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8日,抚顺战犯管理所中,走出了一个被关押了10年的人,这个人叫爱新觉罗·溥杰,是清王朝的皇室成员、清代皇帝溥仪的胞弟。
溥杰出狱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和自己的日本妻子团聚。
1945年两人被迫分离,溥杰的妻子嵯峨浩被遣送回国,距溥杰出狱已经有16个年头。
春节前,周总理邀请溥杰一起吃饭,在饭桌上,溥杰犹豫很久,最后向周总理开口,希望能够接回嵯峨浩。
周总理听完之后说:这是好事,但有一个条件。周总理究竟提出了什么条件?分离多年的两人能够顺利会面吗?
前尘往事在所有的宫廷剧中,都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可怜生在帝王家,尤其是走到穷途末路的帝王家。
溥杰是溥仪的胞弟,两人相差一岁,他从小就陪着溥仪一起读书。
1917年,张勋复辟,率领5000士兵攻破北京城,拥立年仅12岁的溥仪为皇帝。
这场闹剧没有持续多久,溥仪只做了11天的皇帝就被赶下了台,爱新觉罗的地位,在此时变得十分尴尬,面对波涛汹涌的时局,溥仪只有任人摆布的份儿。
当然,溥杰也不例外。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及其一家赶出了紫禁城。
溥仪没有拯救爱新觉罗家江山的能力,只能寄希望于他人,希望通过外力,来维持皇家可怜的尊严。
他将希望寄托于日本人身上,离开紫禁城的第二日,溥仪一家人便被日本人“收留”。
1926年,年仅20岁的溥杰在北京的一所饭店中,结识了张学良。
溥杰和张学良完全不同,溥杰身高1.64米,还十分的瘦弱,和军阀出身的张学良一比,显得十分弱不禁风。
多年后,溥杰曾回忆两人的初相识,他说:我俩后来成了好朋友,我非常仰慕这位青年将军,他的一举一动都引起我的注意,他进出是前呼后拥,备受人们尊敬,令我羡慕,真有“大丈夫不当如是耶”之感。溥杰想要成为一名军人的理想,就是在此时萌芽的。
1927年,张学良撤回关外,临走前曾叮嘱溥杰,让他全家搬来租界避难,溥杰在当时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他能做的,就是和自己的哥哥共进退。
好在张学良对他十分上心,在张学良的帮助下,溥杰住进了张学良小妾谷瑞玉公馆中,张学良觉得溥杰很有抱负,于是便劝他从军。
张学良曾想让溥杰前往东北讲武堂学习,但溥仪却不同意,此时的溥仪,正和日本人打的火热,他想要夺回自家的江山,溥杰注定要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溥仪劝溥杰打消去东北讲武堂的念头,他想让溥杰去日本东京学习,以此来和日本人增进关系。
溥杰没有办法,只好拒绝了张学良的好意。
日本人善于拿捏溥仪一家,他们利用溥杰想要成为军人的心理,安排溥杰前往日本学习,虽然溥仪试图阻拦,但最终溥杰还是被安排前往日本东京学习。
这是溥杰人生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但在命运的不可抗力面前,溥杰只能听从安排。溥杰在日本学习了一年的日语,进入日本贵胄子弟设立的学习院学习。
在日本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凄惨,他渐渐的接受了日本的文化,被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所洗脑,他越发的喜爱日本这个国家。
日本政府通过控制溥杰,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溥杰对这一切却毫无所知。
1931年,溥杰回国探亲时,日本政府让他给溥仪带话“回到天津,请转告令兄,别看张学良在东北为所欲为,不久中国东北也许会发生什么大事情,令兄是有大前途的,希望他多保重,等待时机的到来。”
溥杰听了这话,内心十分激动,作为爱新觉罗的后裔,谁不想光复祖宗基业,溥杰在日本人身上看到了希望,回国之后便一字不差的转告溥仪。
溥仪收到消息后,便开始在东北进行布局,配合日本人的行动。
