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丢轮椅,一例功能性截瘫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冯周琴/文 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9月的某周三上午,我在脑血管病门诊上班。
当一位双下肢瘫痪的病人被推进诊室时,我立刻感到这可能是一个棘手的病例。可能是对我的知识、耐心和技巧的挑战。
据患者介绍,她已经在本地医院接受了一个多月的治疗,但仍没有好转。做过许多检查,包括头部和脊髓的磁共振,初步的诊断为脑梗塞和帕金森病,但治疗却无效。这次,是由其丈夫陪同,特意来到省医院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的。
我观察着病人被从轮椅上抱上检查床,注意到她的语言能力正常,眼球活动正常,上肢活动能力正常。
考虑到这一点,我认为不需要按常规从颅神经检查开始,上肢功能也不需要注意。主要关注下肢功能状况,以排除或确定脊髓病变的可能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双侧大脑前动脉共干,而发出大脑前动脉的那个干闭塞了,或者是在大脑正中裂那里长了一个脑瘤。不过,这两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在当地她已经做过多次头部磁共振检查,当地医生不可能把发现双侧大脑前动脉同时闭塞的和大脑正中裂肿瘤的机会留给我。我只需要注意颈膨大以下的胸腰段脊髓功能的检查就行了。我心里想。
如果是胸段脊髓病变的话,应该有病变节段以下的感觉障碍,当我用折断的棉签开始检查她的足部时,她竟然报告正常,这样,我就根本不需要再往近端进行检查了。我直接开使腱反射的检查和病理反射的检查,结果显示腱反射不亢进,没有病理反射。巴宾斯基征、霍夫曼氏征、奥本海姆征,甚至“双划征”我都注意到了,都是阴性。
初步检查的结果并未发现脊髓器质性病变的迹象,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将病人的腿被动抬起,并惊讶地发现她能够坚持30秒钟不下落。让病人下去,站在床前,他在我的扶持下居然能够站立,甚至能勉强踏步。让他“走两步”时,她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步行。
为了进一步确认,我建议病人到走廊里当着众人的面再走几步。令人惊讶的是,在大家的注视下,这位病人最后竟然能够奇迹般地跑动起来。
原来,这位病人患的是“功能性截瘫”。
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患上功能性截瘫的,由于门诊时间的紧迫性,我没有时间进一步探究,我与病人约定,把她患病、检查、治疗的全过程写下来,我就能够发现原因了。
我在想,她可能是属于几年前春节晚会上赵本山演出的小品《卖拐》的那样的情况吧?不过,这次不是“卖拐”,是“卖轮椅”。那么,是谁,因为什么原因把轮椅“卖”给她了呢?
在医生和护士的精心检查,指导和支持下,从开始时被用轮椅推着进入诊室,无法抬起双腿,到最后能够站立、踏步,甚至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跑动。这位双侧下肢瘫痪的病人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奇迹的发生。
这位功能性截瘫病人的治疗经历给了我很深的启示:在医学影像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临床思维,神经系统检查仍然是临床神经科医生最重要的基本功。在我们像学习叩诊锤技术一样学习CT、MRI和DSA知识时,也时刻不能忘了我们的叩诊锤技术。
正如《做称职的临床神经科医生》一书的作者Caplan教授所说:拥有了更新的影像技术,比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是否临床定位诊断就已经过时了呢?我坚信临床定位诊断在对患者的保健中仍然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即使在当今的CT/MRI时代,它的重要性仍然有增无减。确实有这么一些实际情况,而不是在开国际玩笑,神经科会诊只剩下了两种适应证:(1)影像学检查阳性结果,(2)影像学检查阴性结果。通科医生常常不去试着对病变做出定位诊断,结果导致了对脑、脊髓的成像定偏了位,或者给患者开出了与最可能的疾病过程毫不相干的一些检查。
(作者简介:冯周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和天津医学院神经病学专业,获神经病学硕士学位。曾任河南省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政协常委。现为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