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背叛刘繇,迎孙策攻破坚固的横江防御体系,立下首功

熠彤说历史 2023-11-03 09:09:03

这算是周瑜的一段黑历史,但也可以说是周瑜优秀政治智慧的首次表现,为周瑜在孙吴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一代俊杰周瑜)

当然,这个选择不只是周瑜个人的抉择,而是庐江周氏家族的选择,但他们所希望依附的对象却又不尽相同,有所区别。

刘繇阵营的庐江周氏

扬州庐江郡舒县周氏家族,也是朝廷公族,地位显赫。

太尉周忠,参录尚书事,是周瑜叔爷爷周景的儿子,也就是周瑜的堂伯,他干过件大事。

192年底,陶谦利用屯兵中牟的朱儁又拉起了个讨李傕联盟,周忠和贾诩献策,使朱儁应征入朝,兵不血刃瓦解来了这个联盟。(《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太尉周忠兵不血刃化解一场兵祸)

193年六月,因右扶风大风雨雹、华山崩裂,依汉制天灾罢免三公,周忠免。(《后汉书·孝献帝纪》)

也就是说周忠的太尉被免,只是非人为的天灾原因,对其个人及家族的声望地位,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故而194年刘繇驱逐袁术的丹阳太守吴景、丹阳都尉孙贲时,周瑜的另一位堂叔周尚被任命为丹阳太守。

周尚是否为周忠直系兄弟,未可知。

刘繇是李傕控制的朝廷任命的,并因获取了袁术的丹阳郡,从刺史被朝廷升为了扬州牧。

(周尚的丹阳郡与刘繇的横江防御体系)

周尚的丹阳太守,要么为刘繇所任,要么为朝廷委派,总之与刘繇为同一阵营。袁术失去丹阳郡,吴景尚不能返回,又怎能任周尚为太守呢?

正因为此,刘繇才能派大将张英、樊能等将驻守丹阳郡的横江津一带,阻挡住吴景一年多的攻打。

若周尚为袁术的丹阳太守,横江津便会腹背受敌,又如何能不可撼动?

(周)瑜从父(周)尚为丹杨太守,(周)瑜往省(亲)之。--《三国志·周瑜传》

在叔父成为丹阳太守后,周瑜前往探亲,就是去投奔。不一定担任了职务,但作为周尚的家眷,也算是刘繇阵营的人了。

这里也有细节可以挖掘。

周瑜躲避孙策攻打庐江太守陆康的战乱,早已避乱到了江南;或者他在刘繇阻断横江前,就到了叔父处。这两种可能都没什么好说的。

但若周瑜是在两军历阳交战期间,从庐江去往的丹阳,就说明了周瑜对这带的水文地理非常了解,知道常人不知的渡江点,或者渡江时机。

如此的话,有他带路,攻破横江的几率自然大!

从后来周瑜探亲不久孙策便已到历阳的时间描述,及孙策得到周瑜时的反应看,这种可能性非常高。

周瑜将兵迎孙策

即便像曹操、孙策这些战神,能打胜仗靠的也不是魔法、数据加成,也都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一个个地具体解决问题才能艰难地取得胜利。

刘繇的横江津防线,是以藏在横江津后面,地势险要的牛渚为核心,不断补给在江心樊能驻防的横江津,和张英驻守的当利口。而后两者又互为犄角,保护牛渚,形成三位一体的整体防御体系。

(刘繇横江坚固的三位一体防御体系)

吴景一年多对这个坚固防御体系的进攻毫无进展,孙策来了,岂是几轮冲锋就能简单粗暴拿得下的?

会(不久)(孙)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周)瑜。--《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到丹阳不久,孙策便得到历阳的指挥权,全力准备东渡打过江去。

一贯做事主动的孙策,给对面的故友周瑜送去一封快信。

为什么能确定周瑜此时在对面丹阳郡,而不是与孙策同在长江一侧的庐江郡呢?

(周)瑜将兵迎(孙)策。(孙)策大喜曰:"吾得卿,谐(办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三国志·周瑜传》

关键在这个“迎”字,表示的是面对面的状态。也就确定了周瑜此时在江对面。

(孙策刘繇形势图)

周瑜带的兵谁给的,自然是周尚,也就是说不只周瑜,现在是整个庐江周氏不说放弃了刘繇,至少是让周瑜出面也投资了袁术一方。

从周瑜“从攻”横江、当利,以及《资治通鉴》说周瑜还资助了孙策粮草看,周瑜带兵直接过了江,抵达了孙策历阳大营。

虽然周尚也可能参与了从背后夹击刘繇的横江防御体系,但周瑜的到来,到此仍貌似仍不足以让孙策说出得到周瑜,就大势已定。

个人认为周瑜此行的主要贡献,还是在渡江路线。

周瑜以身示范,像从庐江去丹阳一样,悄悄地带着丹阳的兵粮,成功地偷渡到了历阳。

不然周瑜的人马大摇大摆地跑到对面投诚,一来难以突破横江的防御体系,二来即便突破过去了,也会引起横江守军的警觉,从而加强防御。

在横江守军仍不知道自己的防守体系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孙策军利用这个漏洞出其不意地发起偷袭。

(周瑜给孙策带来破横江之法)

这样,当孙策看到成功过江的周瑜大喜说:“我得到你,大事成了!”是不是就更有说服力了!

几乎稳操胜券啊!

