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年,即嘉庆23年,山东祁县一个商贾世家诞下了一名男婴,他的哭声非常洪亮。接生婆听“响”后眉开眼笑:“这么大嗓门的孩子,当真不多见,出息的咧!”
这个大嗓门的孩子,正是后来乔家大院的掌舵者乔致庸。
乔致庸画像
接生婆显然并不知道:这个孩子不光出息,还极其命硬。命硬的孩子,通常带点“克”的属性,乔致庸幼年时,父母就双双辞世了。
好在,乔致庸有个兄长名叫乔致广,他大乔致庸20岁。父母死后,他一直尽心抚育乔致庸,并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少年乔致庸一心想读书、考取功名,他的理想是成为像李白、杜甫那样的读书人。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自幼发奋读书,每日天不亮就抱着书本开始啃读。
乔致庸显然没开天眼,他并未看到自己的“命硬”属性,所以,当17岁的他前往赶考路上得知长兄突然暴毙时,他整个人都是难以置信的状态。
也从长兄死的那天起,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写:他不得不放弃科考,回到乔家掌管乔家的生意。
回到家后,乔致庸才知道:哥哥竟是因为包头的生意失败,急火攻心,继而一病不起,以致撒手人寰了。
接下乔家这个烂摊子后,乔致庸一筹莫展,要知道:他根本就不懂经商。此前十多年里,他没有学习任何经商知识,只一门心思用在文化知识上。
硬着头皮接下生意的乔致庸,脑子里一片空白。家里的管家告诉他:要经商得精明算计。乔致庸几乎从鼻子里“哼”出了声:一个心里已装下天下苍生,满脑子都是诗人的侠义豪情的人,会精明算计吗?
可是不算计,如何收拾烂摊子呢?乔致庸不得不和搞垄断的对手进行博弈,拼尽全力为乔家的生意扭转了局面。
这之后,乔致庸一直在琢磨:做生意,非得这样算计,才能赚钱?难怪世人都说“无奸不商”,自己瞧不起经商这个行当,不也是因为这些吗?
“不算计如何赚钱”?乔致庸反复琢磨这个问题,他不相信赚钱非要会算计。琢磨来琢磨去,他想到了反面:全天下的商人都靠算计赚钱,他偏不,他要靠让利赚钱。
多数时候,认知往往能决定成败。乔致庸“靠让利赚钱”的认知被确定后,他便如同开挂一般屡创奇迹了。
他想出激励员工的“顶身股”制度,它相当于股份制:小伙计进入店里做学徒,三年可升为正式员工,十年可拿到一二厘的身股,也就是“干股”。
这个制度让所有员工都成为了老板,店里员工有了股份,干活卖力了, 而其他店的员工也纷纷跳槽加入“乔氏集团”,乔氏集团瞬间做大了。
影视剧中的乔致庸与伙计们
把店子变成股份制后,他还透过“让利”思维,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疏通茶路。
原来,乔家和所有茶商做茶叶生意时,都面临一个大问题:扛着银子上路,容易被土匪打劫的问题。当时的大清连年征战,北有捻军,南有太平军,极其混乱,很多茶商因为带着大把银子上路,结果都在交易的茶路上送了命。
茶路上风险越来越大,茶商们不敢收茶,茶农们只能眼巴巴看着。没人敢疏通茶路,大家都各自守着各自的那份利益,并努力计算如何从对手手里搞到更多钱。
乔致庸的眼睛看得更远,他想得也更多。他在实地走访后,看到了茶农的困窘,也看到了茶路断绝即将带来的可怕后果。他决心凭一己之力去疏通茶路,扛着银子去疏通不可能,刚上路可能就被土匪给抢了。
一直将这个问题装在心里的乔致庸,在一次赶着马车去平遥兑换银子时有了答案:既然银子上路不安全,那就把银子变成银票!
