么局面?

显而易见的是,会有更多的资产抛售行为,以及更多的削减投资与消费的行为,以此来换取现金流偿还负债,降低负债。

那么这必然导致市场中的货币数量的减少,因为根据信用货币原理,偿还银行贷款即等于货币被注销。因此,市场会陷入流动性紧缺的危机,到处缺钱,人们赚钱更难,商家没有生意,普通人找不到工作。

有鉴于此,应对这种困局的办法,只能是政府站出来,进行逆周期操作,政府应该是加大杠杆,提高自己的负债,发行更多的国债与地方债,或将资产抵押给银行进行贷款,把货币创造出来,通过公共工程的方式,或直接给民众发钱的方式,将货币注入到市场,补充流动性。

市场就像一个水池,如果只是漏水而没有进水,那么货币总量就会越来越少,为了保持平衡,避免市场巨幅波动,宏观政策有必要进行逆周期操作。

只有当补充的货币可以抵消漏失的货币,维持住了物价、工资、资产价格,市场主体才可能会终止“被迫的去杠杆行为”,货币的注销现象才能减少。如果出现形势的反转,则大胆的人们还会加杠杆,增加负债,从而创造出来新的货币,新的货币带来新增需求,为推动价格上涨提供了买方力量,并引发通胀预期,此时,市场就可能重新走向景气与繁荣。(完)

0 阅读:8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