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东部山区最高的村庄海上房

盘生活山人 2024-09-23 12:18:44

今天是二零二四年九月十六日,中秋节前一天,和朋友相约一起去淄川海上房探访一下,海上房在淄博驴友圈是很出名的一个小山村,也是海拔最高的一个小山村,与牛记庵、博山的西厢村、源泉的大寨并称为淄博户外驴游经典古村落,必游线路,网红打卡地。

  我们从淄川坐三十九路公交车到西石公交站下车,穿过西石村一路往南进入山谷,山上的花椒、山楂、柿子树很多,远远望去柿子也成熟了金黄一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玉米谷子也成熟了,一片丰收景象,天上还有教练机在上空盘旋,给寂静的大山带来一线生机。

顺着山路前行,看到挖掘机把以前的道路正在修整,经过交谈得知,这位修路人是海上房的赵锦华老师,他从小就在这大山里面长大的,以后考上师范学院,在淄川黄家铺中学当老师,校长退休的,退休后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家乡,今年夏季雨水大,把进山的道路冲毁了,他多方筹措资金,雇佣挖掘机正在修整这段进山的道路,也是一个热心肠做公益的人,他说已经施工五天了,过几天道路修好后就可以开车进村了,方便了到这里旅游的人们。

他告诉我们:海上房起始于清朝中期,村中石碑两块,分别记录了山村的变迁和赵姓从博山迁居于此的历史,海上房位于淄水东岸,由于房子建在山上,位置较高,西眺淄水如海,故名“海上房”。村里原有郎、赵、郑、韩、谭等姓氏,以赵姓为主,解放后成立互助组、人民公社后,海上房分为三个生产队,村里还有学校,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村集体组织村民开山修路,兴修水利,曾经从山下架设电线杆一直到山顶,努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村里也有不少人才从这里走出大山,随着人口增长,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看着太河水库就在山下,远水解不了近渴,村民于1994年左右根据政府安排迁居淄川城区各村庄,山村逐渐废弃衰落。

最近几年好多人怀念自己的家乡,又把以前自己的老房子进行翻修,屋面都换成了红瓦,虽然没人居住,有时过来看看也是对家乡的一种思念。随着旅游热的发展,这里群山环绕,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气候凉爽,这里也成为人们一处旅游景点,夏季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多。

这里是以前的学校

村头南面的一座高山叫大寨顶,从大寨顶的小路往南就是搁笔寨,顺着山边的小路往南,在一片悬崖边上还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现在还有两三户在这里居住,村头还有一处泉水,村里以前的学校就在这里,这里也是修路的赵老师的老家,山上的梯田种植的山楂树,这一片大约好几十亩地,山楂红了漫山遍野。

这是村民在山上种植的谷子,上半年天气干旱,种植两三次才成活,现在看着长势很好,丰收在望,他们感觉土地荒芜了非常可惜,只要能劳动就要种地,想想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粮食价格不贵,我们吃饭时一定要珍惜粮食。

我们围着这个小山村参观了一遍又回到了原点,这村头一个平台,站在平台上,海上房村一目了然,眼前分明就是一个沉沉睡去的村落,没有烟火气息,没有鸡鸣狗吠的声音,农家院落已成为一片片残垣颓壁,杂草丛生,一座座坍塌的石头房屋,仅仅过去三十年,院落里长出来高耸的大树,把这些房屋遮挡起来,一片荒芜,不再有一丝繁盛的迹象。走的走,搬的搬,散的散,曾经热闹的门口,再无老人,再无嬉戏, 再无童年,那村中坎坷的小路,断壁残屋诉说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几代人的故事都将淹没在这历史长河中……

在村头我们又碰到修路的赵老师,他说这路面再碾压几次就可以通车了,道路修好以后,开车来这里旅游玩的人会越来越多,逐渐这山村也有了烟火气,也希望这里成为驴友的一处游玩基地和驿站,也可以成为房车基地,开设农家乐饭店,吸引周边的人们夏季来这里避暑游玩,希望这小山村再次繁荣起来,我们告别了赵老师,从山上另外一条小路返回,结束一天的旅行。

谢谢您的浏览、点评、收藏、转发和点赞,欢迎关注,一个爱好旅游,喜欢分享旅游心得的旅游作者,今后我将继续和大家分享我的作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