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红色记忆|爷爷参加革命,父辈五人先后从军

极目新闻 2021-05-16 22:48:05

极目新闻记者张裕

“老大新、老二旧、缝缝补补是老三……这是我家里的一首歌谣,是爷爷留给家里的。继爷爷之后,我的父辈五人接连参军,他们不仅自己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孩子也是一样的要求。”

——南湖中学教师封立君回忆爷爷封锦绣

人物简介:封锦绣(曾用名封石娃),1920年出生,1932年参军,历任中央警卫团战士、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参谋处参谋、参谋长、团长,48岁病故在职团长的岗位上,总政治部颁发“革命军人病故牺牲证明书”,享烈士待遇,并由江汉区民政部按职级发放抚恤金。

封锦绣

父辈五人全部参军

想买一个自动削笔刀?不行。想买一双溜冰鞋?不行。封立君说,她上小学时,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父母总是拒绝自己的要求,直到从老一辈那里知道了爷爷封锦绣的故事。

封锦绣(前排右二)早年和家人合影

“小时候听爷爷说过,那时的红军毛头小伙子不止他一人,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岁至28岁的战士至少占了四成。”封立君告诉记者,“其实爷爷一开始叫封石娃,还是中央警卫部队的首长张宗逊给改的大名。他还是个神枪手,曾荣获国家一级射手称号,我见过证书和奖章。”

1964年底,封锦绣从北京军区调到武汉军区,1965年初主动要求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去恩施。封锦绣的大儿子封香生告诉记者:“当时父亲就已经有心脏病了,而且家里有五个孩子,我才十四岁,最小的妹妹才六岁,可父亲义无反顾主动请战,任社教三分团团长去了深山老林。”

受父亲的影响,1968年,17岁的封香生参军,他到现在都记得临行前父亲的叮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要多吃苦。”一年后,弟弟封新生也加入部队,他表示:“当时哥哥在部队表现很优异,我立志不能比他做的差。”

芦苇地里一脚深一脚浅,扛木头,吃苦耐劳不抱怨,封新生受到所在部队的表彰。一年后,18岁的封新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部队锻炼我的身体和意志,也让我把勤俭节约刻在了骨子里,我有了孩子后,给他买衣服从来不买牌子货,能穿就行,我总是告诉他,当年我都是穿的哥哥剩下来的衣服,不也挺好的嘛。”

继大伯、爸爸先后参军,封立君的叔叔封民生、大姑封香芬、小姑封梅芬也先后从军。

封梅芬回忆当时的生活:“我还记得得我们小时候,爸爸总要我们穿妈妈的布鞋。革命老区的歌曲妈妈会唱好多,我听过她唱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纺线线、大生产。”

勤俭节约的家风代代传

“我记得很清楚,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想买一个自动削笔刀,但是父母怎都不答应。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又想要一双溜冰鞋,结果还是没能如愿。”封立君告诉记者,“父母勤俭节约的习惯,都是爷爷教的,不该花的钱不乱花,该花的钱要花在实实在在的地方,所以学习用具总是不缺,其他的要求一概不答应。”

封锦绣的部分勋章

封立君的大伯封香生1951年出生在北京香山,所以取名香生。“我记得小时候衣服都是父母亲自己做的,从来没有买过,我穿完了老二穿,到了老三那里打打补丁接着。”封香生老人说,“小时候家里吃饭,从来不许剩菜剩饭,父亲总是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我们吃,所以他的身体不是很好,我们兄弟姐妹一直心有愧疚。”

“说起打毛衣,我妈那点手艺还是我爸教的。”封香芬表示,“解放前,父亲跟着部队,什么都学,种庄稼、打毛衣,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对家人一直要求很严格,能自己动手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所以家里的衣服什么都是父母亲做的。”

“这些都是老爷子在延安从事大生产自力更生的成果,我小时在部队实行供给时,穿过老爷子用旧衣服搓成布条打的草鞋。”封民生说。

封锦绣老人对工作的态度,从小就影响着全家人。“父亲到武汉之后,有段时间的腿上有疾病,定期要去做治疗,我还记得我们坐的是15路公交车。回来的时候我们在现在的武汉市第十五中学下车,又转乘1路电车,到长江大桥前下车,父亲要去检查执勤士兵的军容军姿。”封新生说,“我当时一直都想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看完病不回家,后来自己工作了才明白,是责任感和对工作的态度,只有亲眼看过了心里才踏实。”

封锦绣老人用自身的行为给后辈们留下了家风:勤俭节约、吃饭不许扒菜,不许挑食,不许剩菜剩饭。父辈吃饭如是,到了封立君这一代如是,如今到了孩子辈还是这样。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