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兰州人的节庆,已经离不开太平鼓了,甚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行大型活动,都把邀请兰州太平鼓队都成为一种惯例。
人们想不到,兰州太平鼓仅仅是一种被“截肢”了民间艺术形式。真正的兰州太平鼓是一种边舞边唱,唱舞相伴的民间艺术。而人们所唱的就是,太平鼓的“姊妹”艺术——兰州太平歌。
说到太平歌词!喜欢听郭德纲相声的朋友而言,对太平歌词并不陌生。郭德纲的相声中,不时有太平歌词出现,甚至最后还要唱一段太平歌。太平歌是相声演员的四门基本功之一,为说学逗唱中唱,相声演员必须会唱太平歌词。
其实,在以前,太平歌是普遍流传的民间曲调。兰州的太平歌也非常兴盛,它和太平鼓相互配合,构成一种鼓歌结合的独特演出形式。
可以说,兰州太平鼓歌的结合是兰州特有的民间曲艺,是独一无二的民间鼓乐形式,堪称兰州一绝,更是昔日兰州节庆期间的一道风景。
这是一种因社火而结缘表演形式。兰州太平歌,旧称“皋兰太平鼓武曲子”、“兰州太平鼓曲子”、“武歌”、“社火武曲子”等,是一种独特的曲艺曲种,曾流布于兰州、皋兰、榆中、永登、白银、定西、临洮等地。
太平歌究竟诞生于何时,如今已经无法考察清楚了。但是,研究者认为:“兰州太平歌的具体形成时期至今未见文字考证。但它与兰州社火活动中的“太平鼓”却有着血缘关系,被艺人称为“双胞胎姊妹”。”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兰州太平歌至少是在1853年春节期间,就正式融入到社火中了。这里面有一个故事,这一年的正月初六,皋兰县 “水阜太平鼓队”的老魏爷子(别名魏七十二)、兰州府衙官办的“盛业社火队” 的王有增、金县(今榆中)孙家岔的孙爷(实名不详)、安宁社火队的崔爹(也有人说叫崔恒录)等艺人带着社火队进城拜年。
不巧的是四支社火队在西关相遇,按照社火队上的传统,谁先让路,谁就意味着处于下风,每逢这个时候,社火队的都要各显绝活比试一番。
为争得头彩,他们在各自鼓手的助威声中,相继演唱了《打镇台》、《伐董卓》、《天门阵》、《大将关羽上阵歌》、《大战金兵》、《收黄忠》、《收颜严》、《迁汝南》等曲目,名噪一时,被兰州及周边地区的群众赞誉为“金城四大唱家”。研究者认为,“兰州太平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了兰州地区社火队必须具备的演唱形式。”
“太平鼓没武曲子鼓则难鸣” 、“武曲子无太平鼓则无声势”的说法也在民间日益流传,太平鼓和太平歌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成为在全国独一无二的绝活。
过年了,震天的鼓声,或远或近地在大地上响起,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在兰州说到鼓,自然是指“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是西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其集鼓乐、健身、娱乐、军演为一体,带着非常浓厚的黄土气息。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时,人们总是敲响太平鼓,以表达渴望太平,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
关于兰州太平鼓的起源,有源于宋代王韶进攻河湟的讶鼓说、有名将徐达进攻兰州之说,有源自古代的军屯之说。在众多观点中,以徐达用太平鼓攻破兰州城获胜而流传最广。
明初,明军攻克兰州后,其时北元势力依旧非常强大,元将王保保围攻兰州。后徐达率明军,在今定西和兰州之间的车道岭,击破王保保主力,彻底稳定了兰州周边局势。兰州宗氏家谱记载,徐达部将宗正龙率军攻占黄河北岸的王保保城时,将兵器放入鼓内,扮社火队入城,一举夺取城门,攻占王保保城。由此,兰州太平鼓名声大噪,据说还传下了: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人打太平鼓。横披“太平盛世”的对联。
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了,兰州太平鼓早已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鼓。
本世纪20年代以后,到60年代之前,可谓是兰州太平歌的黄金时期。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唱词,而且有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脱颖而出。
