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经济正在主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变化中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经营发展必须在适应中调整、在稳健中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以发展的确定性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中央企业一方面聚焦主责主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守正”的基础上“跨界”,将核心技术向产业链上下游,向同类、相似产业领域延伸应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近年来,中国中车在不断锻造高铁核心技术基础上,迁移应用至风电、储能、汽车等不同行业,取得了优异的经营发展成绩,是中央企业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布局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缩影。8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中车,三个数字没想到》,详解中国中车的“跨界”实践。
中车,三个数字没想到(观象台)
从高铁到风电、储能、汽车等行业,中车全都表现优异。中车的成功跨界得益于既专又多:专,体现在深耕高铁技术、持续研发、保持领先;多,则在于保持市场敏锐度,尽可能将高铁技术延伸拓展到更多领域。
风力发电机销量稳居国内第一、储能装备2023年中标量排名国内第一、汽车减振及轻量化销售规模全球第三……这些成绩属于一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中国中车。
长期以来,应坚持专业化发展,还是多元化发展,企业界莫衷一是。从高铁到风电、储能、汽车等行业,中车全都表现优异,背后有何秘诀?
中车“跨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乍看行业不少,细看这些行业技术均有共通之处。
先看风电。风力发电的过程是将风能转化成机械能,再转变为电能,而高铁制动的过程也是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二者如出一辙。因此,风力发电机又被中车称为“立起来的高铁”。出于这一考虑,中车依托“铁路机车交流电机”试验平台,研制出国内首个自主化风力发电机,并一步步占领市场。如今,中车已拥有国内布局最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链,累计交付风电整机超过1.3万台。
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20兆瓦海上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
再看新能源汽车。其与高铁均走电,在电驱系统方面有不少共同点、相似点。中车将高铁核心技术进行平移和突破,打造自身的纯电、混电两大电驱动系统集成平台,成功跻身我国汽车电驱系统领域的领军企业。
中车电动公司是国内获准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系统总成、关键零部件研发及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涵盖城市客车、公路客车、通勤客车、物流车、环卫车、自卸车、特种专用车等多个系列
中车“跨界”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牢牢掌握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往往以高新材料和技术为依托。中车依托轨道交通装备研发,攻克、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不断将这些技术发扬光大,应用到更多行业、领域。
以减振材料为例。提到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大家对“高铁立硬币”津津乐道。其背后,橡胶和金属结合组成的空气弹簧等减振装置发挥了关键作用。它“藏”在高铁车体下方,消纳来自转向架和底部轨道的振动。当初,为了啃下这个技术“硬骨头”,中车花费了七八年时间,历经千难万难,才生产出性能优异的空气弹簧,并将其推广到全球90%以上的轨道交通主机厂。不过,中车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持续研发创新,果断走出高铁、地铁等“舒适圈”,不断拓展橡胶减振产品应用场景,将这一技术“吃干榨尽”。如今,无论是在汽车还是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里,都能见到中车减振材料的身影。
CR400BF-Z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
不难发现,中车的成功“跨界”得益于既专又多:专,体现在深耕高铁技术、持续研发、保持领先;多,则在于保持市场敏锐度,尽可能将高铁技术延伸拓展到更多领域。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不少:华为,依托网络技术、云计算、芯片及智能化方面的技术优势,成功跨界新能源汽车行业;铁建重工,凭借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既能造盾构机也能造采棉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市场环境千变万化。这既需要企业保持定力,甘于坐冷板凳,钻研产业难点、产业前沿问题;也要求企业抬头看路,及时抓住市场机遇,挖掘新的增长空间。拥有“三个没想到”的中车,给更多企业高质量发展以启示。(人民日报记者 李心萍,图片为编者所加)
来源:国资小新
(本文由企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