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的雕塑更加世俗化,富有人间趣味。宗教雕塑逐渐向程式化、工艺化方向发展。汉传佛教造像对前代的继承多于创新,塑造重心由主尊佛像转向了菩萨、罗汉等与现世更加密切的题材。藏传佛教造像兴起,并与汉传造像交流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汉藏融合的造像样式。
装饰雕塑、工艺雕塑繁荣。工艺类的文玩雕刻体现了文人的清雅品味,在这一时期雕塑中别具一格。采用各种材料雕刻或捏塑的人物、动物等陈设雕塑和建筑构件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喜闻乐见的雕塑形式。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像 元(公元1271-1368年)
↑彩绘木雕观音像 元
↑彩绘木雕观音像 元
↑彩绘木雕观音像 元
↑木雕 东方朔偷桃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东方朔偷桃的典故源于中国神话传说。据传,汉武帝寿辰之日,宫殿前出现了一只黑鸟,东方朔告诉武帝这是西王母的坐骑“青鸾”,并说西王母会来为武帝祝寿。不久,西王母果然带着仙桃前来祝寿,总共7颗仙桃,她自己留下了两枚,将其余五枚献给了汉武帝。
武帝尝后想种植仙桃。但西王母说:“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原地薄,种之不生。”又指东方朔道:“他曾三次偷食我的仙桃。”东方朔偷桃之说便由此而来。
东方朔长命一万八千岁而被奉为寿星。后来世帝王寿辰,常用东方朔偷桃图庆典。“寿星”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潮州金漆木雕人物故事花板 清(公元1644-1911年) 广东省博物馆调拨
这两件花板表现的是“郭子仪拜寿”和张公艺百忍九世同居”。此类具有典故性质的题材在潮州木雕中较为常见,蕴含着人们对富贵寿考、子孙满堂、家庭和睦的向往。
↑潮州金漆木雕人物故事花板 清(公元1644-1911年) 广东省博物馆调拨
工匠运用多层次的镂通雕技法,极为精细,使花板呈现出复杂多变、富有动感的视觉效果。
花板是潮汕地区传统民居的装饰性建筑构件。以多层镂空透雕和髹漆贴金工艺制作而成,雕工精巧,金碧辉煌。
画面布局采用“之”字形路径,层次分明,车马人物、山石树木、关城牌坊等清晰可见,内容纷繁,情节生动。
仔细看每一个人物都不同,跟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木人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木人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竹根东方朔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木人像 明(公元1368-1644年)
↑封锡禄竹根罗汉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竹根刘海戏蟾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竹根刘海戏蟾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竹根刘海戏蟾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龙泉窑青釉观音菩萨像 明(公元1368-1644年)
↑龙泉窑青釉普贤菩萨像 明(公元1368-1644年)
↑龙泉窑青釉露胎瓷关羽像 高31.5厘米,宽16.2厘米
↑彩绘泥塑菩萨像 明(公元1368-1644年)
↑彩绘泥塑菩萨像明(公元1368-1644年)山西省博物馆调拨
↑彩绘泥塑菩萨像明(公元1368-1644年)山西省博物馆调拨
↑犀角雕五子戏弥勒 明 高8.8厘米,长16.6厘米,宽10.7 厘米
感受原创之美,传承中华文化!
[心]欢迎关注、点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