同治年间的兰州花寨村艺人王成麓、阿干村艺人刘大呼噜(实名不详)、卧龙村艺人宫杰仁、宫杰义、宫杰智等将兰州鼓子词、兰州小曲子和戏曲中的唱词移植到了太平歌中。
在抗战期间,省立民众教育馆为宣传抗日,特别邀请了兰州近郊的十六支太平鼓队和二十六位演唱艺人进行表演,轰动全城。艺人中首次出现了女性,皋兰的魏周枚、魏周欣两姊妹演唱的《精忠报国》等曲目受到热烈欢迎。
六十年代中期,艺人李海舟、刘传佛、朱子清等相继创作和新编了大批曲目进行演唱。李海舟则成为兰州太平歌的集大成者。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兰州太平歌的唱词为韵文体,多为七言句式和十言句式,较少杂有五言句式,唱词的韵脚比较严格,艺人们往往根据需要常使用衬字和垫句。同时,音乐结构十分简单,同一曲调可反复演唱,无任何管弦乐器伴奏,只用数面太平鼓和铜锣、铜钹做击节。
由于兰州太平歌不受曲牌限制,唱词多又通俗易懂、易记好学,几乎到了人人会唱的地步,妇女儿童常将其挂在嘴边。
“此时,演唱兰州太平歌的正式场合一般为正月初四至十五的社火活动,以及重大民俗节日。”
演唱太平歌的时候,人们往往从太平鼓的队伍中抽出数面鼓,擂鼓击节助唱,演唱者如唱得好,听众鼓掌要求续唱,如无人欢迎,自行下台,换人另唱,一直唱到午夜方休。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太平歌内容。兰州太平歌的内容大多是以描述战争场面为主,以讴歌忠臣良将为目的,内容大多来自《三国演义》、《岳飞传》、《水浒传》《封神榜》等小说。
独特的内容和形式,造就了昔日老兰州人杀杀打打“唱太平”民间风俗。
以前兰州太平歌的演唱是有季节性的,只能在春节初六到十五的几天内随着社火队演唱,一旦社火队遇到对手时,不仅要靠演唱太平歌的能耐来镇住对方,以使本村一年的太平安康。
研究者认为:“由于兰州太平歌的唱词内容多为描写战争和杀打的场面,充满着强烈的杀伐之声和浓厚的征战气氛,艺人们在演唱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引起一些争斗。”
有这样一个故事,抗战时期,一年的正月初八,阿干村的社火队和安宁乡的一个社火队在卧桥附近相遇。为过桥双方发生争执,最后,决定用传统的赛唱手段来决定谁先过桥。
“于是,双方的太平鼓队各自圈下场子,开始了兰州太平歌的演唱。”
阿干队先演唱了一段《三国人儿》,安宁队对唱了一段《三国大将》;阿干队又演唱了一段《出五关》,安宁队接唱了一段《斩六将》。此时,仍不分上下。在鼓手们的吆喝与锣鼓的击节下,这边唱《徐母骂曹》,那边唱《贺后骂店》;你唱《打黄盖》,我唱《打镇台》。
围观者越聚越多,叫好声、喝彩声响成一片,鼓手们的锣鼓擂的震天响。这边唱罢那边登场。你有《斩颜良》、我有《斩蔡阳》;你《战宛城》,我对《战马超》……,一言不合,打了起来,只见满场子连枷拐子、铁尺单鞭飞舞,大锣铜钹、旗杆芯子相击。
这是演唱兰州太平歌的风俗。在这种场合下打架,谁也不会记仇,哪怕是兄弟打了哥哥,外甥打了阿舅,侄儿打了尕爹,都是很平常的,谁也不怨谁。
双方打斗一阵,便各自归队。最后,由双方的社火头合唱了一段《将相和》,然后重整旗鼓,互相谦让着,一块儿过了桥。
如今这样的情景,已经成为老兰州人心中的一道风景。
解放后,兰州太平歌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多次举行大型活动。 1953年正月,甘肃省文教委员会、兰州市文化工作协会在兰州市金天观举办了一次“兰州太平歌民间艺人竞赛会”,参加的回、汉族艺人人数达三百多人,历时七天,观众达五万多人次。1956年,甘肃省举行曲艺汇演,兰州太平歌首次以新编曲目《海瑞罢官》、《解放兰州》、《红旗插上狗洼山》、《地主恶鬼》、《太平天国洪秀全》等二十多个曲目上演,受到观众的欢迎和政府的奖励。
经过这次活动,兰州太平歌的演唱时间和场合,发生了大的变化,不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春节闹社火了,艺人们只要想唱,便在茶园、公园或家庭院落支起场子即兴演唱。
1969年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兰州太平歌的演唱活动被人为地与兰州太平鼓活动分离,遭到禁止。改革开放后,太平歌的演唱活动得到部分恢复,艺人们基本上院落、茶园等娱乐性清唱。1982年,以艺人丁缘为组长的“兰州太平歌演唱组”成立,在兰州市郊区进行演出,于1984年因经济原因自行解散。
至此,兰州太平歌走出了人们的视野,不仅没有新作品问世,而且传统的锣鼓点已经失传,演唱活动很少见著。2000年初,会唱兰州太平歌的民间艺人不超过20人。此后,兰州太平歌随着艺人的凋零,就逐渐隐入尘埃,消失在岁月深处了。
太平歌的消失,也是整个尚武精神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