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喜剧标杆——《抓娃娃》
今天聊聊中国电影《抓娃娃》。
片名Successor (2024)。
我和孩子在点映首日观看了这部电影。尽管名为“点映”,但其排片量之大,比一般的常规上映电影还多。可见开心麻花、沈腾马丽的群众号召力。
后半年没有特别的黑马的话,这部电影应该就是本年度最佳喜剧电影了。
《抓娃娃》的喜剧效果很好,点映现场座无虚席,全场笑声从头到尾没停过。
喜剧展现出了其应有的魅力。通过在现实基础上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影片成功地碰撞出了绚烂的喜剧火花,同时融入了一些现实主义元素,这正是开心麻花的拿手好戏。
《抓娃娃》融合了独特的喜剧元素与对现实议题的深入探讨,故事背景设定在西虹市,家徒四壁的马成钢和春兰为了鸡娃绞尽脑汁煞费苦心。
为了让儿子马继业顺利继承家族事业,他们精心策划了一个名为“五年计划”的教育方案。这个计划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刻意制造的困境和挑战,锤炼马继业的意志品质和综合能力。
值得骄傲的是,马继业十分争气,品学兼优,这让周围的人都很欣慰。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发生了许多既荒诞又令人捧腹的事件,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郁的喜剧色彩。
然而,在这些表象之下,还隐藏着更深的秘密等待着马继业和观众们去揭示。
当我首次听说《抓娃娃》这部影片时,是因为它改名的消息。当时我想,电影改名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但接着看到新片名《资本JBR》和《JBR计划》,我就忍不住露出了DDDD的微笑。
再一看这部影片由沈腾和马丽主演,这让我更加感兴趣了。毕竟,他们的表演一直都很出色,我很期待看到他们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发现“接班人”这个词被改为了“接棒人”,而且片中的台词配音也有所改动。这些改动虽然不大,但这个可以理解。
影片以“儿子穷养、没苦硬吃”开场,我恍惚以为是《末路狂花钱》的剧组来客串。
马成钢和春兰及其团队为了培养马继业,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他们知道,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绝非易事。这不仅需要父母的辛勤付出,更需要孩子的自身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无数人细心呵护十余年,在孩子自身也努力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一个有实力冲刺清北的苗子。当然,有人生在罗马、有人生来骡马,这你让那些教育资源不发达、社会资源不足的地区怎么比。
寒门难出贵子,这是一个早已被广泛认同的观点。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每个人的人生起点并不相同。有人生来就拥有优越的条件,而有人则需在逆境中挣扎求生。人生的分水岭是羊水,没有剧烈的社会变革,一切只能世袭罔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放弃努力,我们反而应该更加珍惜每一个机会,努力提升自己。
影片在探讨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时点到为止,更主要是突出喜剧主题。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影片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观众在欢笑之余,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磨炼意志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当事人是否愿意。
赚钱,说到底,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更舒适。而马成钢费尽周折后才明白,孩子的内心所想究竟是什么。
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有些人因为站在了风口上而飞黄腾达。于是,他们将自己的巨额财富归因于个人的努力和玄学。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的成功其实得益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一旦风口改变,再怎么努力也可能只是徒劳无功。
《抓娃娃》不仅是一部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片,还涉及了对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影片通过马成钢和马继业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深思。
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独立的人格和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而不是成为父母愿望的延伸或是实现他们未竟理想的工具。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并非一定要按照老一辈的期望去生活,才是孝顺。相反,盲目地顺从可能只是愚孝。
马成钢不断鸡娃的故事,大概就是普通人对富豪阶级的某种想象,就像老农想象皇帝用金锄头一样。
中产阶级热衷于“鸡娃”,无非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口安稳饭吃。
高考,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一跃,其实只是改写了下坠的命运。
对于那些稍微有点财力的家庭来说,他们更可能会选择2+2的教育路径,学成后再回来抢饭碗。
再有点钱的家庭,他们的孩子走的可能是一条普通人难以窥见的路。他们或许从小就接受国际教育,早早地就被规划好了未来的方向。这样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轨迹与大众截然不同,他们的人生选择也更加多元化。
至于马成钢的“鸡娃”经历,那更像是一个架空世界的设定,供大家娱乐一下尚可,但千万不能当真。
《抓娃娃》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弥补了《西虹市首富》中的一些遗憾。
当初,《西虹市首富》原定由马丽出演女主角,但最终替换成了其他人,让大家遗憾不已。
而这次开心麻花的团队再度集结,终于在《抓娃娃》中让马丽和沈腾再次携手,圆了大家的梦。
回想当年《西虹市首富》的宣传期,沈腾曾在发布会上半开玩笑地问片中的女一号:“你凭啥手段得到了导演的认可?”来龙去脉大家搜一搜新闻便知,不再赘述。
《抓娃娃》中沈腾和马丽终于得以再次合作,用实力证明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火花无人能敌,女主角不同,笑果大不同。
