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讨论“二王笔法”对你来说还为时尚早,更不用说掌握二王的书法技巧了。首先,你需要掌握一些书法的基础知识和笔法。从你的作品中,可以观察到一些问题:比如用笔时缺乏提按的变化,显得过于死板;在转折处处理不够灵活;起笔和收笔缺乏变化,这些都暴露了你在楷书基础方面的不足。谈到笔法,最基本的应该是楷书或篆书、隶书的笔法。这些正书书写速度较慢,如果连慢速书写都不能做到规范,那么在快速书写时,笔迹自然会更加无力和缺乏章法。目前你的临帖练习,与其说是在临摹,不如说是在模仿字形,还没有达到描红的阶段。不过,这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不必过于沮丧,我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你的字中确实有一些笔法的影子,但可能因为你对笔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在临帖时能够表现出来,而自己创作时却无法运用自如。
请记住以下三个方面,我们将讨论三个关键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上,你在临摹时关注的往往是字的外形,而不是笔法本身。虽然外形模仿得相当相似,但在笔法上却存在明显的问题。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请专注于以下三个关键点,我们将逐一探讨。首先,以“面”字为例,你临摹时是否正确掌握了横画的起笔技巧?你的书写直接使用尖锋入笔,这与原帖中的切锋入笔相同吗?显而易见,你在临摹时,很多时候是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进行,而非真正依照原帖的笔法。再比如,短撇连接竖画的部分。无论是连接还是断开,你在运笔过程中笔锋的状态是否保持一致?那么,什么是笔法?笔法是指从墨迹的细微之处去深入思考,探究王羲之为何这样书写,他的笔是如何运动的。你可能从未这样深思过。以“静”字为例,让我们来探讨几个关键的书法问题:从蓝色到红色部分,你使用的笔锋是否一致?在书写过程中,你的发力有何变化?节奏的快慢又是如何调整的?这些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不学习书法的人,也能通过观察字形的图示来提出一些见解。再观察“想邵”这两个字,转折处的运用、笔触的虚实、连接与断开的处理、笔锋的出收方向,以及空白布局的变化,你是否都注意到了?学习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临摹时不必追求与原作完全相同,临摹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复制,而是在于理解和掌握笔法的精髓。即便临摹得不像原作,也可以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取舍或强调。但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问题都没有理解清楚,那么临摹不像就意味着没有临摹好,也反映出对书法技艺的掌握还不够深入。
回顾你的临摹作品,虽然外形上大致相似,但除此之外呢?你的作品中有体现出笔法吗?之前提到的都是一些基础问题,还没有深入到笔法的复杂技巧。在你的作品中,有哪些地方是真正做对的呢?如果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有想明白,即使学习了笔法的技巧,也难以写得好。当我的作品像你现在这样时,我的老师曾告诉我,我的作品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我看不出窗户纸在哪里,因为我临摹时自认为很认真、很勤奋,但我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些问题。你很幸运,我的老师从未这样详细地帮我分析过问题。他只给我讲解过几次笔法,内容加起来也不过几百字,包括转、折、提、按、起笔、收笔、布白等基本概念。这些内容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但有时候听人讲解比单纯阅读要清晰得多。至于能否理解,就要看个人的悟性了。所以,想要了解王羲之的笔法,首先应该加强楷书的基础,先学会最基础的笔法动作,如转折、提按、起行、收笔等。至于我之前提到的那些,都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笔法的逻辑,你需要自己慢慢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