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命管理的原则(“生命管理寄言”连载3)

芷梦记生活 2024-12-07 07:16:39

《生命管理》“寄言”连载

本文将对《生命管理》这一综合复杂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如什么是生命管理,为什么要进行生命管理,怎么样进行生命管理以及如何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等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讨论(连载),请大家拭目以待并不吝赐教!

三、生命管理的原则(“生命管理寄言”连载3)

生命管理的原则,是泛指社会、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依据自然法则和社会规范所确定的,对生命管理的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准则。现将其基本(根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一并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简明的论述。

(一)坚持整体一致原则

世间万物均是一个整体,人在自然界的整体(系统)里面只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二者在进化的过程中应当是相互统一和和谐一致的,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石,是古人养生最高境界的一句至理名言和哲学思想。

所谓“天人合一”,简言之,就是人的行为规则应当与自然界和自然环境的运行规律相统一、相协调。

“天人合一”与“生命管理”的“整体一致”关系,可以用如下三句话进行高度概括:

一是 生命管理“不可违背自然规律”

二是生命管理,必须充分发挥人在与自然界和谐关系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生命管理,必须充分发挥“三理”养生法的整体作用

一是 生命管理“不可违背自然规律”

自然界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年四季,白天与黑夜,日出与日落;刮风与下雨,干旱与地震;春温与夏热,秋凉与冬寒等自然规律,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自然界和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时序和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人体生物钟的运转,如人体体温的升降、心率的快慢、血压的高低、激素排放的多少、新陈代谢的周期,以及人的情绪是快乐还是沮丧,人的头脑是清醒还是麻木,人的精神状态是耳聪目明、精神焕发还是心烦意乱、昏昏欲睡……无不受到人体“生物钟”的控制。

每个人的饮食起居、工作、劳动、学习、娱乐、运动等各种社会生活,如果顺应了“生物钟”的要求,即人的一切活动均与生物钟的运转“合拍”、“同步”了,就可以达到每天都有好心情和健康长寿的目的。反之,就会因相左的程度,使人身健康受到不同的损害,轻者疲劳、抑郁,重者疾病、早衰,甚至死亡等。可见,人体“生物钟”对生命现象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何等的奇妙,又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生命管理,必须充分发挥人在与自然界和谐关系中的主观能动性

人作为自然物不可无视自然规律而任意妄为,但人作为自然界中的高级自然物,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尽力做到《内经》所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上知天文”,就是必须知道天时气候与人体、健康和疲劳、疾病的关系,并切实采取针对性的生命管理措施,以保障身心健康。

“下知地理”,就是必须了解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和疲劳、疾病的关系,切实做到“入乡随俗”,以保障身心健康。

“中知人事”,就是必须掌握和认识自己身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生理特征以及病理特征和变化,及时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相应实施生命管理的有效措施,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

三是生命管理,必须充分发挥“三理”养生法的整体作用

“三理”养生法,即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和哲理养生。生理养生是基础,心理养生是关键,哲理养生是根本。

在中国,古代人侧重于生理养生;近代人讲究心理养生;现代人强调哲理养生,但万变不离其中的是,必须将三者视为缺一不可的整体,分层次地统一作用于人体进行生命管理,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古人生理养生注重“四道”:第一道是动养,即适度的锻炼,目的是为了活动筋骨和疏通气血。第二道是静养,即适当的休息,目的是为了减少消耗和怡神健体。第三道是食养,即均衡的营养,目的是为了饮食有节和二便畅通。第四道是居养,即起居有常,目的是为了稳定情绪和精神愉快(内含心理养生之意,与心理养生相衔接)。

现代人生理养生注重四点:一是充足而均衡的营养,二是持续而适当的运动,三是科学而规律的生活,四是优美而优质的环境。

古人心理养生注重“三养”,即养性、养志和养德。

“养性和养志”,就是对“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要及时有效调适,尽快实现动态的心理平衡,以避免身体不适和疾病的发生。

“养德”,就是对“钱、财、权、性”等“过欲”的心理反应,要及时进行有效调适,尽快实现动态的心理平衡,以避免因越轨违反道德而危及身心健康。

古人十分重视“养德”(即修养德行)的极其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养生统揽全局的第一大法来高度认识。孔子曰“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荀子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在现代,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同时,对健康的标准更新为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生理健康(躯体和智力);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四是道德健康。世界和中国有关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必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现代人心理养生注重“持续而愉快的心情”,要尽力保持“每天都有好心情”,才能实现“快乐长寿”。怎样才能做到“每天都有好心情”呢?“六心”至关重要:即“心善”、“心诚”、“心纯”、“心怡”、“心宽”、“心静”。前“三心”主要是“养德”,后“三心”主要是“养性和养志”。“六心”形同一体,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

古人哲理养生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六然”和“四看”的养生观念。

“六然”:一是“处人蔼然”,二是“处事断然”,三是“自处超然”,四是“无事澄然”,五是“得意淡然”,六是“失意泰然”。

“四看”:一是“大事难事看担当”,二是“逆境顺境看襟怀”,三是“临喜临怒看涵养”,四是“群行群止看识见” 。

现代人哲理养生讲究唯物辩证法,其主要含义是以下两点:

其一是哲理养生要“以‘唯物论’为基本指导思想”。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一种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人的精神则是第二性的。

因此,人在生命管理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又要“重视充分发挥人在与自然界和谐关系中的主观能动性”。

其二是哲理养生要“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如在科学饮食中的“粗与细”、“饱与饥”;在强身健体中的“动与静”、“张与弛”;在心理平衡中的“顺与逆”、“喜与悲”……都要坚持唯物辩证法。

(待续)

(二)坚持辩证统一原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