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头大坝西边的乡村公路向北,蛇行而上,翻过一座茂林修竹的小山,经过一段惊险的盘山公路,便进入了宿州市有名的草场村。
草场村四周环山 ,环境清幽,物草丰美,一条漂亮的乡村公路,从南向北弯曲着穿过村庄,直通萧县,是埇桥区与萧县的交界处。
去的时候是个春天,站在山上遥望,四周秀峰,紧紧地围着一个娇小的村落,就像一个巨盆,中间托着一朵怒放的花儿。山上的杏花、樱桃花与村里的杏花、樱桃花,遥相呼应,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村头有几棵大树,挺拔参天,很有些年头,树的一边是水库,水库里碧波荡漾,飘着一叶小舟,点缀着几片芦苇,禁不住使我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妙句来;村中央老井旁,两棵古槐,挺着刚毅的枝条,诉说着草场村的历史,给游客一种无限的遐想。
就草场村的地理位置而言,过去是个封闭的小山村,进出都很困难。当地老人说,过去草场村出路有三:一是向南穿过夹沟的十里长山套,过镇疃寺,至胡疃;二是向北二里许,跨过山口,经萧县的金寨村,转向北十里至皇藏峪;三是向东北翻越鹰嘴山,走十八里盘山道达闵贤。三条路行走都很困难,因此,旧时的草场村很偏僻。
据传,草场村前身为朱陈村,是个非常富裕的村庄,陶朱公范蠡在此居住过。范蠡在帮助越国打败吴国,逼死吴王夫差后,他不恋官场,劝大夫文种离开,文种不听,便带着美女西施,离开越国,辗转来到埇桥区夹沟镇镇头寺北,见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便居住下来。他隐姓埋名,取名为陶朱公,在这里开垦荒地,广种粮食,形成了当时非常富庶的村庄,取名为陶朱村,后人改为朱陈村。
相者说,朱陈村背靠鱼山,这里以后还会更富裕,要出一斗小米那么多的官。这事被巡天御使李太白得知,他化作一个道士下凡,在鱼头上建了座寺,取名镇头寺,意思是镇着鱼头,从此这里不再出官了。唐宪宗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大诗人白居易亲临朱陈村,目睹了朱陈村当时盛况,曾赋诗一首,记述了自己的坎坷人生,描述了朱陈村的繁荣与生活习惯,由衷地发出了“一生苦如此,长慕朱陈村”的感叹。宋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北宋文学家苏轼,在黄州为陈季常所藏《朱陈村嫁娶图》题诗二首,其一云:“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闻道一村唯两姓,不将门户买催卢。”其二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如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苏轼曾任徐州太守,这里当时为徐州辖区,所以苏轼对朱陈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都非常熟悉,在两首诗的注解中,他注名朱陈村就是徐州的萧县。那么,朱陈村也就有可能就是今天的草场村。
另一传说,朱陈村因为地理环境好,隐蔽性强,被明成祖朱棣用来作为草料场。朱棣为燕王时,为了争夺皇位,率军南征,在夹沟即现在的皇殿湖安营扎寨,聚草存粮。见草场村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便把它选为军马草料场,成为军事重地。朱棣逐走了原朱陈村的所有居民,让马皇后的表舅武忠一族看守草料场,随把朱陈村改名为草场村,所以至今草场村村民以武姓居多,而没有一家姓朱或姓陶的。也有人认为这个传说不靠谱,因为当时的草场村掩在深山,就当是的运输条件人扛马拉,朱棣不可能把粮草放在这里。
传说真假不重要,但它代表着人们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姑且就信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