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就敢公开叫板西医,专收医院不收的癌症病人,他有啥底气?

霸苍笙客栈 2024-10-04 08:30:44

“你们西医不敢收的癌症病人,我这里全收!”

40 年前,一位名叫潘敏求的老中医公开叫板所有西医。

不仅震动了整个医学界,还挑起了中医和西医的较量。

很多人认为他就是一个为了博眼球不择手段的庸医。

这位老中医为何如此嚣张地挑衅西医?他真的能治好这些癌症患者吗?

一张药方化解肝炎危机

1986年春节期间,潘敏求正在家中与家人团聚,享受难得的假期时光。

突然,电话铃声打破了节日的宁静。

“喂,请问是潘医生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

"是的,我是潘敏求。请问有什么事吗?"潘敏求立即进入了工作状态。

"潘医生,求求您救救我弟弟吧!他得了重度肝炎,现在吐血拉血不止,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对方哽咽着说。

潘敏求听后,立即询问了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地址。

得知患者在邵阳后,他毫不犹豫地说:"你们别着急,我这就赶过去。"

挂断电话后,潘敏求简单收拾了一下医药箱,向家人匆匆告别。

他的妻子担心地说:"大过年的,路上不安全,要不要等到明天再去?"

潘敏求坚定地摇了摇头:"生命重于泰山,耽误不得。我必须马上出发。"

说完,他就冒着寒风搭上了前往邵阳的车。

然而,途中却发生了意外,车子突然失控翻到了路边。

"车子翻了,不过我人没事。"潘敏求从车子里钻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在路上拦下一辆货车,继续赶往患者家。

当潘敏求终于赶到时,发现病人已经呈现出"一派虚相",病人面色蜡黄,神志恍惚,家属们围在床边,满脸绝望。

潘敏求仔细诊察后,开口说道:"别担心,还有希望。"

他迅速写下一张方子,其中包括"灶心土"和几味常见中药。

家属拿到方子,不禁面露疑惑:"潘医生,这些药...能治好我弟弟的病吗?"

潘敏求微笑着解释:"中医讲究'平凡中见奇效'。这些看似普通的药材,实际上蕴含着强大的治疗力量。"

家属仍有些犹豫:"可是...这些药加起来不到一块钱,真的有效吗?"

潘敏求耐心地说:"药贵不在价高,而在对症。请相信中医的智慧,快去抓药吧。"

家属听从了潘敏求的建议,很快取来了药材。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病人服用第一剂药后,吐血就停止了,服用三剂后,大便开始成形,随着继续服用中药,病人的黄疸症状也逐渐消退。

这位曾经濒临死亡的患者奇迹般地康复了。

多年后,每当提起潘医生,他仍然难掩激动之情:"潘医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他,我早就不在人世了。我每年都要来感谢他,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个案例在医学界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医在重症治疗中的作用。

潘敏求也因此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患者慕名而来。

千方百计战癌症

潘敏求的故事要从1941年说起。

那一年,他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中医世家。

从小,他就浸润在浓厚的中医氛围中,他的祖父潘鸿翥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尤其擅长伤科和儿科。

小潘敏求常常跟在祖父身后,看他为乡亲们诊病开方。

1963年,22岁的潘敏求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湖南中医学院。

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有了童年的积累,潘敏求学习起来可谓是得心应手,他尤其重视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的研读,常常废寝忘食地钻研这些古籍。

在学院里,潘敏求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领悟到了中医的精髓。

他逐渐明白,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治病的技术,更是一种整体的生命观和健康观。

这种认识,深深影响了他日后的行医之路。

在当时的中国,癌症就像一个不可战胜的敌人,让无数患者和家庭陷入绝望,医疗条件远不如今日发达,许多癌症患者在确诊后就失去了希望。

西医虽然已经开始使用化疗和放疗等手段,但效果有限,副作用却很大。

面对日益增多的癌症患者,潘敏求开始思考:中医能否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带着这个问题,他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之路。

