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个蜀国悲痛万分,却有一人狂笑:天意如此!

观图文读历史 2024-11-16 02:26:27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大乱,在这乱世之中,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其中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最终脱颖而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这场权力游戏中,蜀汉的命运却充满了坎坷和无奈。

刘备一个以仁义著称的乱世枭雄,其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之前一直漂泊不定,靠别人过日子,直到赤壁之战后才算有了稳定的生活。

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他将目光投向了富饶的益州,刘璋被张鲁压得喘不过气,就请刘备入川帮忙对付张鲁。

可是这却成了刘备扩张势力的契机,刘备入川后,并未按照约定攻打张鲁,反而逐步蚕食刘璋的势力,最终取而代之。

这一举动,在益州官吏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李邈一个出身贫寒却忠于刘璋的益州从事,对刘备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在刘备的庆功宴上,他公开指责刘备背信弃义,不顾大义,李邈的言辞犀利,直指刘备的痛处,也展现了他不畏强权的勇气。

可刘备并未因此而动怒,反而对李邈的忠义表示赞赏,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李邈解释了自己的战略意图和长远规划,李邈被刘备的宽厚待人所打动。

乱世之中,他明白只有跟着一位有实力的领导人,才能实现理想,造福百姓,于是李邈决定归顺刘备,并尽心尽力地辅佐他治理益州,刘备对李邈的任用,并非仅仅出于个人感情,他深知要稳定益州的局势,必须争取当地士族的支持。

重用李邈,既可以展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也可以拉拢人心,稳定政局,这说明刘备很有政治策略。

诸葛亮大家都说他忠心耿耿,为蜀汉操劳到死,可他北伐的计划,至今还有人觉得不太靠谱,赤壁之战过后,刘备拿下荆州,接着又控制了益州,最终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败北,蜀汉国力大损,形势岌岌可危,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为了延续蜀汉,实现光复汉朝的理想,刘备制定了北伐计划。

蜀汉国力薄弱,地处偏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主动进攻,拿下重要的战略位置,壮大自己。

北伐的目标,并非仅仅是收复中原,恢复汉室,北伐还能振奋蜀汉军民士气,增强全国的团结统一,这样一来,就能分担东吴的战事,稳住蜀汉的地盘,还能牵制曹魏的军队。

北伐之路注定充满艰辛,魏国地盘大,资源也丰富,实力很强,蜀汉比对方实力弱,诸葛亮明白其中的风险,却还是决定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决策,在蜀汉内部引发了不同的声音,李邈作为益州的旧臣,对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持坚决反对态度。

他与诸葛亮的冲突,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源于他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

李邈从小穷,所以很了解老百姓的苦日子,蜀汉刚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元气大伤,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

现在北伐,老百姓肯定更苦,搞不好国家都要完蛋,他认为应该先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壮大实力,时机到了再考虑北伐,在李邈看来,诸葛亮的北伐战略过于理想化,脱离了蜀汉的实际情况。

他认为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悬殊,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蜀汉就算赢几场小仗,大局也还是不利,与其打没完没了的仗,不如把钱花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李邈的反对,并非出于对诸葛亮的个人敌意,而是出于对蜀汉百姓的深切关怀。

他知道战争会给老百姓带来很多苦难,他觉得诸葛亮该收兵,好好发展经济,改善百姓生活。

李邈反对也没用,诸葛亮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北伐不易,却也清楚这是蜀汉的唯一希望,蜀汉地处偏远,要长久发展,就得主动出击,打破魏国的包围圈。

诸葛亮北伐的野心不止于收复失地,他想做更多的事,北伐还能振奋蜀汉军民士气,增强全国的团结,这样一来,可以分担东吴的战事压力,稳固蜀汉的防线,还能牵制曹魏的军队。

诸葛亮明白,曹操想吞并天下,蜀汉要是老守着,最后肯定会被魏国吞并,要想活下去,就得主动争取机会,拖延魏国的统一,诸葛亮坚持北伐,并非不顾百姓的疾苦。

他深知战争会给百姓带来痛苦,但他认为这是为了蜀汉的长远利益,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必须做出的牺牲。

诸葛亮和李邈的冲突,最终以悲剧收场,诸葛亮几次北伐,虽然有些战役打赢了,但最终没能收复失地,李邈的反对,也未能改变诸葛亮的决策。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消息传回成都,举国哀悼,但李邈的反应却大相径庭,他非但没伤心,还仰天大笑,说蜀国这下有救了。

李邈不是幸灾乐祸,他只是长期积压的情绪终于爆发了,他认为诸葛亮的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最终却一无所获,诸葛亮的去世,意味着北伐的结束,对蜀汉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

李邈的怒骂,虽然过激,但也反映了部分蜀汉官员和百姓的心声,他们对连年征战感到厌倦,对北伐的前景感到悲观,他们盼着蜀汉能安心发展,别总打仗,把有限的资源浪费掉。

蜀汉皇帝刘禅,大家都觉得他能力不足,是个不太称职的领导者,他对诸葛亮极为敬重,视其为父辈,李邈对诸葛亮的怒骂,无疑触犯了他的底线。

刘禅下令将李邈处死,并非仅仅出于个人情感,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维护诸葛亮的权威,维护北伐的正当性。

如果容忍李邈的言行,将会动摇军心民心,对蜀汉的稳定造成威胁,刘禅的抉择,虽然无奈,但也体现了他作为君主的责任和担当。

他要权衡国家稳定和个人言论自由,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前者,诸葛亮与李邈的矛盾,反映出蜀汉当时面临的诸多难题,他们的政治观点和发展方向截然不同。

诸葛亮的北伐,是出于“兴复汉室”的理想,也是为了蜀汉的生存和发展,他想打北伐,摆脱曹魏的控制,活下去。

北伐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连年征战,耗尽了蜀汉的国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最终北伐未能实现战略目标,反而加速了蜀汉的衰落。

李邈反对北伐,是出于对民生的考虑,他认为蜀汉应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待时机成熟后再图北伐。

李邈的观点,虽然务实,但也过于保守,在当时的情况下,蜀汉如果被动防守,最终会被曹魏吞并。

诸葛亮和李邈各有各的道理,他们的冲突,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也体现了蜀汉面临的困境。

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刘禅把蜀汉的军政大权分别交给了蒋琬和费祎,这招有效地避免了权臣专政,让蜀汉政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

这体现了刘禅的政治智慧,他明白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独断专行,权力分散开来,就能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也就不会出现权倾朝野的大臣了。

蜀汉最终还是没能撑下去,走向了灭亡,诸葛亮和刘禅的努力,也不能因此被忽略,对刘禅的评价或许需要重新审视,他并非人们印象中那样无能。

刘禅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能够在诸葛亮去世后,独自坚守蜀汉29年,这足以证明他并非完全“扶不起的阿斗”,虽然他比不上诸葛亮,但能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蜀汉灭亡的原因很多,不能简单归咎于诸葛亮北伐,蜀汉先天地理环境和实力不足,注定难以与曹魏长期抗衡,历史的启示在于,要顺势而为,现在不行,先沉下心来,慢慢积累,时机到了再出手,盲目扩张,只会加速自身的灭亡。[浮云]

参考来源:

四川正道文化 诸葛亮为何无法一统三国,主席评价得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阅读时代杂志 诸葛亮七句经典名言,细品受益终身!

封面新闻 怎样正确称呼《风起陇西》中的高堂秉?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