这个法子可行吗?乔致庸用自己的实际情况证明:这事可行。
说干就干的他,从乔家大院出发,过长江,走汉水,把茶叶从南方运回了山西祁县,这一路走下来便是整整三个月。之后,他又一路走到了中俄边境,和俄国商人签下了长期合作的贸易合同。
乔致庸疏通茶路
在乔致庸的疏通下,南至武夷山,北到恰克图这条封锁多年的茶路通了。他这趟冒险之旅,解救了千万茶农,关键,还证明:用银票取代银子,是安全的。
可到此,茶路并没有完全被疏通,因为:普通商人上路,怎么把银子变银票呢?日升昌做的就是银子变银票,银票变银子的生意。可日升昌没有大格局,他们只想“小富即安”,并没有做大的意思,他们的老板最常说的话就是:我只要跟几个商家做生意,就够吃了。
到这里,原本被疏通得差不多的茶路又被堵住了:既然多数商家都不能把银子变成银票,那他们怎么上路?
思来想去后,乔致庸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乔家和日升昌一样,做银子变银票,银票变银子的生意,彻底解决茶商扛着银子做生意的尴尬。
这个想法当然是好的,可当乔致庸提出来时,却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大家都说:你要天下人的银子都变成银票,银票都变成银子,这得需要多少钱?还有人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还有人干脆直戳戳地对乔致庸说:
“做全国的票号需要一座金山,现在乔家的钱根本不够。”
乔致庸决定的事,从来十头牛拉不回,他要做一件事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这个事非做不可。乔致庸认定:若自己不做这件事,没人会愿意去做。既然只能做,那就义无反顾,管它做下去是什么结果,做了再说。
起心动念后,乔致庸以极快的速度开办了大德通和大德丰两个票号。这两个票号打出的口号是:让所有商家都实现“异地汇取”的梦想,只要带着一张小小的汇票,就可以走南闯北。
为了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乔致庸还在银票上设置了密码。这样一来,若土匪打劫到了汇票,他们也将无法在票号中换到银子。
为了避免出错,乔致庸对票号的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后人考证,乔家的票号史上,竟从未出过任何一例错兑、误兑。可以说,他们将票号的生意,做到了极致。
谁能让钱流动起来,谁就是王者,这几乎是不可更改的规律。让钱币迅速流通的乔家集团,很快发展壮大,一夜之间,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乔氏集团”票号业务如火如荼地开遍了。
一时间,乔家的资本排名如火箭般上窜,乔致庸最终才实现了“汇通天下,货通天下”。
后来,乔致庸更是为支持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捐银十万两,并在慈禧出逃时,慷慨解囊,将自己的大德通票号总号腾出来,用以做慈禧的临时行宫。他也这两件事,得到了李鸿章和慈禧的两块匾额,一块是李鸿章写的“子孙贤,族将大,家之肥”;一块是慈禧写的“福种琅嬛”。
乔致庸的生意蒸蒸日上,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为巨商,甚至成为“红顶商人”,印证了他的“命硬”属性,而他的妻子、子女遭遇的种种,也似乎在冥冥中印证着他的“命硬”属性。
命硬属性的人,遇到再大的难题,也总能轻易解决,某种程度上,他们骨子里不信命。命硬属性的人,因为其命“硬”,身边人不可避免地会经受“克”,即被压制。
这本是玄学,可乔致庸身上发生的一切,却几乎一直在印证他的“命硬”属性,以至于让人不得不信。
乔致庸一生共有六个妻子、九个儿子,他从不纳妾,所以每一位妻子都是正妻,其一个时期只有一位妻子。从他的妻子数量来看,他一生所娶的六个妻子,全部先他而去,几乎每一个都是比较年轻时,就离世了。而他的九个儿子中,到他去世时,也仅有执掌乔家的三子乔景俨还在人世。
乔家大院
换句话说:乔致庸六度丧妻,八度经历丧子之痛。
乔致庸的第一任妻子是马氏,马氏是个漂亮的女人,两人婚后恩爱非常。马氏陪乔致庸度过了一生最艰难的时刻,她为乔致庸生下了两个儿子。马氏年纪轻轻就染病,并撒手人寰。马氏死后,乔致庸续娶了第二任妻子高氏。
相比马氏,高氏长相不及马氏漂亮,但她看起来身体壮实。可让乔致庸没想到的是,壮实的高氏接连生下两子皆不幸夭折。
高氏在接二连三丧子的悲痛中无法自拔,很快身体越来越差,没多久,便追随两个儿子而去了。
乔致庸三娶的妻子是杨氏,杨氏贤良淑德,她对乔致庸非常温柔,但杨氏有些迷信,她在得知乔致庸的前两任妻子都死得有些蹊跷时,心里难免有些阴影。在为丈夫生下两个儿子后,因心里一直有隐忧,加上产后未调理好,她也早早就离世了。
杨氏所生的三子乔景俨,是乔致庸九个儿子中,唯一未死在乔致庸前头的一位。此子,正是杨氏所生。
乔致庸后人合影
乔致庸的第四任妻子周氏是乔致庸六个妻子中最惨的一个,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都英年早逝,而她自己,也早早离世,且死状颇惨。
四个妻子皆早逝的事实,一度让乔致庸怀疑自己的命格有问题。但他始终未找人算过,更没有想过所谓的“化解之法”。要知道,乔致庸是个不认命的人,既不认命,又如何会信命呢?
