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儿子为什么出现叛逆行为?了解这些原因对父母很重要

开济说育儿 2024-09-23 03:14:15

阿钧是一名初一年级的男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对于自己的感受觉察较为困难。由于沉溺于手机,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经常在课堂上出现瞌睡现象。阿钧因为玩手机和父母关系不佳,在家中感到无聊孤独。

他自述自三年级开始就会玩手机,每天花数小时玩手机。班主任与阿钧父母沟通情况后,父母频繁地将手机隐匿起来,并不让阿钧接触,使得他越发感到孤独和乏味。

于是会趁着父母休息的时候,凌晨起来玩手机,凌晨起来玩一两天之后,晚上好好休息一两天,接着再玩一两天,因此上课经常会打瞌睡。

见到阿钧的时候,他很沉默,手不住地搓着,眼睛低垂,像一只受到打击的小鸟,瑟缩在沙发的一角。我轻声说:“你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是如何的,是否会有些不舒服呢?”

阿钧摇摇头。于是我继续询问:“你想和我分享一些什么呢?”

阿钧想了想,叹了口气,提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好。

我注意到阿钧的叹气,似乎有很多内容堵在他的心口,让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开口,于是问道:“你似乎一时想不到要说什么。那你愿意和我聊一聊你的父母吗?”

阿钧的手搓得更厉害了。我对阿钧的举动充满了好奇:“是不是特别累,不知道该怎么说和父母的相处?”阿钧点点头。

我尝试打消阿钧的顾虑:“在这里你想要说什么都可以,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阿钧听后头慢慢抬起来,嗫嚅着说:“妈妈不停地唠叨我,不让我玩手机。”

我感受到了一个不被父母充分理解的孩子的无力,我于是接着说:“肯定心里会觉得有被控制的感觉。你愿意具体说一说这种感觉吗?”

阿钧说:“清明那会儿写完作业我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玩儿手机,我妈就不让我看,我就觉得无聊,一无聊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就在那里躺着,一躺就躺好久。”

我说道:“看来对于我们来说,手机就像一个精神寄托一样,能够让自己放松,是享受生活的一个寄托,但是爸爸妈妈似乎不这么理解,他们似乎把手机当成洪水猛兽一样。”

阿钧用力地点点头。阿钧开始陈述其与父母间的各种冲突、疏远关系,以及在家庭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深度孤独和厌倦感。

阿钧自幼便被送往家乡,交由爷爷奶奶抚养,直至进入小学阶段才被接入北京生活。那时阿钧很淘气,父母经常会粗暴地教育他,阿钧内心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家里母亲忙著工作,父亲忙着刷手机,他则在一边悄悄地看父亲玩手机,平时父母也很少与自己沟通,孤独、无聊、疏离一点点侵蚀着阿钧的心灵,像迷雾般笼罩在阿钧的内心,他开始与电子产品结下不解之缘。

阿钧叙述完试探地问:“刘老师,我喜欢玩手机和爸爸妈妈有冲突,你一定觉得我是个坏孩子吧。”

随着阿钧的叙述,我看到了一个渴望被关爱、尊重与接纳的灵魂,于是回答他:“听了你的叙述,我并不觉得你是个坏孩子。从你的描述当中,我能感觉到你玩游戏也是想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要有那么多的孤独,不要有那么多的无聊,这也是你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不被爸爸妈妈所认可和接受。”

阿钧:有点吵。他们老觉得我跟他们对抗。

我:爸爸妈妈有他们的想法,他们难以设身处地从你的立场去理解你,使你感受到家中环境的孤独、乏味和压力。

阿钧:什么都不想听,觉得在家里什么都不想做。

我:家似乎成为了我们痛苦的来源。你愿意具体说一说吗?

阿钧:有一天早上做早餐的时候我蒸了几个包子,因为我爸我妈说让我自己做早餐,然后我爸不喜欢就吼我。

我:你期望获得父母的激励和认可,然而他们所给予的却是一些负面的反馈。父母是否经常地对你进行否定?

阿钧:有的时候会。不确定什么时候就会给我打击。

我:什么时候孤单和无聊没有打扰到你呢?

阿钧:对一件事物找到兴趣了。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引导阿钧想到了一些自己可以用来减轻孤独与无聊的方法,我感到有一束光正透过迷雾照亮阿钧的内心。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而阿钧的家庭显然出现了一些裂痕,于是我与阿钧的父母进行家庭指导。阿钧的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无助、自责以及抚养过程中的挫败感,我试着理解阿钧父母的感受,并告诉他们可以试着了解孩子的感受。

由于阿钧的父母疏于对阿钧的陪伴,而阿钧内心渴望父母的陪伴,于是,我就这个部分和阿钧的父母进行了沟通,阿钧的父母表示愿意做出尝试。

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钧的病理性记忆,他小时候三四岁,独自在玩乐高,但其实他并不是特别热衷于乐高。然而,身边无人陪伴,他感到格外孤独,感觉没人能理解他,也没人爱护他。他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只能默默忍受。我对阿钧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他的眼睛渐渐绽放出了光采。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在离开咨询室的时候,阿钧告诉我,现在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看书,已经很少看手机了。阿钧能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家庭关系也有所缓和。我能够感觉到他正慢慢迸发出强大的内在力量,可以有勇气面对人生的挑战。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