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最没尊严的沙漠,被中国人拿来种土豆,产出万斤

昭华文使 2024-11-12 17:35:14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之间,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深圳市的面积。

这片区域曾经并非沙漠,在汉代时期还是“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的繁荣景象,然而,从唐宋以来,由于战乱和过度开垦,这里逐渐沙化,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知的毛乌素沙漠。

这里的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干旱少雨,风沙肆虐,每年3月到5月是风沙最大的季节,沙尘暴频繁发生。

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曾经每年向黄河输送的泥沙高达5亿吨,给下游地区带来巨大威胁。

1949年以前,毛乌素沙漠更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黄沙漫天,寸草不生,风沙肆虐,人迹罕至。

当地有句俗语广为流传:“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毛乌素沙漠的恶劣环境。

据当地老人回忆,那时候沙尘暴经常来袭,能见度不足一米,人们只能蒙着脸在沙地上艰难前行。

有时候,一场沙尘暴过后,整个村庄都会被黄沙掩埋,村民们不得不扛着铁锹挖出自己的家园。

然而,在70多年后的今天,曾经那个荒凉的沙漠已经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了,这里成片的树林、广袤的草场、肥沃的农田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竟然成了土豆的高产地,有些地方甚至实现了亩产万斤的奇迹。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传奇故事,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毛乌素沙漠的工作就已经开始。

1958年,这里开始了飞播造林的试验,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飞行员驾驶着老旧的安-2飞机,冒着被沙尘吞没的危险,在空中撒播树种。

尽管成活率不高,但这些先行者的努力为后来的大规模治沙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治沙工作全面推进,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毛乌素沙漠成为重点治理区域之一。

这一时期,大批农民开始投身治沙事业,他们用简陋的工具,一锹一锹地在沙地上种树种草。

进入新世纪,治沙工作又迎来新的发展,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在这里实施,2003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毛乌素沙漠再次成为重点治理区。

2017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进一步巩固了治沙成果,这一阶段,大型机械设备开始大量投入使用,治沙效率大幅提高。

在漫长的治沙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治沙英雄,他们用毕生精力与沙漠抗争,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这个模式将治沙与种草、种树、种药材、养畜、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王有德是白芨滩林场的功臣,1985年,他调任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

在随后的岁月里,他带领职工建立了45公里长、10公里宽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尘暴的肆虐。

张应龙是新时期涌现出的治沙能手,2003年,他承包了神木市锦界镇42.8万亩荒沙地,18年来,他将这片区域的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治沙业绩。

在这几代人的努力下,毛乌素沙漠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在生态环境方面,变化最为显著,植被覆盖率从1949年的0.9%提高到2020年的34.8%,沙尘暴的频率大幅降低。

2000年,这里还发生了40次沙尘暴,而到2014年后,沙尘暴几乎不再发生,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恢复,野鸡、狐狸等野生动物重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据当地林业部门统计,目前毛乌素沙漠地区已经记录到鸟类200多种,哺乳动物4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20多种。

经济效益方面的变化同样令人惊叹,2011年,人们开始在沙地种植土豆,没想到竟获得了巨大成功。

据统计,2020年毛乌素沙漠地区的农业总产值达到了300多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0倍以上。

生态旅游业的兴起是另一个亮点,人们开发了沙漠公园、沙漠露营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事业,尽管毛乌素沙漠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仍需持续进行。

我们要将治沙精神传承下去,继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毛乌素 茫茫沙海变绿洲(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③) 海外网

毛乌素:“沙漠”没有消失,只是被人类缚住 中国日报网

毛乌素今昔对比 沙地变绿洲 新华社新媒体

像柠条一样的硬汉子 把根扎在毛乌素沙漠四十年 央视网

中国用60年把沙漠变绿洲:毛乌素沙漠即将被消灭 榆林发布

华能陕北光伏项目施工:推平毛乌素沙漠3280亩林草地 新浪财经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新华网

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效显著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母亲河畔的中国】18年治沙染绿毛乌素 他将沙漠里的树种送上了太空 央视网

奇迹!毛乌素沙地治理——世界上最大面积的生态逆转在这里铺开 光明日报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