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山东失意:究竟发生了何事,让贵为115师代师长的他高开低走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9-19 14:22:34

陈光是红一方面军的老人,也是一位作风勇敢、打仗彪悍的中坚战将,正因如此,在115师军事主官出现空缺时,他当仁不让的被任命为115师代师长。

这个职位,是陈光革命生涯的巅峰,但同时也成了他开始走下坡路的开始。

自此之后,一直到他离开山东,职位不仅没有所上升,反而持续往下降,以至于在1941年山东局重新分工时,这位昔日的代师长,居然被分管财经工作。

高开低走,是陈光山东时期的写照。

缘何会如此?我们可以试着从陈光在山东时发生的几件事入手,看看究竟因为什么,会让这位中坚战将走到这一步。

一、代师长的含金量

在讲陈光的具体事件之前,我们先来聊个话题。

这个话题,就是在八路军时期,能担任三大主力师其中之一的军事主管,未来的成就会有多高。

1937年抗战爆发后,按照中央军委的指令,红一、红二、红四以及西北红军等红军队伍,改编为八路军。

八路军这个番号,最早是国军李济深部在使用,后被老蒋撤销,因为国共合作的关系,该番号就给了红军。

八路军成立后,总指挥为朱德,副总指挥为彭德怀,下辖三个师,分别为115师、120师以及129师。

而这三个师的番号,最早是东北军的,西安事变后,老蒋为削弱东北军的实力,强令将东北军原有的17个师压缩至10个,这其中被压缩的7个师中,就分别有115师、120师以及129师。

到了红军改编八路军之际,老蒋就把这三个师的番号给了红军。

实际上在最早,红军是计划改编为四个师的,并且四个师的军事主官都已经确定,但奈何老蒋不同意,别说四个师,他甚至连一个师的编制都不想给红军。

所以最终,在经过艰难谈判后,蒋介石勉强同意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只能有三个师。

而从方面军改为师级,相当于连降三级,如此一来,原本红军中的许多高级干部,也只能跟着连降三级了。

哪怕是原来红军的军团长,也只能当一个旅长,比如像徐海东。

徐海东早在长征时就已经是红二十五军的军长,抵达陕北后,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而徐海东则出任该军团的军团长。

但即便如此,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徐海东这个堂堂的军团长,也只能当一个344旅的旅长而已。

不是徐海东能力不行,实在是当时八路军的编制有限,而在他之下,许多曾经的基层干部,甚至都重新当起了普通战士。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红军中的优秀人才太多。

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37年抗战爆发,红军队伍里涌现出了大量极为优秀的人才,并且,经过长征的洗礼,留下来的,不仅优秀同时也坚定。

人才多,但编制有限,所以唯有卓绝群伦者,方能担任三个主力师的军事主官。

而事实上,能当上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师级干部的,确实均出类拔萃,随便一位,都是在共和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之人。

先说三个主力师的师长,分别是林总(115师)、贺龙贺老总(120师)以及刘伯承刘帅(129师)。

这三位的历史地位有多高就无需多说了,单凭每一位都是开国元帅这一点,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除了师长,副师长也是不遑多让,三大主力师的首任副师长,分别是聂荣臻聂帅(115师)、萧克(120师)以及徐向前徐帅(129师)。

而这三位,聂、徐为元帅,萧克则为上将。

所以说,能在八路军时期的三大主力师中担任要职的,尤其是担任军事主官的,未来成就必然不可限量,哪怕不是师一级的军事主官,照样也是成就非凡。

比如当时担任过三大主力师麾下各旅旅长的,像陈赓、徐海东、杨得志等,个个都是耳熟能详的开国功勋。

因此,若不出意外的话,曾经一度担任过115师代理师长的陈光,理论上也应当如此。

陈光在八路军成立时,担任的是115师343旅旅长一职,这个起点在当时本身就相当高,而当时任115师师长的林总因伤离职后,陈光随即便被任命为115师代理师长。

若是他干得好,慢慢的由代转正并非不可能,如杨得志在344旅便是这样转正的。

而我们都知道,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后,杨得志不仅担任了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更是在石家庄战役结束后,出任了华北军区2兵团的兵团司令员。

所以,按照陈光的资历和履历,他在未来的成就,至少不会在杨得志之下。

但正如前文所说,山东之行,让陈光达到了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但同时也是他急速跌落的开始。

二、高开低走

陈光在山东高开低走,其实从最开始他的“代师长”一职就已经初现端倪。

陈光是红一的老人,参加过湘南起义,上过井冈山,走过长征,不仅作战勇猛,同时敢打敢拼,还曾在1930年时,在敌军重兵包围中救过林总。

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猛打猛冲,有时候为求战果,就会出现忽视自身伤亡的情况。

当然,这些虽说是不足和问题,但在红军时期,每天都几乎要面对战斗的情况下,反而是个优点,毕竟军情似火,当时红军处境艰难,这种二话不说就提起武器向前冲的作风,反而并非缺点。