果不其然,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袭沈阳,以武力占领东北,并且建立了伪满洲国,扶持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的执政。
1933年,溥杰再次回到日本,进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溥杰身材瘦弱,在军校里显得格格不入,为了完成训练项目,他经常会完成很多高难度的训练。
溥杰更像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四个月后,溥杰终于开始学习军事。
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溥杰做不了冲锋陷阵的士兵,也成不了张学良那般翻云覆雨的一方将领。
军事学校的训练,让溥杰苦不堪言,他每天和别人一起训练,但每天都沦为别人的笑柄,但为了自己的军事梦,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让他来日本学习,无非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以此来显示日本和伪满国的友好关系,日本人通过溥杰来牵制伪满国,还顺便答应会将溥杰培养成一代名将。
但只有溥杰一人不这么想,他是真心做好这件事。
溥杰很努力,但现实也很残酷,他并不是这块料,在军事理论课上,他觉得书本晦涩难懂;在带队时,他又经常瞎指挥。
4年的学习,没有让溥杰成为军事家,但日本还是以“成绩优秀”为由赠给溥杰一只银表,还提升他为陆军中尉。
两段意外的政治联姻作为纽带,溥杰的作用还不止于此,似乎从出生起,溥杰就注定要在这乾坤颠倒的政治游戏中,耗尽自己所有的价值。
1937年,日本提出想要和伪满国联姻,溥杰就是那个被挑中的人,无论是自己的前途还是婚姻,溥杰都做不了主。
这不是他第一次无可奈何,溥杰曾有过一段婚姻,对方是光绪皇帝宠妃瑾妃的侄女唐怡莹。
唐怡莹是清代名媛,虽然出生在封建王朝,但却喜欢进步思想。
唐怡莹性格张扬、叛逆,喜欢结交各种自由人士,是个与众不同还有些了不起的女孩,和溥杰一样,她也身不由己,自己的婚姻大事做不了主。
唐怡莹比溥杰大三岁,因为自己的姑姑是贵妃,她经常跑到宫里去玩,由此结识了溥杰和溥仪,当时宫中有意让唐怡莹做溥仪的妃子,但瑾妃却认为唐怡莹的性格,不适合待在深宫里,最后由长辈做主,唐怡莹被许配给了溥杰。
1924年1月,清朝廷给唐石霞和溥杰,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两人虽然是包办婚姻,但婚后的生活却也没有那么的不堪,溥杰逐渐喜欢上了唐怡莹,还会给她写情诗,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溥杰和唐怡莹在皇宫的生活多姿多彩,十分恩爱,但美好的爱情也是十分短暂的,冯玉祥发动政变之后,溥杰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溥仪有意投靠日本人,并且和日本人公开交往,溥杰自然也会和日本人亲近,此举引起了唐怡莹的不满,她是个具有爱国情结的人,对溥仪兄弟的做法嗤之以鼻。
因此在溥杰和家人住在张学良安排的住所时,唐怡莹爱上了张学良,并且成为了他的情妇。
918事变之后,溥杰想要接她回东北,她断绝拒绝了溥杰的要求,还公开登报,叱骂溥仪两兄弟:宁为华夏之孤魂,不为伪帝之贵戚。
唐怡莹的做法,让日本人心生怨愤,于是便开始劝说溥杰娶一个日本女人,而这个人就是嵯峨浩。
起初溥杰是不愿意的,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唐怡莹。
溥杰见识过日军的手段,他担心日军会派人暗杀唐怡莹,于是提前派人通知唐怡莹,让她逃走,他则答应了日本人的联姻要求。
日本人之所以选择联姻,无非是想让将来的伪满国,有一个日本血统的皇帝,他们挑中嵯峨浩,作为联姻对象。
嵯峨浩是侯爵世家出身,父亲是嵯峨实胜侯爵,母亲则和日本皇家有着血缘关系,算是皇亲国戚的一个分支。