但他也曾在四妻死后,心里极不是滋味,如果三任妻子皆早逝是巧合,那么,到了第四任还是英年早逝,谁能没想法呢?
但很快,乔家的人,就将他安慰好了,他们还迅速帮助乔致庸迎娶了第五任妻子,这个妻子依旧姓杨,她和乔致庸的第三、第六任妻子一样,都被后世唤作“杨氏”。
杨氏的命运也颇悲惨,她的儿子生下来没多久便夭折了。儿子的死,让杨氏产生了很大的阴影,加上丈夫前面四个妻子皆早逝,她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胡思乱想之中。没多久,她也英年早逝了。
杨氏死时,乔致庸已步入晚年,他本不想再娶,可一想到身边没人照顾不是事,他只好与小三十多岁的另一位杨氏结了婚。
影视剧中的乔致庸与夫人
杨氏一看就是精气神很好的女人,她为乔致庸生下的幼子乔景僖。这乔景僖自幼孱弱,杨氏和乔致庸都担心他无法被养大。
因是老来子,加上乔景僖身子弱,乔致庸和杨氏对他给予的疼爱和关注颇多。过分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出息不大,乔景僖也没能例外。
乔致庸九个儿子,活到成年的仅有六子,而六子中,除三子乔景俨外,其余五子都死在了乔致庸的前头。
其中,长子乔岱性格暴躁,无容人之心,后在与晋商大盛魁的争执中败下阵来,被以囤积奇货罪名送上了清廷。
次子乔景仪和长子一样暴躁,他的致命性格缺陷最终要了他的命:他在一次外出游玩时,因与一位蒙古王爷起冲突而被活活打死。
三子乔景俨为人老实厚道,但也有胆小的缺点。他和父亲乔致庸一样,一心只爱读书,对经商并不感兴趣,乔致庸曾评价他为“书呆子”。
“书呆子”有个大优点,就是爱好慈善,他在老家为乡亲们办了不少好事,不仅修路修桥还致力发展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学堂。乔致庸死时,他是唯一在世的儿子。
四子乔景侃性格内向,各方面能力平平,不论读书还是经商,他都没有任何天赋。在乔致庸众多儿子中,他是最没存在感的一位,年仅40岁时,他就因病辞世了。
五子乔景偁,天资聪颖,是最有读书天赋的一个,素来最得乔致庸的赏识。乔致庸曾对他寄予厚望,他迫切希望五子能考取功名,光耀乔家门楣。然而,或许是天妒英才的缘故,乔景偁年纪轻轻就辞世了。
乔家大院内部图:乔致庸子女卧室
乔致庸极为宠溺的六子乔景僖,也是读书材料,可叹,因为身子弱,加上吸食鸦片,他年仅20多岁时,就病逝了。
幼子乔景僖的病逝,成了晚年乔致庸的又一致命打击。两年后,年89岁的乔致庸也辞别了人世。
离世前,回顾自己一生时,他并不是满满骄傲,而是满怀遗憾,他说:“若我没有接手乔家的生意,我当也是李白、杜甫之流,命运弄人啊!”
影视剧中的晚年乔致庸
然而,乔致庸的遗憾,全是因为没有成为读书人吗?从人性角度剖析,他对人生的遗憾,其实更多来自于“无一知己陪他到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