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围绕着“按既定方针办”的真伪,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斗争

怪味胡 2024-05-11 01:53:20
引言

在叶剑英的提醒下,华国锋这才开始认真注意起这件事,在这之前,他原以为“按既定方针办”和“照过去方针办”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差不多。本文来自“怪味胡豆史”首发于头条号,禁止其他平台和作者搬运和洗稿!

1976年,围绕着“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是真是假,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斗争。

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华国锋的注意

“按既定方针办”首次出现是在1976年的9月16号,这一天,《人民日报》第一版的头条社论,就提出了“按既定方针办”这个说法。在这篇社论里面,“按既定方针办”这六个字是以黑体字刊印出来的,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两报一刊”上面刊发的文章或者是社论,但凡是涉及到伟人的话,都是以黑体字刊印出来的。

因此,这次用黑体字刊印“按既定方针办”,就是向外界传达出一个信息:这句话是出自于伟人之口。

这篇社论在刊发之前,当姚文元看到原稿中的这么一句话“毛主席在病中嘱咐我们”,当即删除了“在病中”这么三个字。之所以删除这三个字,就是要营造出这是伟人“临终嘱咐”的感觉。此后,围绕着“按既定方针办”的真伪,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斗争,毕竟是重要的舆论战,也是至关重要的阵地。

就在“两报一刊”发表了那篇社论的当天,叶剑英拿着当天的《人民日报》送给了华国锋,他是有深意的,社论里的这句“按既定方针办”,他用红色的笔在下面画了一道很明显的红杠,并且还在旁边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叶帅的此举可谓是很明显了,就是在提醒华国锋注意这句话。那么,问题来了,叶帅为何要这么明显的提醒呢?其实,这和华国锋的性格有关,他是一个有些憨厚的老实人,对于斗争没有敏锐的感觉。因此,无怪乎敏锐的叶帅会这么刻意的提醒。尽管如此,华国锋一开始仍旧没有注意这句话带来的影响。

等华国锋察觉出苗头不对的时候,已经是9月下旬了,这时候,全国上下对于“按既定方针办”的宣传已经是铺天盖地,并且宣传的方向和苗头,似乎有些不对劲。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统计,从1976年的9月17号开始,截止到当月的30号,这短短半个来月的时间当中,全国各主要的报刊杂志总计发表宣言“按既定方针办”的各类文章和社论,就已经多达236篇。

除此之外,就连一些社会上个人悼念的散文、诗歌,都要求写上“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

此时的华国锋已经意识到,那四个人这么不遗余力的宣扬“按既定方针办”,其背后的用意就是这么两个字:夺权。

尤其是在1976年的10月4号,《光明日报》在其最显著的版面刊登一篇名为《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的文章。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杀气腾腾了,可以说是吹响了他们夺权的号角,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磨刀霍霍的声音。

当然,此时的叶剑英和华国锋也明白局势的紧迫了,他们也在秘密的、积极的准备着,就等着最佳的时机亮剑。就在《光明日报》发表那篇文章的第三天,最终的决战也来临了。10月6号的这天晚上,华国锋和叶帅采取“以快打慢,逐一击破”的原则,以决然的措施,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晚上;这,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个晚上。

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不费一枪一弹,就成功抓获那四个人,是一场伟大的,也是来之不易的胜利。

叶帅的两次提醒,终究引起了华的重视

1976年的9月16号,《人民日报》首次提出“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的时候,叶剑英就已经提醒华国锋了,但是没有引起对方的重视。9月17号,

上海的《解放日报》在第五版刊登了一个通栏标题,名为“遵循毛主席的嘱咐,按既定方针办”,

并且还用了非常醒目的四个大标题:

1、按既定方针办,就要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2、按既定方针办,就要认真学习,深入批邓;

3、按既定方针办,就要坚持与组织派做斗争;

4、既定方针办,就要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要知道上海是江、姚四个人的根据地,因此,在上海的《解放日报》可以说是他们的舆论基地。

于是乎,叶剑英第二次提醒华国锋,并且指出两个被混淆是非的重点:

第一:1976年的4月30号,伟人接见了新西兰总理马尔登之后,要求陪同一起接见的华国锋留下来做工作汇报,当华提到有几个省的形式不好的时候,伟人亲笔给他写了六个字,即:照过去方针办;而如今,这六个字却被改成了“按既定方针办”,六个字当中,就改了三个字。

第二:有人已经在宣扬“按既定方针办”是伟人的临终嘱咐,其实,这并不是所谓的临终嘱咐,因为在4月30号距伟人去世还有四个多月,那时候的他还在会见外宾,怎么可能说是临终嘱咐?

