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流转至一个历史节点,世界已经翻开了新篇章,政治智者基辛格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视角,再次聚焦于中美关系这一话题。
这位年迈外交家在其著作《论中国》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毛泽东及其思想。
基辛格将焦点锁定在中美关系演变,从他个人亲历的中美“破冰之旅”开始,带领我们领略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以其独特的西方视角对毛泽东思想的认知与解读。
基辛格对毛泽东外交文化战略的深入审视,吸引着那些渴望探寻毛泽东及中美关系内在历史纽带的读者。
那么他写这本书的意义是什么?他在这本书中是如何评价毛泽东的?
为美国而写的著作1971年的夏天,基辛格作为美国尼克松总统的秘密特使,成功为尼克松争取到了与毛泽东会面的宝贵机会,为中美关系的重启拉开序幕。
时光荏苒,如今的基辛格已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五十多次足迹。
他有幸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一干中国最高领导人相识,与他们建立起深厚友谊。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任何前官员或智库学者,能够在中国享有如此尊荣和礼遇。
基辛格在88岁高龄时将自己丰富的访华见闻和感悟凝练成一部名为《论中国》的著作。
尽管这部作品以中国为主题,但其实它的内核是关于美国的。
正如基辛格本人所言,他毕生致力于从美国人的视角思考缔造和平。
诚然,他多次表达过对中国人民的敬意,赞扬我们的顽强、沉着、家庭观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但他研究中国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已崛起为全球经济巨擘和重塑世界政治秩序的关键力量。
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中国的角色越发重要,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学者,无论是出于个人意愿还是客观现实,基辛格都有必要在关乎中国的全球议题上发声,并在中国这个世界学术重要市场上拓展研究空间。
《论中国》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影响新中国数代领导人战略决策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根源,从中提炼出中国战略的基础与规律。
然而,基辛格并未在书中直接告诉读者他有这样的宏愿。
如果只关注他与中国领导人交往的琐碎细节,读者可能会误将这本书视为一部中国高层趣闻轶事的集锦。
或者像彭定康先生所说,认为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的中国之行以及访问前的秘密筹备,而前面部分关于中国历史的内容仅仅是一场餐前酒的“简要回顾”。
若美国决策者也如此对待这部作品,基辛格势必会感到失望。
因为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作者对毛泽东及其与周恩来、邓小平等后继领导人差异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书中对毛泽东的丰富阐述,使那个时代的中国形象深刻地被毛泽东的特征所渲染。
基辛格更期望美国领导人,能通过这部作品,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解读中国当代国际战略行为的线索。
在具备理想主义的同时不丢弃现实主义在基辛格的视角下,毛泽东拥有坚定意志,依循直觉,在革命领域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这种理想主义在毛泽东的“大跃进”运动和“继续革命”理论中得到充分体现。
他指出,毛泽东的“继续革命”信仰源自三个方面:“意识形态、传统以及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其中最核心的是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的韧性、能力和凝聚力的信心。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不仅遭受到苏联安全威胁,还承受着核战争的压力。
然而,毛泽东坚信,中国曾经历过许多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苦难,但最终都以文化或领土优势击败侵略者,只要依赖坚定的信念和耐力,就能书写一曲辉煌篇章。
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国家安全观,主要源于中国文化的坚韧以及人民的强大凝聚力。
在基辛格的笔下,毛泽东既强大又冷静,是诗人和战士的独特融合,是预言家也是旧秩序的打破者。
与一般革命者在成功后建立新秩序不同,毛泽东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似乎更像是一种模糊的远景,它不是政治制度的重塑,而更像是精神上的重生,从混乱走向治理。
基辛格捕捉到毛泽东革命理念中的理想主义特质,同时也洞察到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的冷静克制,这种克制反应出毛泽东现实主义的一面。
1962年10月,印度在自认为的边界上设立哨所,而中国则包围了印方阵地。
双方军队在有争议的边界附近相互对立。
毛泽东将一群高层军政领导人召集到北京,追溯历史,汲取经验。
毛泽东向手下的军政领导人解释,历史上中国与印度仅打过“一次半”的战争,双方并非天生敌对,仍有机会长期和平共处。
但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对印度展示武力,迫使其重回谈判桌。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国开始策划进攻。
几周后,中国按照毛泽东的设想突然发起袭击,给印度阵地带来毁灭性打击,紧接着迅速撤回至战前实际控制线,甚至还归还了缴获的印军重型武器装备。
这场冲突中,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和印度的战略利益所在,不愿与印度陷入长期战争。
他深知保持克制和避免不必要的战争是对中国最有利的选择。
此外,毛泽东在分析中印关系时,借鉴了历史经验,认为两国之间并非注定是宿敌。
他强调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寻求长期和平共处。
因此在实际行动中,毛泽东只是通过有限的武力行动,迅速给予印军致命打击,但并未试图占领大片印度领土。
这样既展示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又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
在战后,毛泽东主张撤回到战前的实际控制线,并退还了缴获的印军重武器装备。
这表明毛泽东并非一心扩张,而是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保持地区稳定。
总体来说,毛泽东通过对实际行动的审慎决策以及对和平共处的追求,使中国在避免更大战争的同时,有效捍卫了国家利益。
具备文化传统的战略思维基辛格凭借丰富的历史视角,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向世界尤其是美国阐述中国外交政策的源远流长。
他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对新中国外交策略的塑造力,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古老而延绵不断的文明,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战略和政治智慧与自身的历史和传统如此紧密相连。
