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王安宁原创//梦里故乡(连载)情系家园之黄土有幸埋忠骨

汗滴化雨文化 2024-10-17 12:08:50

情系家园

黄土有幸埋忠骨

临渭区官底镇左家村南,有一片四季常青的柏树林。那里长眠着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就是北宋一代名相寇准。寇准和唐代诗人白居易、边关大将张仁愿一起,被当地老百姓誉为“三贤”。

寇准曾因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而名噪一时,但那却非历史上的真实寇准。寇准(九六一年——一零二三年),字平仲,宋代华州下邽县(今临渭区官底镇)人。相传其祖上为春秋时司寇苏氏,后世子孙以官职为姓,居昌平,后世徙居下邽。

寇准自幼聪慧,七岁曾即景吟出名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他十六岁乡试得中,十七岁在华州贡举,十九岁赴汴梁会试,经宋太宗殿试录为进士。初任大理评事,次年任归州巴东县知事。因政绩显著升任大名府成安军,迁殿中丞。九八八年再升任尚书虞部郎中,充枢密院直学士,不久又兼任吏部东铨。九九一年寇准官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后又改为同知院事。

寇准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他一生二度为相,五进中央,皆因奸佞谗言皇帝昏庸而五起五落。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不顾个人安危,力主抗击外来侵略。一零零四年辽国频繁制造边境事端,边塞向朝延的告急文书一天多达五次。寇准力挽狂润,甚至拉住皇帝的龙袍不放,顶着以王饮若为代表的投降派馋言感主的巨大压力,犯直谏,力主皇帝御驾亲征。真宗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由寇准,寇指挥果断军纪严明。辽军数千骑进逼城下数攻不克,被俘大半,先锋丧生。正当寇准准备收回幽州之际,主和派在真宗面前百般抵毁寇准拥兵处重,此正中猜忌多疑的真宗下怀。寇准不得已同意讲和,签订《澶渊之盟》,为北宋赢得了难得的一百二余年和平。

一零一九年,五十八岁的寇准再度拜相。由于副宰相丁谓的挑拨离间,一零二零年寇准贬为相州(河南安阳)刺史。仁宗即位又被贬为道州(湖南道县)司马,再贬雷州(今广东海康县)司户参军。一零二三年忧愤中死于雷州。朝廷拨款仅能将灵柩运到洛阳。沿途百姓哭送于道,插竹撒纸钱百余里。一零三四年,寇准去世十一年后,仁宗为其昭雪。恢复太子太保衔,赠中书令,莱国公,寇准始得魂归故里,葬于故乡官底。

寇准一生为官四十余年,清廉直正,终生不积蓄钱财,平时把余钱尽散乡里救济饥荒。正如诗人魏野给寇的赠诗所云:“有官居鼎鼐,无宅起楼台”,当时就有“无第宰相”的美誉。

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渭南县知事邱佑为寇准立有“宋寇菜公墓”石碑一座。文革中流失。一九八七年经官底乡文化干部王国学多方寻觅找回。一九九零年官底乡政府和左家村共同重修了碑楼,使这一文物又重见天日。早在一九五六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就将寇陵列为我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勒石碑亦立于寇陵之阳。

黄土有幸埋忠骨,菜公万世美名扬。悠悠岁月,漫漫千年,家乡人民没有忘记寇准。一九九零年,官底乡政府在寇陵四周遍植柏树,为这位家乡历史名人的灵魂遮荫。每年清明节,周围的志士仁人成群结队为寇准扫墓祭奠,缅怀其功。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王安宁,网名乡野村夫。共和国同龄人,老三届初中生,青春被军营染绿,一生在乡镇工作,爱好旅游唱歌,亦喜读书写作。在中省市报刊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多次在中省市征文中获奖,作品被十多种国家级图书收录。著有散文杂文集《蝉儿声声》、《梦里故乡》,乡土文学《临渭地名故事》、《渭北民俗》和《话说寇准》。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渭南日报签约作家。《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