而对于陈光这样的中坚战将,毛主席自然是相当熟悉的,不仅熟悉他的优点,同时也知道陈光的不足。

也正是因为清楚陈光的优缺点,八路军总部在任命陈光为115师代师长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让陈光从343旅旅长升为115师代师长,是看到了他的能力优秀,可以予以考虑重用,但任命为代师长而非直接任命为师长,是知道他在有些地方存在短板,还有待进步和成长。

不过,对于优秀的人才,毛主席往往是愿意给对方一个成长机会的,毕竟人无完人,没有谁生下来就完美无缺。

因此,代师长这个职务,既是毛主席对陈光的认可,同时也是他对陈光的考察。

但遗憾的是,陈光并没有做好这个答卷,因此他的“代”字也一直没有去掉,这就说明,在毛主席的心中,陈光并非是115师师长的最佳人选。

为什么会这样?四个字,难以服众。

红军走到八路军时期,战斗形式与战斗理念已经与之前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新的形势下,对高级干部的大局观和性格,就有了很高的要求。

但陈光在这两方面,皆有欠缺。

陈光的军事能力无疑是优秀的,但其他方面,受限于自身悟性导致一言难尽,还是以曾经粗放的习惯来面对和解决问题,这就导致工作越来越难开展。

比如陆房突围这件事,陈光在处理上,就相当不妥。

陆房突围发生时,陈光依旧采取了之前的那种硬桥硬马的打法,虽说最后确实是突围出来了,但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损失之下,部队里不可避免的就有怨言,毕竟损失的大多是都是骨干,大家是真的心疼,因此有一点抱怨也并非不能理解。

但面对这种情况,陈光却一度颇为不快。

作为一师之长,理应是能容得下各种声音,即便是有些声音比较尖锐,但也应当在包容的前提下去做工作,去化解,但陈光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相比之下,时任115师政委的罗荣桓在处理这问题上就好了很多。

当时罗帅在干部会议上就讲到,陆房突围也是一场“很大的胜利”,所以不应只指责埋怨,而是要正确地总结经验,鼓舞士气。

之后,罗帅又组织召开了祝捷大会,经过他的这一系列动作,问题消弭解决。

而这就是差距,陈光因为性格的原因,存在急躁、固执,以及对不同意见包容度低等毛病,在不注重改变和提升的情况下,久而久之,自然就不能让他人服气。

若是在此时,陈光能多加收敛,并打磨心性,把老毛病改一改收一收,也会改变局面。

可惜陈光依旧没能及时改变,所以最终,这位曾经的八路军主力旅的旅长、115师的代师长,处境越来越尴尬,到最后居然负责起财务后勤了。

三、东北冷遇

同为山东之行,陈光与罗荣桓是两个鲜明的对比。

山东根据地千头万绪,作为代师长和政委,陈光和罗荣桓所面对的压力都一样,谁也不比谁小,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讲,罗帅面对的压力还会更大一些。

但同样是面对压力,罗帅和陈光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能积极面对,想办法把问题解决,而另一个却始终想不通。

这就导致,几乎同时来到山东,来到115师的两人,日后各方面的差别越来越大,而在去了东北后,差距更为明显。

1945年10月,罗帅领导山东军区部队进发东北,在此之后,罗帅凭借极强的工作能力,克服和协调解决了大量的问题,为我军在东北打开局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为东野成长为战力强悍的百万大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最终,罗帅也成为了林、罗、刘三人组合的重要一员。

但相比之下,一同来到东北的陈光,不仅未能改变自己在山东时的尴尬局面,反而让与他曾是搭档的罗帅更加失望。

要知道,罗帅对山东将领如何安排和使用,是有绝对话语权的,若是真的可以,急需人才来开展东北工作的罗帅,岂能不重用?

但之所以不用,实在是有些事让罗帅太失望。

比如传的沸沸扬扬的“电台事件”,这事儿说起来也不复杂,当时东总出于战略需要,需要一个大功率电台作为联络工具,而当时陈光手里有,所以东总就致电陈光,让他把电台调过去。

结果陈光有点不愿意,据拖了几天,等到他准备上交时,因为敌情变化,东总已经转移至别处,因此就没交成。

这件事,很多人都认为是东总首长“恼恨”陈光的导火索,实际不然,真正恼火的,反而是罗帅。

陈光手里的电台,是罗帅从山东带过来并交给陈光用的,而陈光也是罗帅从山东带来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东总要调电台,陈光却拖拖拉拉不愿给,谁脸上会无光?

而东北当时的复杂局势,需要在多个方面慎之又慎,尤其是人才选用上,一个失误,就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本身就对陈光的老毛病一清二楚,如今他又弄这么一出,罗帅还怎么再去重用?

所以这就造成,陈光在东北逐渐遇冷,之后他仍没有彻底改变,最终在六纵司令员这么一个重要的岗位上离职。

陈光将军在军事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按照他在八路军早期的职务以及他的资历,位列上将应该是保底的,但他的性格却限制了他的发展,最终形成了高开低走的处境,着实令人感到遗憾。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