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四川禁止自己熏腊肉,后又张家界禁止自己炒茶,网友:真怕接下来把我家的锅给封了!
张家界禁止小作坊私自炒茶叶的公告一出,茶农们在清明前卖茶养生的计划怕是没了,就连央媒都亲自发声,而相关部门给出的回应却使整件事情反转了!
3月28日,一条有关张家界炒茶禁令的视频冲上了热搜榜,网友家中的炒茶机被区委书记带头的工作小组查封,只见两张封条呈十字交叉张贴在机器上,如此大张旗鼓的贴法还真是少见,像是在警告着茶农不要有侥幸心理。
这种做法让当地茶农既愤怒又无奈,在清明节来临之际,错失这样一个极佳的节点,这对茶农的收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此事在曝光后迅速引起热议,舆论压力开始呈现一边倒。3月29日,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对此做出回应,声称此举是为了保证张家界莓茶的招牌不被破坏,茶农需办理相关证件才可继续生产。
为何这种一刀切的禁令近年来频频出现?是真的怕招牌被小作坊所破坏,才出台相关政策,还是动了某些人的蛋糕,才抬高门槛加强垄断?
这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完让网友又一次炸开锅:
有了证,就什么都可以保证了吗?
炒茶叶的机子和人都没换,难道办了证的茶叶就合格了,不办证的就不合格了?
虽然本意是好的,毕竟莓茶代表是一个城市的形象,而且涉及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重视,但是不顾茶农利益的一刀切做法实在是大失民心。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表示办理证件后可以恢复生产,但办证相关事宜需要后续落实,难道这还不算“一刀切”的做法吗?相关对策还没制定妥善,就先颁发禁令并强制执行。
所谓的标准是什么?办理证件所需的材料又有哪些?办证又是否需要收费?这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官方进一步给出具体的答复。
为何不先制定标准,让茶农先按标准实施,再对生产不合格的小作坊进行关闭整顿?这样既能给茶农有一个适应期,又能规范茶叶市场,明明有那么多的做法可选,为何偏要选择简单粗暴的一种呢?
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是指坐的位置越高,就要为更多的人民考虑,而不是把人民当做你的管理对象。每一条禁令的背后,都会有一批人群的利益受损,这样大开大合的做法,最终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标准化生产也就意味着需要通过指定的设备进行炒茶,对于小茶农来说,这将是一笔巨额费用,如果选择托人加工的方式,那自身的利润空间又将被压缩。
再者说,不同区域种植的茶树在品质上又有些许不同,只有茶农才知道合适的炒茶方法,如果全部混为一淆,再通过设定好的流水线,除非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一些添加剂,否则无法保证最终生产出来的茶叶口感能够完全一致,难道继预制菜之后,即将出现预制茶?
根据最新消息,张家界农业农村局的相关部门表示,贴封条是经过茶农同意的,并表示符合条件的茶农需要办理相关证件方可炒茶,但不会强制要求进行整改,以自愿原则为主。
此外,工作人员还表示会动员相关企业,与不具备炒茶条件的茶农进行合作,以高于市场价的金额收购茶叶和被封禁的炒茶机。
虽然这个对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舆论压力,但也有网友对此进行预测:
不让茶农炒茶,必须经过企业加工这一环节,结果就是价格变贵了。
茶农要不愿卖茶叶,就指定生产商,这样一来钱就落到某些人口袋里,我在小说里见过这剧情。
除了大部分网友的谩骂之外,也有一部分网友对此表示支持。
小作坊的生产环境确实还是很难让人信任。
有了黑布林猕猴桃的果农砸招牌的前车之鉴,莓茶正规化才是正确的选择。
我们相信,相关部门出台禁令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没有注重方式方法,类似的一刀切禁令近期也有发生。
3月26日,江苏南通为了倡导文明祭祀,移风易俗,发布“禁止制造和销售殡葬用品”的禁令,当地的相关店家没有一丝丝防备,就在一夜间被宣布倒闭,而那些靠着这个产业的手艺人,也失去了养家糊口的收入来源,此事也引起央广网的关注。
2023年11月,四川两地以污染空气为由,禁止城区居民私自熏制腊肉,作为一道川渝地区的特色菜,却遭到当地政府的针对,就连央媒都看不下去,最终以相关部门公开致歉收场。
对于张家界的莓茶产业来说,那不仅是当地的特色招牌,也是茶农的经济来源,况且是先有茶叶再有名气,不能因为一句话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相关部门履行好监管权利,鼓励茶农改善小作坊环境,规范生产条件,循序渐进推动莓茶产业发展,这样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难道不是更值得提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