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四十五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2-25 08:26:43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四十五讲

第三册 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

第二章 清朝中期的书法批评

第三节 王文治、梁同书的书法观

二、梁同书的书法观

梁同书,公元(1732 - 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与同时的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其论书言论见于《频罗庵论书》,载于崔尔平选编、点校的《明清书法论文选》。

梁同书批判同时代的模仿之风,并着重强调学习古代书法名作应关注其“风神变化”,以解决师承问题。他讲:帖是让人观赏的,不是让人模仿的。如今之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书法逐一临摹描绘,如同小儿写仿本,即便形似,又怎会有自我。试看自晋、唐以来诸多书家,可有相似者?羲、献父子各异;临《兰亭》者千家,各有不同;颜平原诸多字帖,一帖一模样。正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并非有固定标准。故而李北海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此乃为世间向木佛求舍利者猛下一针。

在此他指出古代名家无一相似,父子之间存在差异,众多书家同临一帖也各不相同,同一书家的作品亦面貌有别,由此得出书法“并非有固定标准”。梁同书是从变化的角度看待古往今来的书法成就,既非正统派所看重的不变,也非考据派那般追求字字有出处。正因如此,从学者要领会其中的精神,而非模仿古人的点画。他的这一见解与王文治相同,主要针对考据派的锱铢必较与官样馆阁书。

梁同书强调书法创作的关键在于“气”。他表示:

写字要有气,气需从熟练中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正,随笔而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切不可有丝毫摆布。熟练之后自会知晓。

梁同书承认书法的“古今”之争难以判定,不可用古人的书法风格衡量今人。他言道:

总之古今之人无法相比,自晋、唐、宋、元以来,一直如此,并非人不可相比,而是古今不同。若非要以古人来衡量,那今人便无完肤。就如南宫(米芾)之妙,若说“古穆”二字,便已相隔甚远。这是时运造就,性情使然,不可强求。假使强行追求古穆,那么墨猪、木算子等流弊便会层出不穷,又何谈得失呢。

他的这一见解对于一味因循守旧以至于矫揉造作的风气有着警示作用。正因如此,他主张应师法古人的“意”与“神”,赞赏褚遂良能够获取《兰亭》的“神”。他表示:《定武兰亭》如同麒麟凤凰,许久都难以得见。在唐人当中,能见到的人颇多,而褚登善依循自身之法施行,完全不像《定武》的模样,这是形势所迫。而那些有名望之人也定然不肯被手腕下的束缚所牵制,获取其神罢了,获取其意罢了。

梁同书对馆阁体多有诟病,他在评价姜宸英的书作时讲道:“西滨的书法,终归是供官所用之作,减损人的意趣兴致。然而这是其老年之笔,相较其他作品更为苍劲,并且其字里行间全然依循自身的意旨,没有一丝面对圣上时的拘谨庄重之色,也足以显现前辈的气度着实不凡。若在当下,必定请所谓的黑光长者来书写,大小分寸丝毫不差,实在是有失风雅。”言外之意,姜宸英的字固然有着不凡的气息,但依旧减损人的意趣兴致。至于“黑光长”式的馆阁体,则是风雅尽失。

梁同书觉得书法艺术的关键在于“天资”,其《频罗庵论书·答陈莲汀论书》提到:

学书这一途径,天资居先,学习居次,天资不佳,即便学习也无益处。

而在学习时最为关键的是“神会”,《跋陈句山太仆书册》中讲:

董华亭论书称:“临摹最为容易,神气最难传达。”若非见识情趣高远,卷轴古朴深厚,凭借自身的神智与古人的精神相融合,即便貌似虎贲中郎,衣冠仿若优孟,也相差甚远。

梁同书追求的是“书卷气”,王文治追求的是“韵味”。他们的目标大致相同,即反对刻板的书法风格。当然,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仍是宋朝以来文人书法追求的延续。(全文共计:1484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2月24日星期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