嵯峨浩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沦为政治的牺牲品,直到有一天,伪满国的“建国之父”本庄繁大将,来到她家里。
嵯峨浩没有办法,只能和溥杰见面,好在他们两人一见面,都心生欢喜。
1937年1月18日,嵯峨浩第一次见到溥杰,她发现溥杰看起来十分彬彬有礼,心里对这桩婚事也不再排斥。
溥杰见到嵯峨浩时,便一见钟情,他觉得嵯峨浩长相绝美,气质又好,举手投足都充满了大家风范。
3个月后,两人在东京举行了非常盛大的婚礼,日本的目的也就此达成,拟定了一份荒唐的《帝位继承法》。
这份荒唐的协议中写道:“皇帝死后由子继之,如无子则由孙继之,如无子无孙则由弟继之,如无弟则由弟之子继之”。
溥仪对日本人的做法感到非常气愤,但他却无能为力,因此他越发看这个弟媳不顺眼,担心一旦嵯峨浩生下男孩,自己和溥杰的命运,也将走到终点。
溥杰此时完全沉浸在爱情的氛围中,他还试图缓和妻子和哥哥的关系,对于溥杰而言,没有什么生活,比现在更好了。
没多久,嵯峨浩就怀孕了,溥仪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10个月,好在10个月后,嵯峨浩生下了一个女婴。
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日本作为无良的侵略者,注定不会如愿。1940年,嵯峨浩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毫无意外,还是个女孩。
日本政府非常失望,从此不再对嵯峨浩抱有希望。
太平洋战争后,东京也陷入了战火中,日本内忧外患,无暇顾及溥杰和嵯峨浩了。
16年后的重逢1943年,溥杰再次来到日本陆军大学学习,嵯峨浩和两个孩子也跟着他来到东京,在日本住了两年之后,溥杰带着妻子回到中国。
当溥杰回到中国时,发现世界战局并没有朝着他们想象中发展,法西斯势力被摧毁,日本一败涂地,伪满国也成了不伦不类,世人除之而后快的存在。
苏联对日宣战之后,日本的关东军很快就被击败,溥杰眼看着大势已去,就起了轻生的念头,嵯峨浩发现之后,耐心劝解他,多次阻拦他自杀的行为。
伪满国解体之后,溥仪准备带着全家人,一起逃亡日本,他们分成两批离开,溥杰和溥仪先行离开,嵯峨浩则是第二批离开,原本以为很快就能见面,但没想到这次分离,竟然长达16年。
溥杰乘坐的飞机一落地,就被苏联红军包围,兄弟俩也成了阶下囚,在苏联被关押5年之后,又被送回国内,关押在抚顺看守所。
嵯峨浩离开之后,归国之路也并不顺利,在经历一年多的磨难之后,嵯峨浩才辗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1960年,溥杰出狱,他出狱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和家人团聚。
三年前,他在狱中收到大女儿身亡的消息,悲痛欲绝。出狱之后,他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自己的家人。
在饭局上,溥杰犹豫了很久,最后拿出自己妻子的照片,递给周总理,他小心翼翼的试探说:总理,我......我想把妻子和孩子都接过来。
总理接过照片,笑了笑,对他说:可以,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你要床头私语。
溥杰听懂了周总理的话,周总理的意思就是想让嵯峨浩也接受思想改造,而这个任务,则由溥杰自己完成。
溥杰听到周总理答应,喜出望外,但溥仪和爱新觉罗家族却不同意。
因为这件事,周总理不厌其烦的经过几个月的商讨,最后达成一致,确定在1961年5月接回嵯峨浩和孩子。
时隔16年,嵯峨浩终于再次来到了中国,她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踏上中国国土的日本人。
两人在相见,没有言语,只是相拥而泣。
1980年,嵯峨浩回日本探亲时去世,她留下遗言,要把自己的骨灰分成两份,一份留在中国,一份留在日本。
1994年,溥杰去世,他的遗愿则和夫人一样。
溥杰这一生是可悲的,但最终也算得了善终,即便他曾经背叛了国家,但国家却依然愿意善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