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被“赐金放还”后,整整13载,诗名满天下的李白,奔走于江湖,无所用于世。
然而,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天下大乱。
李白游说江南的李唐宗室起兵擒敌,最终无果,他只好隐居庐山,过上“所愿归东山,存心于此足”的生活。
如果故事就这么画上句号,或许李白就不会背上“文人之没头脑”的污点。
但命运弄人,一个神秘人物打破了这份平静。
756年,永王李璘的重要谋臣韦子春“三顾茅庐”,力邀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
因为,韦子春深知李白有“仲尼”之才,心系天下苍生,是永王欲寻得的良人。
他口才了得,将李璘平定叛乱、收拾河山的蓝图,向李白和盘托出。
李白听完,激动不已,他直接感慨说“披云睹青天”,平定中原乱军,建立不世之功,好像就是分分钟解决。
李白甚至开始幻想“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过上深藏功与名的潇洒生活。
于是,李白告别妻子,登上李璘的船,一路东下,趋广陵。
在给妻子的诗句中,他调侃自己归来的情景: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然而,上天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掉入一个更大的深渊。
安禄山攻陷潼关后,唐玄宗仓皇奔蜀,途中大唐人事安排改头换面。
太子李亨与禁军首领陈玄礼操纵“马嵬兵谏”,被拥立为皇帝,史称唐肃宗。
消息传到蜀中,唐玄宗无力掌控局势,但又不甘心沦为太上皇,他先发诏收复两京后,才不问政,还权给唐肃宗;
接着派心腹大臣崔涣、韦见素、房琯等人到唐肃宗身边,试图加强对唐肃宗的控制;
然后,他把全部希望放在永王李璘身上,让他在南方招募勇士,利用江南的经济、地理优势,建立反击安史叛军的基地。
唐玄宗希望李璘的力量,能够与唐肃宗的朔方军相抗衡,从而震慑唐肃宗李亨。
李亨感到威胁,他命令李璘返回蜀中。但是,李璘的命令来自父皇,他不听唐肃宗号令,继续率军东下。
不等李璘到达广陵,唐肃宗竟然将“讨逆”之名对准李璘,一波宣传和镇压,让李璘部下纷纷倒戈。
公元757年二月,永王李璘兵败,被皇甫侁擒杀。
这场由唐肃宗发动的内讧权斗,最终被定性为“永王之乱”。
这场内斗,让李白从人生高峰跌入深渊,不仅沦为阶下囚,更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
李白加入李璘幕府不足百日,世人或懵懂无知,或装聋作哑于“永王之乱”的真相。
但李白目睹同室操戈经过,知道真相,他感叹人生际遇不同,为永王李璘鸣不平:
树中草
唐·李白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客”,指外来的,与“主”相对,本义是指寄居或迁居外地的人。
“客土”,相对于“野田草”原本生活的土壤,就是外来的土,异乡的土地。
“危根”,根基不稳,暗示其生存环境恶劣。
首联、颔联大致说:
鸟儿从田野中叼来一株野草,准备做窝;野草被卷进干枯的鸟窝里。
这株野草在异乡的土地里(鸟窝)扎下了根;适逢春天尚且不会枯死。
野草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却破草而生,生命力是多么坚韧、顽强。
这句似乎是在写永王李璘,作为十六子,母亲早逝,父亲只管上班当皇帝,陪杨贵妃玩;在这种环境下,李璘由哥哥李亨抚养长大,后被唐玄宗封为永王。
颈联、尾联说:
草木虽然没有情感,但彼此有依托,还能求得生存。
然而,同样是一颗树上的树叶,他们有枯、有荣,各不相同。
这如同曹植所说: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永王之乱”让李白叹息:
草木虽无情,却相互依靠共存。而同根所生的树叶,命运却大相径庭。亲父子兄弟为政治利益却不惜手足相残。
这是对命运飘忽不定的悲痛,更是对权利内部斗争,骨肉相残的强烈不满。
同时,还提醒我们世事难料,即使关系再亲密无间,也可能面临分离。
#头条兴趣寻宝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