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历史上,存在不少叛将。而这些叛将的叛变原因有很多:有人是贪图荣华富贵,觉得红军队伍太穷,跟着红军混没前途;还有的是因为工作调动,并因此觉得自己是被冷处理了,于是对红军不爽选择叛变。而本文今天要说的是一个叫杨遇春的红军叛将。
1、杨遇春叛变早在南昌起义的时候,杨遇春就参加了我军的队伍,并且在之后的战斗中得到了提拔,在1933年左右,杨遇春的职务已经成为了红军师长级别的干部——要知道,红军时代的师长如果能坚持到1955年,一般都能保证军衔在上将以上。不过,杨遇春的红军岁月,到1933年就画上了一个句号。
当时我党的高级首长是王明。王明对于苏区的建设和理解,往往是一厢情愿。因此很多决策都不大靠谱。比如对于地主的处理,采取了一刀切的消灭态度,此外,地主家属也是一刀切的模式。这引起了红军里面很多将领的恐惧。
比如杨遇春就是例子:要知道,杨遇春的父母就是地主。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杨遇春的父母被处决了。这让杨遇春感到十分忐忑:自己的父母都被处决了,那自己的红军军官还能做几天?自己只怕要不了多久也得被处决。所以杨遇春选择叛变到国民党那边。
2、杨遇春在国军那边的成就杨遇春是正规军校毕业的,在当时也算是军事人才。而且还是主动投靠国民党的红军高级军官,所以老蒋也授予杨遇春将军军衔。当然老蒋想要借此树立一个榜样,让更多的红军将士投诚国民党这边。当然客观来说,在王明胡搞的那段岁月里,老蒋还确实通过这些手段策反了不少的红军官兵。
抗战爆发以后,国民党在正面部队不断溃败,而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抗日运动倒是不断蓬勃发展,所以很多国民党高官认为,国军也应该学习游击战,在敌后对付日本人。不过,当时国军将领学习的军事理论和实践,几乎都是正面战场的战术。国军在游击战方面的经验和理论,都是0.
不过,很快有人想到了杨遇春——杨遇春做过红军的师长,肯定有游击战的经验。于是国军将领薛岳向老蒋申请,希望能让杨遇春到自己的部队里指挥游击战。
杨遇春当时负责庐山周边的游击战。当时日本大量精锐投放在庐山,打算占领庐山周边。国民党正规军拦截不住,所以很多将领对杨遇春的期望值很高。
杨遇春把红军时代的经验用了出来,通过两个团的兵力,不断骚扰、袭击日本士兵,一开始每天日本士兵有三五个被杀的,日本军队没当回事,毕竟三五个人似乎不多,但是日积月累下来,日本人发现了问题所在,但是日本人在庐山人生地不熟,所以每次扫荡都只能扑空。就这样,杨遇春在庐山一带和日本人周旋九个多月,为其他战场减轻压力,为国军其他部队的应对争取了时间。
3、结局1949年以后,杨遇春跟着国民党逃到了台湾。之后开始了赋闲生活,一直活到1980年代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