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苏两会|魏洋委员:加强生物质材料高值化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扬眼 2025-01-22 08:26:21

竹子是我国广布的一种植物,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长江——南岭、华南、西南高山四大竹区。江苏属于长江流域竹区,竹子种植面积近40万亩。如何发挥江苏竹林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的高附加值?2025年江苏省两会期间,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魏洋教授的提案《加强生物质材料高值化利用,促进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就关注这一促进种植者增收、推进科研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课题建言献策。

【中国人对竹子充满喜爱,江苏竹林广袤】

众所周知,中国人对竹子非常亲切,松竹梅菊被美誉为“植物四君子”。竹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

魏洋在提案中指出,竹材、秸秆等生物质材料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资源,具有显著的减碳、净碳、固碳效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统计,我省竹林的总面积约50万亩、种植面积近40万亩,秸秆产量约4000万吨/年。这些生物质材料的高效利用,可极大推动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绿色发展。

【竹子等生物质材料利用存在三大问题】

通过田野考察、走访调研,魏洋表示竹材等生物质材料利用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是生物质资源加工技术成熟度不足,高值化利用程度低。目前秸秆、竹材等生物质资源主要以焚烧、堆肥、造纸等,产品附加值低;宜兴、溧阳等地具有竹产品加工业,竹制品加工企业超过3000家,但主要集中在竹编织品、工艺品、家具、地板、模板等,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传统生产技术限制了生物质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应用。

第二是生物质材料开发利用全产业链连通机制不畅。竹材、秸秆等生物质材料的可持续性经营、产品加工制造、施工建造及低碳运营等产业间缺乏紧密的衔接和配合;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没有完整的转化机制支持,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效性;生物质龙头企业较少,不能有效带动行业上下游发展,阻碍了生物质材料与结构全产业链的发展互动,不利于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第三是竹木结构等生物质材料的规模化应用水平不高。虽然我国部分地区也有竹木结构等生物质材料的工程应用,如浙江、四川等一些竹木公共建筑,但相比于发达国家,缺乏真正有效的政策推动,导致竹木结构规模化应用不足,如芬兰提出2025年之前,公共建筑使用木结构建筑的比例达到45%,法国提出2030年之前使用以木材为主的生物质材料在重大翻新或新建公共建筑项目比例超50%,而我国的木结构建造量较低,每年仅建造约300万平方米。

【加大“以竹代塑”产品、生物质建材等绿色产品的支持力度】

基于如上,魏洋提出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是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引擎,构建高附加值生物质材料产业集群。加大生物材料先进采伐设备与技术的研发,培育龙头企业,推动采伐、运输、存储环节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运作;依托科技创新,提升生物质材料品质,推动生物质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出台政策支持发展低碳高值化生物质材料特色产业,助力农民收入增长;推动生物质材料的可持续性经营、智能化产品加工制造、模块化施工、低碳化运营等产业链上下游绿色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和产业发展水平。

第二是加强产业链内部循环与整合,完善产业链协同发展。鼓励上游原料供应企业、中游生产制造企业、下游产品应用企业,打造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完整产业链条,有效促进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加强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的试点应用和成果转化,优先支持竹木等生物质材料领域地方、团体标准规范编制,促进生物质材料领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生物质制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激励机制,扩大市场需求,如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支持使用生物质材料制品的绿色建筑项目,建成一批示范工程,打造生物质建材的设计-研发-制造-配送-施工-维护产业链发展模式,使新技术走出“深闺”;加大“以竹代塑”产品、生物质建材等绿色产品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生物质工程建设。

第三是强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提升生物质材料助力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强化科技支撑与创新,加大在竹木等生物质材料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在政策层面支持相关试点项目,将竹木建筑纳入乡村振兴规划;鼓励竹木加工企业向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加强竹木等生物质材料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新农村建设的生物质材料应用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竹木结构等生物质制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助力新农村建设中绿色竹木建筑的规模化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薄云峰

校对 李海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