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总理朔尔茨呼吁:德企将业务从中国转移至印度,印度充满机遇!

咸鱼永不放盐 2024-11-04 09:57:50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押宝印度?

10月27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称,德国总理朔尔茨发布主张,希望德国企业能够将业务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并且表示,印度对于德国经济充满了“机遇”。

德国总理的发声,引起轩然大波,中德之间的合作并不浅,甚至在多个领域有着相当高水平的合作,为何德国总理突然发布这样的声明?难道印度的市场环境,真的要比中国好吗?

德国经济产生了“问题”

德国的制造业,作为曾经的“欧洲经济火车头”如今动力不足,甚至被一些媒体贴上了“欧元区问题儿童”的标签。

无论是GDP负增长,还是工业产出萎靡,种种迹象都似乎在表明,德国经济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摆在德国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或许不是经济数据本身,而是如何在一个充满变数的全球化时代,找到新的增长引擎,重新定义“德国制造”的未来。

德国的担忧主要来自其经济对出口的重度依赖,长期以来,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一直是德国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

从高档汽车到精密机床,从化工原料到高端设备,“德国制造”的标签畅销全球,为德国经济带来了持续繁荣。

然而,这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模式,也让德国经济变得异常脆弱,中国和欧盟之间产生了“矛盾”,地缘政治的波谲云诡、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让德国企业如履薄冰。

尤其是,中欧关于电动汽车关税的争端,让这种担忧达到了顶点,欧盟指责中国对电动汽车进行不公平补贴,并考虑征收高额关税,这无疑给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汽车制造商,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去风险化”成为德国政界和商界热议的话题,一些人认为,德国必须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分散风险。

而印度这个人口众多、发展迅速的南亚国家,也自然而然的吸引了德国的注意,尤其是德国总理在访问印度之后。

德国总理朔尔茨对于印度市场环境感到满意,因此,他公开鼓励德国企业,将业务从中国转移到印度,他认为印度对德国经济来说充满了机会。

这番话在德国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印度能否成为德国的新“福地”?

印度有14亿人口,很多人觉得它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廉价的劳动力、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以及政府的积极招商引资政策,都让印度看起来充满了吸引力。

为了吸引印度人才,德国政府甚至计划在印度举办招聘会,以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早在2022年,德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就达到了250亿欧元,虽然这仅相当于德国在华投资的20%,但也足以表明德国对印度市场的重视。

一些乐观人士预测,到本世纪20年代末,德国在印度的投资额可能会增长到40%,不过,印度市场的实际情况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尽管印度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但其消费能力却远不及中国,印度的中产阶级还不够庞大,消费习惯也和中国有很大不同。

西门子CEO博乐仁对此公开表示,虽然多元化投资是必要的,但完全放弃中国市场是不现实的。

并且早在2023年的时候,就有媒体对其进行询问,当时的博乐仁表示,要让西门子退出占据公司营收13%的中国市场,对于西门子来说“没有这个选项”。

而且中国市场占据全球经济总量的18%,其庞大的中上层群体,对德国高档汽车的需求旺盛,这是印度市场短期内无法比拟的。

加上印度的投资环境也常常被人吐槽,在印度,外国企业运营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官僚体系复杂、基础设施落后、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

许多西方公司在印度的投资经历并不顺利,甚至以失败告终,这些问题无疑让德国企业更加警惕,不再那么轻率行事。

德国企业面临两难:割舍中国市场还是失去竞争优势?

对中国市场来说,德国企业深知其重要性,中国不光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还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制造实力。

多年来,德国企业深度融合中国市场,与其形成了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放弃中国市场,意味着德国企业将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供应链伙伴和增长引擎,如果德国车企退出中国市场,不仅会丢掉一大块市场,还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

德国工商大会的总经理万斯莱本提到,中国的供应链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替代的。

然而,在“去风险化”的压力下,德国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并考虑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

这并非易事,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完全替代中国的市场,印度的潜力确实很大,但市场成熟度和消费能力还是比不上中国。

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多元化合作的必要性与挑战

德国的“去风险化”策略并不是特例,而是全球经济变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其全球化战略,并寻求更加多元化和安全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趋势将会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和国际贸易体系,一方面,它可能会导致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和区域化,降低全球经济的效率和活力;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促使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秩序。

对德国来说,减少风险并不等于与中国断绝关系,中国仍然是德国重要的经济伙伴,双方在许多领域都拥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德国企业需要在“去风险化”的同时,保持与中国的沟通和合作,避免双边经贸关系的恶化,并且要加大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力度,尤其是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

印度的崛起,为德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德国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加强与印度的经贸合作、投资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培养适应印度市场的人才。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合作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德国需要在“去风险化”和全球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信息来源登载于:参考消息网 2024年10月28日 关于“西门子CEO:将业务转去印度?德企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报道

信息来源登载于:环球网 2023年5月25日 关于“西门子CEO:退出占公司营收13%的中国市场,“没有这种选项””的报道

信息来源登载于:观察者网 2024年10月23日 关于“朔尔茨本周率团访印,德官员称:说印度是新的中国过于夸张,但“去风险”用得上”的报道

0 阅读:157
评论列表
  • Ok 3
    2024-11-05 21:20

    哈哈恭喜印度,又一条水鱼游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