相比较第一次提醒,叶剑英的这第二次提醒可谓是比较直白了,因此,华国锋也开始注意起了这件事儿。在这之前,他认为,“按既定方针办”和“照过去方针办”,这两句话虽然有三个字更改了,但总体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但是,在别有用心的人那里,这其中可操作的空间就很大了,因此,华国锋察觉到风向的苗头有些不对劲,也就迅速的做出了反应。

譬如,1976年9月18号,在伟人的追悼大会上,华国锋致悼词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提到“按既定方针办”,这个信息让当时站在他旁边的王洪文,显得有些焦躁不安。

同年的10月2号,华国锋审批乔冠华即将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稿,稿子里有“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同样也被他给删掉了。

那么,就有读者疑惑了,这两句话总体的意思,从字面理解来看,其实是差不多的,为啥会引起尖锐的争斗呢?

其实,不管是“照过去方针办”,还是说“”按既定方针办,都是不能只停留在字面解释上来看的,而且从字面解释上来看的话,这两句话本身确实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点是在于,毛主席究竟是对谁说的?这也就牵扯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对谁说了这句话,那就表明谁就是接班人,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核心的大问题。这才是这两句话斗争背后,涉及到的一个核心利益。

真相如何

1976年9月16号,《人民日报》得第一版头条社论,第一次出现了“按既定方针办”这个说法;后来经过查明,这才得知背后的原委。

原来就在伟人病逝的当天(1976年9月9号),专门负责搞宣传的姚文元找到鲁瑛(当时人民日报的负责人)布置了一个紧急任务,就是在刊发的社论里面,加入“按既定方针办”这六个字。可以说,姚文元这是私自篡改了伟人的原意。

事实上,伟人当时留给华国锋的原话是“照过去方针办”这么六个字,后续,华在政治局会议上传达这个指示的时候,姚文元也是亲眼看到了伟人手写的字迹,他自己在本子上记下来的内容,也是“照过去方针办”。那么,为何四个月之后,姚文元会更改了其中的三个字,篡改成“按既定方针办”这六个字呢?

那么,他为何要更改三个字呢?作为小集团里面专门负责搞宣传的姚,自然是得到了他人的授意,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定“调子”:谁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动,谁就占据了主动权。他们选择的时机也很恰当,“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是9月16号,实在北京各界即将举办追悼会之前,在追悼会上,华国锋是要念追悼词的,而追悼词里正好有“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

倘若华国锋没有引起重视,觉得“按既定方针办”和“照过去方针办”从字面上理解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他口中念出“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的时候,那么,也就意味着伟人当初亲笔写给他的那句“照过去方针办”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两句话在字面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伟人对谁说,这就意味着谁是接班人这个关键问题了。这也就是意味着,华变得很被动,很大可能失去接班人这个位置。

而且,在北京举办追悼会的同时,全国其他各省市也在同步举办追悼会,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各地的追悼词肯定是要以北京的追悼词作为指导思想。因此,姚等人的目标就很明显了,就是要给全国追悼会上的讲话定调子。

这个“调子”一旦确定下来,好嘛,后续他们就占据了很大的主动权,具体说来,给全国不知情的人营造这么一个错误的印象:华等人并不是伟人临终嘱咐的委托者,只有他们才是伟人“临终嘱咐”的宣传者和捍卫者。只要这个“旗帜”树立起来,那后续在舆论上的主动权不可估量,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也难怪,当追悼会举行的时候,华国锋并没有提到“按既定方针办”这六个字的时候,一旁的王洪文会变得焦躁不安了。

在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按既定方针办”和“照过去方针办”这两句话,为何会引起那么尖锐的斗争呢?

这就像是康熙的遗嘱里面,到底是“传位于四阿哥”还是“传位十四阿哥”一个道理,当然了,这也只是野史,做不得真,毕竟满清的官方文字不仅有汉文,还有满文和蒙文,不可能简简单单的把“十”改成“于”这么简单。

后记

1976年的10月6号晚上,一切的斗争都在这一晚尘埃落定了,不费一枪一弹,不到一个小时,就成功抓获了江、姚四个人,中国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本文来自“怪味胡豆史”首发于头条号,禁止其他平台和作者搬运和洗稿!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