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哪年哪月,哪朝哪代,兵荒马乱,朝廷腐败,苛捐杂税不知有几多,老百姓无法活下去。那时,于都县禾丰有个富翁,名叫刘利本,家有良田万亩。刘利本是个针尖上削铁的吝啬鬼。他雇了上百个长工,帮他作田、守山、做纸、榨油、烧砖瓦,白花花的银洋像流水一样流进他的屋里。可是,每到年终给长工发工钱时,就心疼得牙齿咬得咯咯响。
眼看年关将到,一天,刘利本问账房先生全年要发放多少工钱。账房先生拿来账本一算,说:“老爷,我们共请了一百零五个长工,每人每月按一块大洋算,共要付出银洋一千二百六十块。”
刘利本“嗯”了一声,靠在太师椅上,闭着眼盘算很久,终于想出了一条毒计,然后对账房先生如此这般的交待了一番。
按照乡俗,腊月十五长工们都要结账,领工钱回家过年。腊月初一这天,吃过早饭,长工们正准备上工,账房先生来到长工房,喊了起来:“大家听着,传刘老爷的话,马上到积善堂前边的空坪上来,老爷有话说。”
刘利本对着坪上的长工们,装着一副笑脸,说:“乡亲们!眼看年关将近,按照往年惯例,你们每人要送年,十斤鱼肉,五斤鸡鸭。今年年景不好,我刘某向来是修善积德的,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今年送年,不送鱼肉、鸡鸭,改送大米做的点心,但要做到三条:一、圆圆的,大小一样;二、不能用油炸,不能用饭甑蒸,只能用水煮,腊月十五送来我尝尝;三、我说了“好”,就立即发工钱;如果我不说“好'字,今年工钱一概抵消……”长工们顿时气坏了。这分明是刘利本想赖工钱,耍花招,一个个心里又恼又恨。
这天,长工老华哥满腹心事回到家,妻子巧姑见丈夫满脸愁云便问:“又出了什么事了?”老华叹了一口气,把上午刘利本说的事讲了一遍。
转眼到了腊月初十,只有五天期限了。恰好逢集,巧姑到集上买盐,经过鲜鱼行时,看见一条剖开卖的大鲤鱼,那一颗颗红红的鱼籽少说也有半碗。巧姑看着看着,好像那大小一样圆圆的、鲜红的鱼籽,一下子变成了大米做的小圆粒。巧姑心想:为什么不可以用大米做成像鱼丸籽一样的东西,加上鱼汤,不是很好吗?想到这儿,巧姑买了盐马上回家。
下午,老华哥收工回到家,只见家里一个小缸里浸了几升米,便问:“浸米做什么?”
巧姑说:“你不是说今年送年不送鱼肉,要送米做的点心吗?”老华无心多问,就去睡觉了。
过了三天,已经是腊月十三了。老华哥回到家,闻到一股馊味,心里更加纳闷,便问巧姑:“这米浸了三天都馊了,还能做什么好吃的?”巧姑微微一笑:“你不要管,今晚推磨。”晚上,夫妻俩好不容易把米磨成了浆。第二天,老华哥照常去上工,巧姑把湿米粉晾开,等到湿度适当时,再用米筛筛了起来。
腊月十五这天,长工们拿着自家做的点心,来到刘利本家。
刘利本把大部分都尝了,不是说“还可以”,就是说“马马虎虎”、“吃得下去。”就是没说一个“好”字。长工们的心越缩越紧,眼看着一年的工钱要被刘利本抵赖了。这时,只见巧姑手捧一个纸包,老华哥提个篮子,篮子内还有一个盖紧的钵子。刘利本嘴一笑,心想,还不是米果之类的东西。
巧姑将纸包打开,刘利本一看:“咦!这是什么东西?一粒粒亮晶晶、白花花像珍珠。”心里有几分惊奇,伸手就要抓。巧姑说了声:“慢点,老爷不是说不能油炸,不能蒸,只能水煮吗?现在马上煮好,当众品尝。”
长工们立即生火烧水,等水烧开了,巧姑将它慢慢倒入锅内,边倒边搅拌,然后又捞起来。
刘利本一直惊奇地看着,见巧姑捞起来,以为就可以吃了,正要去接,只见巧姑又“哗”的一声将它倒入冷水里,刘利本更惊疑了。等第二次把水烧开,巧姑将它捞起,再下锅,同时把老华哥篮里的钵子拿来,将里面的鱼汤倒入锅内,放上香油料,盛了一碗端上去。
看到这圆滑滑、亮晶晶的东西,刘利本早就喉咙里在吞口水了,手里拿着筷子,等巧姑端来,就用筷子夹,但怎么也夹不住。巧姑笑了笑说:“老爷,筷子夹不起,要用调羹。”说完,拿出调羹,舀了一点送上去。
刘利本张开嘴巴,那东西“骨碌”一下,吞下肚去了。他失声喊道:“啊!什么东西?溜溜动。”巧姑说:“老爷,好不好吃?再加一点好不好?”“好!好!好!”
长工们哄地一声叫起来:“发工钱啦!”刘利本这才猛然发现自己说漏了嘴,输掉了,只得灰溜溜地将工钱如数付给长工们。
后来,巧姑把制作这种圆圆的好吃的东西告诉大家,因为它一颗颗亮晶晶像珍珠,人们便给它起了个美名叫“珍珠粉”。
如今,珍珠粉已成了于都县禾丰的特产,家家都会做,用来待客送人,实为美味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