那么这个“迎”字就用得就更形象了,周瑜不但要来见孙策,还带来了把孙策大军“接”回江对面去的办法。

当然“迎”有个意思直接是“投降”。作为这个意思的话,也说明了周瑜原属于刘繇阵营。

总之,无论“迎”字内涵多丰富,周瑜背叛了刘繇是实锤。

孙策攻破横江体系

万事俱备,孙策将在历阳的母亲和几个弟弟送到九江郡阜陵县,然后在适合的时机,从周瑜提供的秘密路线,向对面的敌军发起了突击。

(孙策攻下横江、当利口)

位于江心横江津的樊能、于麋等,当利口的张英皆被打败,退回到了江东岸上的牛渚大营等地。

由于战斗中战船的损毁,孙策军遇见了件尴尬的事情,现存的船少,无法承载足够的军队渡江继续作战。

于是就打算大军先在江心洲上驻扎下来,等弄到足够的船只了再渡江。

(孙)坚薨,(徐琨)随孙策讨樊能、于麋等于横江,击张英于当利口,而船少,(孙策)欲驻军更求。(徐)琨母时在军中,谓(徐)琨曰:"恐州家(刘繇)多发水军来逆人,则不利矣,如何可驻邪?宜伐芦苇以为泭,佐船渡军。"......《三国志·妃嫔传 徐夫人》

这一大段摘录下来,很有必要性,目的是要证明孙策取横江、当利口在前,芦苇渡江在后。可以尽量还原整个渡江战役的具体过程。

(孙策表哥徐琨)

徐母是孙策的姑妈,徐琨是孙策的表哥,当时就是偏将军,也算位大佬。

她担心刘繇多派水军战船来反击,如果前句说徐琨跟着孙策攻打横江、当利口是个长时间的状态描述,徐母在历阳军中,吴景都驻军在这里一年多了,还用急于一时,怕刘繇水军攻打吗?

而在江心洲上驻军,离后方补给远难以持久作战,才会害怕刘繇水军围攻。

这就说明前句描述的正是攻取横江津这场战役,徐母确实是在江心洲上,大概她和其兄长一样勇猛,是位女中豪杰吧!

换个角度想想,徐母献的“芦苇渡江”之计,那么宽的长江用芦苇扎成交通工具渡江,不大现实吧。

(芦苇)

我们回头看看上面横江体系的图,横江津离江东岸距离近,在芦苇完全浸泡沉没前过江,还真有可能哦!

于是徐琨献计给孙策后,孙策立即让全军执行,得以全军都上了东岸,保障了战斗力。

(徐)琨具启(孙)策,(孙)策即行之,众悉俱济,遂破(张)英。--《三国志·妃嫔传 徐夫人》

孙军上岸后这场渡江之战还没结束,还有块硬骨头,就是张英、樊能等退守的牛渚大营。

这里才是横江防守体系的核心。

(现在的采石矶风景区图片来自网络)

牛渚就是著名的采石矶,是四面环水的一块高地,易守难攻。是支撑横江、当利口守军一年多的军资粮草囤积之处。

孙策军再次打败了张英,攻陷了牛渚,获得大量粮草装备,继续攻打江东的物资有了。

(孙)策渡江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195年)也。--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江表传》

刘繇的另一位大将樊能应该退守到了其他地点,后来还将会出现,手下还掌控着男女人口过万。

庐江周氏的后续

孙策能够成功地渡江立足江东,周瑜可以说立有首功,同样丹阳太守周尚也功不可没。

周瑜继续跟随孙策击败刘繇后,孙策让周瑜回去帮周尚镇守丹阳郡,巩固成果。

刘繇已逃走,不管庐江周氏有没有两边押注的做法,现在肯定是跟在了孙策,即袁术这边。

而袁术本来就对孙策取江东有提防,原以为他拿下刘繇没那么容易,见现在赶跑了刘繇,自然要有所动作。

(袁术攫取了丹阳郡)

于是,在周瑜回丹阳不久,袁术派来堂弟袁胤接替周尚为丹阳太守,将丹阳郡控制在来了自己手里。然后让周尚、周瑜都回寿春。

现在的孙策、周尚都还没实力反抗袁术,只得从命。

这时候的袁术已开始做僭越称帝的准备,对周氏叔侄都封了官,要任用周瑜为将。但周瑜看出袁术不能长久,请求回庐江做了居巢县长,于198年再次投往了江东孙策。

周尚继续留在了袁术阵营,这或许也是庐江周氏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做法吧!

总结

周瑜尤其能打水战,不是没来由的,没有多年积累的水文知识和实地了解,哪能无缘无故在赤壁让曹操大军灰飞烟灭。

而周瑜对刘繇的背叛,在那个礼乐崩坏、人人自危的时代也无可厚非,反而庐江周氏把握住机会帮助孙策,凸显出了其家族的政治智慧。

周瑜能做到孙吴大都督,绝非和孙策的私人关系那么简单,就像帮助孙策攻破刘繇精心布局的横江防御体系,为孙吴奠定基础一样,这样的功绩这样的能力,怎能得不到重用!

1 阅读:384
评论列表
  • 2023-12-11 18:15

    我去,人家又没卖给刘䌛

  • ylh
    2024-03-02 19:34

    汉末的世家大族四处押注是很正常的,像诸葛家魏蜀吴都有人,还都是重要的实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