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结束后,射出去的箭怎么处理?弓箭手怎么知道自己立功没

史征风云 2024-12-18 10:53:13

万箭齐发是种什么体验?

相信很多人都没少在古装剧中看到这种场面,密密麻麻的箭在一起就像乌云一样,瞬间就将战场笼罩,这场面,估计有密集恐惧症的都得难受死。

不过相信看到这里大家也有点好奇了,众所周知,古代打仗的时候,双方的装备其实都是大差不差,很多时候拼的就是数量。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万箭齐发的场面对于战争来说是相当重要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火力压制。

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这么多箭一下全部放出去,那岂不是很浪费?这边箭还没做出来呢,这都已经用几分钟的时间就放完了。

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以前人那么多,谁杀了多少敌人谁能记清楚?万一一箭碰巧打倒了对方的将领,这个功该谁去得呢?

一人拿头,万人邀功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谁去领功这个问题,古代的人就已经发现了。在古战场上,一个人要是不立功,那一辈子都只是兵,但立了功就不一样,晋升那是嘎嘎快。

但作为弓箭手来说,立功其实挺难的,因为万箭齐发,你的箭射到了谁,其实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甚至是对面的将领不小心中箭身亡了,都不知道自己死在谁的手里。

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都曾在《纪效新书》中写过这种事情,大致意思就是,出去打仗时候就那么几个人,回来邀功的时候,竟然来了几十个人。

这一下,算是把当领导的难为住了,你把这个功给对了还好,人家也不说啥,万一给错了,这乌龙事件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也算是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不过这种现象就真的没办法解决吗?其实不然,在古代的时候,弓箭手也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狙击手,这在战场上可是有着大作用,能在万人丛中取敌将性命。

相信大家也在影视剧中看到过,有的狙击手他们会在自己的子弹上刻上自己的幸运字。有人觉得这种做法就是为了加上一点运气,打的时候准一些,其实人家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判断敌人是不是自己击倒的。

在古代的时候,其实他们就已经用上了这种方式,古人们为了避免出现有人冒领,会专门在箭上刻点标记,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冒领的情况了,到时候有人会专门核对标记,确定到是哪个人立的功。

讲完这个事情了,那么还有个问题,相信大家也比较好奇,那就是那么多箭一下射出去,这种速度制作是肯定跟不上的,那射出去的这些箭他们会回收吗?答案是肯定会的。

万箭齐发后的“清道夫”

对于箭这个东西,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都是诸葛亮上演的那一场“草船借箭”了,这件事也充分反映出了箭在当时的重要性。

在古代的时候,制作一把好弓和好箭是非常耗时且成本高昂的过程。一张精良的弓需要选用上好的木材和角骨等材料,并经历精细的加工。

而箭的制作则涉及木杆、羽毛以及金属箭头等多个环节,每一支箭都需要精确到毫米级别的工艺来完成。所以对于弓箭的使用者来说,箭矢是一种昂贵且珍贵的资源,绝对不允许被无端浪费。

制造一支箭矢并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箭杆的要求非常严格,需要的木料必须具备硬度和弹性,且尺寸要严格标准。荒漠地区的木材采集工作尤其艰难。

而箭头虽然制作较为简单,但因为古代的铁矿开采有限,其原材料也属于稀缺资源。整个制箭过程繁琐复杂,需经过精心处理以保证射击的精确度,显然制造成本不菲。

这些话听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啰嗦,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棵树长这么大,长成符合做箭的标准都是需要时间的,那射箭就是几秒钟的事情,树都赶不上长的。

所以在草船借箭中咱们也能看出来,箭是很重要的,故而曹操在得知这么多箭被骗走之后会大发雷霆,因为曹操也清楚,有了这些箭,自己的处境会变得十分劣势。

到了后来的时候,各个朝代对箭的使用率大幅提升,每次打仗最起码都要消耗十几万支箭,这样的损耗是无法承受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结束后就又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将箭给捡回。

战胜方在战争结束后会专门派人去打扫战争,一方面是为了捡箭,另一方面也是确认立功的人都有哪些,好对人家进行嘉赏。

将箭捡回去之后,这些箭也不会立马投入使用,毕竟上面很多还沾满了血液和其它污秽,若是一大堆聚集在一起,难免会导致传染病的出现,所以他们会对这些箭进行清洗。

还有一点就是有些箭其实在用过之后,箭身明显就会有些变形什么的,还有的会出现损坏,这些会专门有人进行修理,将箭身矫正之后再重新投入战场。

结语

看到这里,相信各位看官也都大致清楚了古代对于箭的处理方式,不得不说,人家这种方式确实是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其中也蕴含了很多的智慧。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