沈腾和马丽的演技在本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沈腾饰演的马成钢是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角色,他时而搞笑夸张,时而深情内敛,将角色的多面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马丽则凭借其独特的喜剧风格,为影片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趣味性。
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的人都知道,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而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能够影响事物的发展速度和方式。这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就拿马继业来说,他的本性纯良,这是他内因的体现。正是因为他具备了这样的内在品质,他才能够在成长过程中抵挡住各种诱惑和挑战,保持自己的本色。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这是他外因的影响。如果他在一个过度宠爱的环境中成长,很可能会像他的哥哥一样,变得娇气、任性,养废了。
《抓娃娃》给人的感觉很像《楚门的世界》《起跑线》,故事触及现代人对于生活掌控感的渴望与困惑。在快节奏和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自己的生活被无形的力量所操纵,如同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楚门一样,生活在一个看似真实却实则被设计的环境中。《起跑线》则探讨了教育资源不均等分配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反映了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现象。
《抓娃娃》通过其剧情和角色设置,呼应了这些社会现实,引发观众对于个人自由、社会正义和生活意义的深层次思考。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它还承载着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鼓励观众在物质之外寻找生活的真正价值。
世界是物质决定的,当你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操控了,不妨多看看哲学书籍。哲学不仅仅是专业研究者的领域,它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们的哲学教育一上来就学习辩证唯物主义,除了专业研究者,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哲学发展的一个脉络,不知道这里面有一个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导致他们难以窥见哲学全貌,进而可能产生种种困惑。
若我们能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我们将学会以更加独立、批判和全面的视角审视生活,也就不会存在和马继业一样的疑惑了。
学习确实是一件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的活动,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它不同于那些能够带来即时满足的游戏,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往往是延时的。你投入时间精力,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等待,才能看到成果,这种延迟满足使得学习显得尤为艰辛。
学习的过程漫长,反馈的周期也长,这使得满足感很难迅速到达。这种长期的努力和等待,很容易让人产生疲惫和挫败感。
正如同网上段子所说那样:
父母都是985,他们不会觉得985有多难;
父母要都是普通一本,他们会觉得985还是有些难度的;
父母要都是普通二本,他们会觉得985太难了,能考上最好,考不上也不强求;
父母要是没高考过,他们会觉得985都考不上,你对得起老子辛辛苦苦养你那么大?
高学历的父母可能无法理解孩子考取顶尖学府的难度,因为他们自身就曾是那个成功的“别人家的孩子”。学历较低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业成就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将孩子视为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的延续。
《抓娃娃》的导演闫非和彭大魔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式教育的痛点。他们运用喜剧的手法,夸张地展现了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教育过程中的种种荒诞,以及孩子在重压之下的无奈与反抗。这种呈现方式,既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放松,又引发了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深思。
对于类型片的评价,其实并不复杂。只要能达到该类型应有的效果,那就算是成功的。
就拿喜剧电影来说吧,它的目的就是要让观众开心,调动观众的情绪。如果一部喜剧电影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是一部好电影,就算是一次成功的观影体验。
看喜剧电影,图的就是一个开心。观众们花钱买票,就是想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刻的轻松和欢笑。如果电影能让他们哈哈大笑,释放压力,那这部电影就算是完成了它的使命。
这样的观影体验,对观众来说是愉悦的,对电影本身来说也是成功的。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为什么不能算作是双赢呢?
此外,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效果和氛围都不一样,与在家中观看截然不同。所以,如果你喜欢喜剧,那就赶快抓住机会,走进电影院,享受那份欢乐与轻松吧。
每当一部影片大受欢迎时,总会有一些奇怪的声音出现。有些人似乎特别喜欢对影片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断章取义大肆批评,他们往往为了吸引眼球而不择手段,非得哗众取宠蹭点儿流量。我很好奇,多么自卑、生活多么不如意的人,才会在一部喜剧电影里吹毛求疵。
这让我想起了郭德纲的一句话:“比如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这话虽然有点尖锐,但用在那些在喜剧电影里找存在感的人身上,却是再恰当不过了。跟他们争论,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只是想引起注意,并不是真的关心电影本身。
沈马合体喜剧佳片,
笑中带泪反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