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放风筝?它最早是军事用具,韩信曾用它这么做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02-22 14:30:43
文/叨叨小科

每当春风吹醒大地,太阳越过山川升起时,人们就会扯着长长的风筝线,让快乐和风筝一起交融。

风筝的技艺能够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代没有飞机,古人就将竹签和纸做成风筝迎风飞翔,从古至今,风筝有许多不同的名字,纸鸢、木鸢、纸鹞等都是风筝的别称。

不过对于它的发明者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有人说是木匠行祖师爷鲁班,也有人说是汉朝将军韩信。

不过可以肯定的就是风筝最早起源时并不是玩具,而是军事工具,你能想象风筝如何作为军事用途吗?

风筝的军事用途

风筝起源于我国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据传墨翟用木头制成木鸟,为了能够让木鸟升空,足足研制了三年之久,后来鲁班用竹子进行改良,木鸢也正式开始作为了军事用途。

风筝作为可以飞在高空中的物品,在古时最早期就是被用来当成军事用具的,主要的目的还是传递情报。

而早期古人制作的风筝都是木鸢,是用木材制作的,虽然没有纸鸢那样轻巧和好控制,但是木鸢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鲁班曾就制造过木鸢,不过不是为了传递情报,而是为了窥探宋城的城墙高度,两国打仗时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前去丈量敌国的城墙高度,但是又要制作攻城的登云梯,因此鲁班就想出这个方法,利用木鸢升空至城墙上方,就能够轻松丈量出合适的高度。

这也是文字中记载的“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的起源,早期的木鸢一直都被古人用在战争时期,作为通讯和侦查的作用,除了能够侦查丈量以外,还可以测量风向,当需要利用火势攻城时,了解风向就非常重要,不然就容易引火烧身。

楚汉相争时期,风筝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朝大将韩信领兵攻打未央宫,不过因为不知地道距离无法选择合适的攻打行径,这时他就想出利用风筝去丈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如此一来便知道了具体的有效距离。

除此外,在攻打楚国时,韩信还将牛皮、竹子、麻绳等材料利用起来,纸鸢上面再架上竹笛,做成了有声音的纸鸢,在楚霸王被困垓下之时,将有声的纸鸢放于空中,竹笛随着空气流通发出笛音,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

一时间楚军士气涣散,这也是成语“四面楚歌”的由来,由此可见风筝在古时如果能够利用得到,则能够达到千军万马的气势,利用风筝来扰乱军心也凸显了韩信的智慧。

不过在古时风筝传递情报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南北朝时期,梁国被困,梁简文帝将求救书信藏于纸鸢中试图求救,不过却被敌军发现将纸鸢射断,也断送了梁国最后的希望。

除了传递情报,风筝还曾被古人制作成为了军事武器,明朝时期有一种叫做“神火飞鸦”的风筝,其实就是装着炸药的风筝,利用风筝的轻盈飞向敌军的上空然后松掉筝线,炸药就会爆炸。

风筝的演变

风筝作为军事用途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唐宋时期才开始有所演变,古人将风筝制作成了不同的款式,风筝也从此开始转变成为了一种娱乐工具,不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下还是会被用作传递信号。

风筝的演变让它更加收到百姓的喜爱,各种款式花色,琳琅满目,而传递消息也不在用作军事上,而是平常生活中,郎情妾意却抵不过父母之命,古时有许多被父母拆散姻缘的男女,为了表达相思,他们就会将写有情诗的风筝传递给对方,以表相思之情。

除此以外,古时对于不守妇道的女子惩罚是非常严苛的,甚至在外如果与其他男子有密切往来也有流言四起,但是有不少男女为了满足自身又害怕被家人发现,就会放起特定的风筝,风筝升起则代表家中无人。

在宫廷之中也有用精巧的风筝争宠的说法,将精细美丽的风筝放在君王的必经之路上,好奇心就会驱使君王前来查看,如此一来就有了能够与君王一见的机会,飞上枝头变凤凰也是指日可待。

另外风筝也是民间一种寄托和祈求庇佑的方式,在古时端午节儿童都会放风筝,被称为“放殃”,其实就是将风筝上面写上自己知道的疾病或感觉晦气的事,然后风筝飞向空中后剪断手中的筝线,象征着疾病与污秽都会随风而走。

