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持久战”打垮日军,为何说“解放战争拖不得”?

宝宝聊过去 2024-12-21 19:53:30

关于解放战争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那就是“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说得很隐晦,因为这里面极其复杂,正确理解有难度。

为什么咱们一提起解放战争,总会用波澜壮阔,可歌可泣来形容。因为这是一场事关民族存亡的翻身之战。

回想堂堂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怎么就突然走到了如此田地,要靠奇谋,甚至靠诡计才得以维持和生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第一次把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大家要知道在70多年前,让中国人活下去可能会有很多种方法,但是让中国人重新永远的站起来,只有新中国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也没有第二种可能。因为在这时候(二战后)中华民族又一次陷入了列强精心设计的铜墙铁壁的困局里,而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领导集体用惊人的智慧洞穿了这一切,用鲜血和生命不惜代价的与时间赛跑,在仅有11个月稍纵即逝的窗口期里,打碎了铜墙铁壁,跳出了陷阱高墙,为后世中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论断“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这两次战争是他军事谋略运用之集大成者,但战略策略却截然相反。

根源在于他卓越“势商”,越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毛泽东越是高瞻远瞩,把握大势,在关键时刻作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判断,为大势趋,驭势者胜。其战略预见的思维、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快不得”:抗日战争必是“持久战”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一时“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实质都是投降。一个是投降日本,寄希望“共荣”;一个是投降美英,寄希望“外援”。国民政府高层认识不一、日趋撕裂,民间更是悲观情绪浓重,看不到希望。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窖洞撰写《论持久战》。这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献。

危亡之际,1938年5月毛泽东《论持久战》横空出世!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

他严厉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断定“抗战是一场持久战,胜利必然属于中国。”

毛泽东深刻洞察到抗日战争不仅是中日战争,更是世界上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对法西斯的战争。

因此,在世界主要大国苏美还没有参战之前,必须是守势。

他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二是,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

三是,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四是,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第一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能速胜。

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

他指出中国必须、也能够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3个阶段。强调持久战的基础是广大民众。

毛泽东《论持久战》第一次将“持久战”系统化、理论化,让大家看到了预期结果,虽艰难,但必胜!像定海神针一样稳定了军心民心。

1938年11月,蒋介石在“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将《论持久战》发放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人手一册,并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抗大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1939年)

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是大会会场

毛泽东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在七大主席台上。

毛泽东在七大致闭幕词—《愚公移山》。

^ 毛泽东在七大致闭幕词—《愚公移山》。他向大会提交的《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详细阐明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路线、纲领和政策。

这是八路军收复山海关。

^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声明《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进行广泛的进攻。

2,“拖不得”:解放战争绝不可错过“窗口”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依仗兵力、财力、地盘优势,发动内战。

毛泽东计算共产党家底,乐观估计解放战争要打5年。

他最擅长打“持久战”“游击战”,但为何后来突然强调“解放战争拖不得”?在兵力数量、物资潜力处于劣势情况下,不顾林彪等反对,力主发起“大决战”,4个多月时间内,连续开展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彻底逆转局势。

根本原因是国际形势“窗口期”极为难得。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中国国力已疲弱至极,急需休养生息。国共两党开始就建立联合政府进行谈判。

但一个统一的中国并不符合美国、苏联利益,分而治之是他们最优项。

尤其是蒋介石政府1945年8月与苏联签署了中国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承认蒙古独立,承认苏联在中国大连港、旅顺港以及中东南满铁路的主权。这些直接关系到苏联利益。

因此,日本投降后,苏联为了保持《雅尔塔协议》拿到的旅大、中长权益,并没有把东北移交给中共,以此换得国民党政府履约。而且斯大林在日本投降后,特意致电要求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保证不打内战。

《雅尔塔协定》瓜分了二战后远东势力范围

解放战争, 国共双方实质是美苏代理人战争。

美国支持国民党,苏联支持中共。而划江而治的分裂中国符合背后两个大国利益,是他们优良的战略缓冲区。

而中共没有实力做出选择。

但1948年6月出现了一次转机。毛泽东果断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窗口”,一举扭转了中华民族命运,不到1年时间,逆天改命把一个必将分裂的中国硬生生变成大一统之中国。

这个转机即“柏林危机”事件。

“柏林危机”态势图

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公布“关于改革植国货币制度的法令”;6月21日,正式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这一行动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苏联得知该计划后,于6月19日提出抗议,占领军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布《告德国民众书》,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

6月22日,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D记号马克。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

同时,苏联驻扎在东部德国地区的30多万军队摆出了强烈的战争姿态。美、英等国对此反应强烈,立即向西部德国紧急调动兵力,准备全面迎战。

一时整个欧洲再度陷入危机,似乎“”一触即发。

此即历史上震惊世界的“柏林危机”。

最终,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达成了妥协。

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对柏林的封锁,柏林危机结束。

正当美苏陷入“柏林危机”无力顾及其它时,毛泽东迅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窗口期”,立即打响“三大战役”。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战略决战中

^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协助下,组织指挥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辽沈、准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毛泽东起草的关于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电报的手稿。

^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首先发起辽沈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

毛泽东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电报的手稿。

^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共同发起准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等55万余人。

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电报的手稿。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同发起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52万余人。至此伟大的战略决战胜利结束。

“柏林危机”1948年6月爆发,辽沈战役1948年9月打响。

“柏林危机”1949年5月结束,“三大战役”已经结束,中共统一全国大局已定,美苏再干涉为时已经晚。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

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看南京解放的捷报。

即便“柏林危机”对峙时,1949年1月“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斯大林仍致电毛泽东,反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希望中共与国民党划江而治。

英国海军“紫石英号”护卫舰

毛泽东没有理会,一鼓作气向南推进,还把意图阻止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国“紫石英号”护卫舰都打残了,让在中国横行一个多世纪的“日不落帝国”颜面尽失,打出了声威和硬骨头精神。

彭德怀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持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