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因为经济问题,而抱怨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每每看到印度,美国,甚至是日本的股市,大伙都要忍不住嘲笑一下,美股暴涨难掩衰退事实,小A回调尽显王者本色。
可如果大家将眼光扩散到全球,大概率会惊讶的发现,咱们普通人和美西方顶层精英,对待我国的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看法。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派,几乎没有一日不在宣扬,我国在科技进度上对美国形成的压迫感。
是的,大家没有看错,压迫感一词没有丝毫夸张,面对我国的疯狂追赶,细分领域可能还不太明显,可军工,汽车,能源,光伏,东亚版马歇尔计划,等一系列产业的持续跃进,确实让美国忧心忡忡,沙利文之类的顶级精英,甚至已经觉悟到公开否认美国过往的一些政策,开始不断强调,只有学习我国的产业政策,才是保住美国优势的唯一途径。(通胀削减法案 芯片补贴)
与此同时,普罗大众的感觉则完全不同,工作变得更加难找,收入不进反退,股市,房市,似乎以往所有盈利的渠道,都已经疲软不堪,一种完全不同于以上的经济环境,让大家无所适从。
为什么会如此,为什么国内外的感受,差距如此之大?
自1980开始,我国的运气都还算不错,金融上的通道壁垒,经济上的逆位调节,有力的平衡了经济波动,让我国始终没有爆发一次,足以影响所有人的经济危机,再加上起步阶段基础较差,稍微出现一点技术进步,就足以推动我国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攀升,之后爆发的全球化,城市化,更是有利的推动了外需和内需,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因此被催生而出。
这一阶段,也是最好的时期,美西方渴望的我们的市场,需要我们的产业链,又不担心我们会超越他,自然会开开心心的和我们做生意,普通人也能明显感觉到收入的上涨,稍微机灵点,更有机会从产业链,又或是出口贸易中,找个个机会,当一个小老板,从而实现阶级跃迁。
但是这一切从2018年,彻底变了。
大约从2014,我国的初级工业化就已经走到了尽头,再往下走,势必要触碰到美西方所垄断的高端领域,考虑到这已经是他们去工业化后,所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产业,双方自然也就有了矛盾,不过在初始阶段,双方毕竟贸易多年,一开始还是想多谈谈,寻找一个平衡点,问题也就没那么显性化,直到川宝在2017年,试图以G2共治世界的设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被拒绝后,两国的矛盾才在2018年彻底公开化。
多说一句,G2设想也是个套路,按照他的想法,就是要明确两国,谁可以干什么,谁不可以干什么,以此形成一个固定模式,我国负责中低端兼生产,赚来的银子可以用于买美债,美国则拿着借来的银子,解决了三大难题,减少了债务扩表,高端技术的研发,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普罗大众又可以借钱消费,寅吃卯粮。
凭心而论,这个套路也不全是一无是处,发展初期,付出一些代价,借助美国的场子(全球化),扩大自己的市场,弥补自身的不足,还是相当划算的,但如果因此彻底将自己固化下来,则容易掉进坑里。
一则人是会老的,20岁的小伙和60岁的老年人,你不可能要求他们都具备相同的生产效率,也不可能要求老年人的负担比年轻人更轻,二则任何一个产业,在一个自由流动的市场,随着时间推移,利润会逐渐出现边际递减,最终导致要么产业过剩,无利可图,要么所有人为了极低的利润,高度内卷。
所以我国,只要还想大多数人,有一个可以流动的未来,产业升级必须走下去,美西方作为先发者,被追赶的一方,同样也不想轻易丢了饭碗,双方都矛盾也就这么愈演愈烈。
写到这里,不少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这和文章开头所说的国内外的割裂感,又什么关联?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逻辑,当一个国家进行产业升级,又遭到国内外的围堵,势必会造成,资源倾斜度的不同,形成的经济赛道差异化。
简而言之,美西方在科技上的长线围堵,导致我们不得不在一些重要的赛道上投入了巨量资源,以谋求快速突破,但资源毕竟不是无限的,投入科技的多了,事关民生的就少了,再加上,制造业越是尖端,科技,资金,甚至包括特许经营权,都会有着难以想象的准入门槛,(动辄几十亿美元),初级工业化时期,两三个人 几台二手设备,就可以成为一个创业者的故事,从概率上已经极大的降低。
普通的个体,甚至较小级别的创业者,在这种现状下,将遭遇以往未曾有过的奇特经济现状,产业升级过程中,资源抽取带来的各种压力,他们不仅要承担,产业升级引发的红利,他们同样也无法享受,这就导致了所在国,越是追求产业升级,越有可能会让,某些群体遭受更多的损失。
这套逻辑或许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产业升级理应是为了让生活更好,如果生活因此变得更差,产业升级岂不是毫无意义?
不是的,如果观察所有的先发制造国,无一例外都经历过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英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70到80年代的日本,80到90年代的韩国(尤其是半导体),皆是经历过生活倒退,收入停滞,企业亏损。
但是,这不代表产业升级就没有必要,打破上述循环的关键,再与产业升级成功之后,彻底打败同时代的所有对手,垄断了所在行业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才能根据市场需要,随意所欲的定制价格。
在这一点上,应该没有比三星存储,更能让大家记忆深刻,记得前几年,每一次遭遇停电,水灾,火灾等一系列“意外因素”,其公司的存储设备,都无一例外的疯狂上涨(一朋友,那年靠三星内存大发横财),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虽然有些不道德,割了不少人的钱包,客观上,确实也提高了三星存储的利润,普通韩国人,也会因此得到收入的提升。
所以我国普罗大众真正能够感知到,产业升级带来的好处,理应是在十年后(2030年),只要熬住了,抗住了中间的亏损,并最终获得很大的市场份额,我国的制造业才能算是真正的站稳脚跟,国运也至少还能再腾飞一个甲子。
对于这一点,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不同于以往的英国,苏联,德国,日本,欧盟,我国的贸易体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私企,或者说纯粹以自由市场为标准的企业,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只要基础条件达标,后发国和先发国,竞争力并无太大差别。反之,一个行业先发国若是占据先发优势,后发国若是没有足够的市场,供其商品持续迭代,私企,大概率是不敢与他们竞争的,这一点在先进制造业上更是异常明显。
但是我国深谋远虑,一直再用两条腿走路,大部分初级私企,在提供,就业,税收,降低成本,确实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却又犹豫不决。
在一般的国家,此时或许已经无计可施,但我国还有大量的国企,以及被特定扶持的私企,只要完成顶层设计,资源又充足,完全可以不顾一切的冲刺,再结合国内的大市场,仅仅是完成国产替代,就足以让这些企业售价大减的同时,依旧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在以这个为基础,在恰当的时间,以疯狂向外出口,借此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以我国的价格优势,我真心想不到还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之匹敌。
当然了,达到上述这个阶段,是需要时间的,这又得感谢一下美国的既要切要。
我国的产业链虽然是建立在美国的平台上,但因为,在产能,性价比,部分无可替代的基础上,使得美国,很难找到完美的替代者,进而对我国的商品,始终无法彻底的摆脱依赖,某种意义上,这也导致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大而不能倒。
这两年美国从大谈全面脱钩到不会脱钩,本质上就是不想在商品这一块断了供应,不想自己遭受太大的损失,这种既要且要的矛盾心理,也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时间。
最后再多说一句吧,我国的路,虽然不好走,依托与国内的大市场,终归还是能够走下去,往更深处说,走到今天,除了走下去,我们也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居然是沙发
在看
其实就是一句话,大家都在掉,看谁掉的慢些,先掉下去的就是垫脚石,后掉下去的就是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