古时因为封建思想,迷信的观念也比较重,如若遇到家中孩子久病不治的情况,也会请专门的老者掐算时辰,然后将孩子的病症写在风筝上,在特定的时间放飞,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病情有所好转。

风筝作为使用率比较广泛的一种物品,在许多场合也会有其他的作用,就好比每个朝代中都有一些受罚后被关在冷宫的女子,那时的侍卫对他们都是避之不及的,为了省事,外面的人就会将饭菜绑在风筝上送进去,也就有了送饭风筝的来源。

宋朝时期后风筝的制作工艺就非常繁琐了,因为从这时起的风筝无论是花色还是形状都是非常繁多的,早期随意纸糊的风筝制作工艺也逐渐分成了六个步骤,第一道工序就是制作竹篾,也就是将竹子砍成细条打磨。

第二道就是扎筝架,编织好想要的形状;第三道工序就是糊纸,并且还分有纸糊、油皮纸糊和轻棉布糊;第四道工序就是绑线,将风筝穿在筝线上;第五道就是试飞再加以修正;第六道就是完工涂色绘画。

由此可见,古人无论是将风筝作为军事用途又或是作为日常玩乐都是非常尽心尽力的,并且也是将风筝的利用率做到最大化。

古人传递情报的方法

风筝转为民间用途是因为军事上容易被发现且武器上随着朝代更替有了改良,那么既然放弃使用风筝来传递消息,那古人又发明了哪些更好的传递消息的方法呢?

比较隐蔽的就有茶水铺、驿站等等,在山野之间开一间茶水铺,来来往往的人都有可能是传递情报的人,而一般官家也不会对此有太多的探查,因此在两国交战时期就常有敌军的探子在山野间或城墙外开设茶水铺的行为。

另外古人为了以防万一还养了许多专门的信鸽作为军事情况的传递,这个方法的优点就在于信鸽在高空中与普通鸽子没有多大差别,且信鸽飞行的途径都是在山林当中难以探查。

并且训练好的信鸽在一天就能飞行384公里,在传递重要情报时,也会同时派出去好几只信鸽,总有一支能够到达收信者手中。

而这个方法的弊端就在于,信鸽的培养是要花费很多功夫的,折损一只在古代军队中都是损失,且信鸽只能飞回专门的收信者手中,因为信鸽传递的主要依靠就是它的归巢性,所以也是有一定限制的。

飞鸽传书有了限制古人又发明了烽火狼烟,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作为古时边防通讯的手段之一,当有敌国来犯时点燃烽火狼烟,全军就能快速地做好准备,同时也会有人即可传信回都城,告知君王有帝国来犯,一是请求支援,而是传递战时开始的时间。

烽火狼烟只能作为短距离信息传递,远距离除了依靠飞鸽传书外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驿站,快马加鞭也就由此得来,两国交战有不少信件需要人工传递,而驿站就成为了中转且保证信件能够高效安全到达都城中的方式。

在隋唐时期,山间中就有许多中转驿站,不仅可以供驿卒休息,也可以给他们即使更换快马,另外驿站也是分有普通和机密的,在唐朝就有将绝密唐报通过贺兰驿转发出来的情况,而且这样绝密的驿站也只有特定的驿卒才知道。

唐朝对于快马也有明文规定,为了保证边防战事情况能够最快传递回朝,要求快马一天走6驿行180里,中等的快马也要日行300里,而吃精饲料的上等好马则是要日行500里。

远距离只有通飞鸽、烽火、驿站而近距离的传递信息则是可以通过孔明灯和竹简,孔明灯的使用一般都在地方诸侯离世时用的较多,这也和朝中君王逝世敲钟宦官通喊是一样的道理,除此外也有用孔明灯系上书信来传递消息。

而竹简的传递方式也就更加局限了,一般都是顺水而留,且需要专人在下流等待竹简的到来,一般不会用在军事上。

古代人们利用智慧与自然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利用自然与发明来维持决定战争的走向,而通过风筝的演变也不难看出古人的智慧,将原本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也能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风筝在座位民间工艺后,更是直接上升了一个维度,古代的民间工艺者将风筝绘制成不同形状,放飞在空中时栩栩如生,这不仅代表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也寓意着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