潘敏求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他不仅反复研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还广泛涉猎现代医学文献。

他常说:"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融会贯通,古为今用。"

1984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

潘敏求听说全国各地都有独特的民间秘方,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宝藏。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走访全国各地,搜集民间治疗癌症的秘方。

这一走就是三个多月。

潘敏求走遍了80多个县区,足迹遍及深山老林、湖泊草原。

他不辞辛苦,只为寻找那些可能被遗忘的治疗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不少困难。

有时候,为了一个秘方,他需要翻山越岭;有时候,他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获得当地人的信任。

但是,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最终,潘敏求搜集到了上千个治疗肿瘤的药方。

这些方子,有的来自民间老中医,有的传承自家族秘方,还有的是祖辈口口相传的偏方。

回到医院后,潘敏求并没有把这些方子据为己有。

相反,他开始与其他医学专家积极交流,不断验证和完善这些方子。

经过反复实践和改进,潘敏求终于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汇编成了《中华肿瘤治疗大成》。

这本书不仅包含了大量的治疗方法,还融入了潘敏求多年的临床心得。

它的出版,为中医治疗癌症开辟了一条新路。

84岁仍坚守一线

2022年是潘敏求职业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他凭借其在肝病治疗和中医药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成功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标志着他在中医科研领域的领军地位。

紧接着在2月,潘敏求又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高峰——他被选入第四届"国医大师"行列。

"国医大师"是我国中医药界的最高荣誉,代表着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最高水平。

这一称号的获得,不仅是对潘敏求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精进医术的褒奖,更是对他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长期的辛勤工作,潘敏求的健康状况日渐下降,多种疾病开始困扰着这位德高望重的医者。

尽管如此,他对医疗事业的热忱和对患者的责任感丝毫未减。

医院考虑到潘敏求的身体状况,原本只给他安排了每周半天的门诊。

然而,面对络绎不绝的求诊患者,潘敏求主动要求医院将他的门诊时间延长到一整天。

他说:"只要我还能坚持,就要尽最大努力为病人服务。"

每到出诊的日子,潘敏求总是不顾家人的劝阻。

他的妻子常常忧心忡忡地说:"你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何必这么拼命呢?"

潘敏求总是微笑着回答:"医生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我不能辜负病人的信任。"

为了能够准时到达诊室,潘敏求常常需要服用止痛药物来缓解自身的病痛。

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准时来到门诊,为病人进行诊疗。

一位同事曾感叹道:"潘医生的敬业精神真是让人敬佩,他把病人的需求永远放在第一位。"

尽管医院出于对潘敏求健康的考虑,控制了门诊号源,但仍有许多未能挂到号的病人在诊室外守候。

每当看到这些从各地赶来的患者,潘敏求总是心生不忍。

他常说:"他们千里迢迢来看病,我怎能让他们失望而归?"于是,不顾自身的病痛,他坚持为这些病人进行诊治。

在坐诊期间,为了能够多看几个病人,潘敏求常常顾不上休息。

即使到了中午,他也不肯停下来吃饭。

一位护士回忆道:"有时候我们劝潘医生休息一下,他总是说'再看几个病人就好',结果常常一直工作到下班。"

即使在非门诊时间,只要身体允许,潘敏求也会到办公室查阅文献资料、整理临床医学资料。

然而,他的敬业精神和高超医术早已广为人知,常常刚到办公室,就有病人在门外等候。

面对这种情况,潘敏求从不推辞,他常说:"只要有人需要帮助,我就应该尽力而为。"

潘敏求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不仅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感激,也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成为了当代医疗工作者的楷模。

参考来源:

百度百科:潘敏求

湖南日报:《这位国医大师,书写了中医药对抗肿瘤的传奇》

健康微湖南:《医心|潘敏求:中医能治肿瘤,别人不收的患者给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