在《论中国》中,基辛格站在文化与哲学的高度,深刻洞察毛泽东的战略思维。
毛泽东对传统的继承让超级大国美苏都难以捉摸他的战略意图,总是让对手在战局中失算、惊讶不已。
难以想象还有哪个国家的现代领导人会借助千年前的战争策略,来作出关系国家命运的决策。
基辛格将围棋与国际象棋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西方传统崇尚直接决战胜负,就如国际象棋的王翦战术;而中国最古老的棋类——围棋则包含战略包围之意,运用智谋与迂回战略。
一场旗鼓相当的比赛结束时,棋盘呈现交织错落的局面,胜负难分。
基辛格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著名战略家孙子,并指出他的智慧时常闪现在毛泽东的战略中。
面对核战争威胁,毛泽东展现出犹如“空城计”般的从容淡定,他汲取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中的宝贵经验,巧妙利用国内外秩序中的“矛盾”,在劣势之中实现长期目标,而这种战略的目的是实现源自儒家思想的和谐大同之境。
这种巧妙运用“矛盾”的策略在毛泽东与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一次对话中也得到体现。
基辛格称,毛泽东的话犹如哲人和诗人般深奥,关键信息都隐藏在言语之外。
解读毛泽东富有哲理且简练的言辞异常困难,洞悉其中意蕴则更为艰巨。
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与他和基辛格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交谈。
在谈话中,毛泽东提到:“昨日您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个哲学难题,您表示我们几个要讨论的问题应局限于哲学领域。”
基辛格在书中这样描述: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无意与尼克松探讨哲学或战略议题。
毛泽东说,基辛格是在场唯一的哲学博士,并补充道:“今日请他为我们主讲,如何?”
基辛格解释称,总统自然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安全事务助手抢占光环,这是毛泽东常用于宾客间挑起“矛盾”的手法。
此外,基辛格认为毛泽东从历史角度看待问题,会比西方人展望更远。
毛泽东对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遵循坚守至死的原则,他主张自力更生,拒绝承认对外援的依赖。
作为中华的传承者,即便在近代的衰落中,中国人民对文化的自信也从未消失。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风格更贴近传统中国外交,而非其他共产党执政国家的教条主义。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家们将精心培育的个人关系视为治国之道。
中国领导人所珍视的“友谊”更强调深远的文化、民族或历史纽带,建立起能经受考验的长久关系。
矢志走自己的路,不看任何人的眼色基辛格对于毛泽东时代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的剖析颇具深度,尤其是他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
在与毛泽东的密切接触和全面研究之后,他发现毛泽东的非凡之处不仅在于卓越的战略思维,更在于他无畏世界强权、敢于走出自己道路的坚定信念。
诚然,无惧强权,坚韧意志,决心铸就自己的未来,不受他人左右,正是毛泽东的卓越品质。
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朝鲜、台海和越南分别用毛泽东所称的“三把刀”瞄准中国的头部、腰部和腿部,而不守规矩的苏联也对中共步步紧逼。
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从容地让人编写了一部广受欢迎的《不怕鬼的故事》,激励亿万人民成为无所畏惧的坚强者。
他一系列气吞山河的言辞更是令人振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帝国主义和所有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军民团结一心,试看天下谁敢与之抗衡;不侵犯别人,但也绝不容忍侵犯。
抗美援朝时期,他在政协会上的发言充满自信:“美帝国主义想打多少年,我们就准备跟他打多少年,直至美帝国主义罢手,直至中朝人民完全胜利。”
有一天,他邀请老同学吃饭,期间用同样的语气谈道:一位美国记者说,美国的军队再花30年也打不到鸭绿江,我看再打200年,他们也没希望打到鸭绿江。
面对如此领袖与人民,基辛格对美国历史上第一场未能获胜的战争怎能不敬佩?
基辛格对毛泽东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高度赞扬了中国抗美援朝的重大历史意义。
他写道:毛泽东作出参战决定是出于更宏大、更抽象的目标:让新中国经历战争的洗礼,彻底颠覆软弱和被动的旧形象。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朝鲜战争对中国并非仅仅是一场普通胜利。
它奠定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
此外,它还树立了中国最为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声望,而且这种声望到现在始终未曾减弱。
通过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评价,我们回顾了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和过人之处,特别是毛泽东如何在面对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引领中国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深刻反思如何借鉴历史经验,为当代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种反思应该涉及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治理相融合,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坚定走自己的道路,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1]李彬.基辛格,论中国[J].新闻爱好者,2014(09):36-41.
[2]王芳.毛泽东伟岸人格解读的西方视角——从基辛格《论中国》谈起[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03):20-26.
[3]何辉.基辛格心中的中国~((上))[J].国际公关,2016(02):90-91.
[4]何辉.基辛格心中的中国~((下))[J].国际公关,2016(03):90-91.
[5]滕明政.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基辛格和他的《论中国》[J].理论与改革,2015(05):185-188.
[6]冯维江.从传统思想文化理解中国的战略行为——评基辛格的《论中国》[J].国际经济评论,2012(01):156-157.
[7]姜春良.基辛格:中美之间的战略使者[J].军事文摘,2015(13):72-76.
五千年华夏第一人
中华几千年出了一个伟人,无人能比
基辛格也只是了解主席的一小部分智慧而己!!
世界范围内杰出的战略家思想家。
基辛格这个人 大家注意啊 他一直倡导联俄治中 太给他脸了 他不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一个美国佬评价毛主席,他有那水平吗?
基辛格存于现实的历史人物!
基辛格也算主席的粉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