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次毁灭天下书院,如此王朝怎么可能学术繁荣呢?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1-28 20:56:23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教教育的重要场所,对文化的传播,对新思想的产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书院产生于唐朝,但在宋朝才真正演变为了教育机构。宋朝之所以思想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书院教育兴起。宋朝之后,中国书院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曲折。

首先,宋金元更替之际,由于战争频繁,全国的书院被战争毁坏的很多。战争结束后,“元朝统治者对于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的政策”。元朝时期,全国书院有408所,新建的就有134所。《日下旧闻》记载“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

但是也需要注意,元朝鼓励书院建设的同时,积极将书院转为官学。例如书院教师由官府任命,招生、考试等由官府主导,书院经费由官府提供。也就是从元朝开始,程朱理学成为了国家正统思想,而各大书院的讲学内容也基本就是程朱理学了,从此书院就开始失去了“百家争鸣”的特征了。

到了明朝,中国的书院建设出现了一个低谷。《中国教育史》说“明朝书院由于受统治阶级文教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

第一个阶段,从明朝建国到1505年的130年多年间,明朝的书院处于沉寂状态。原因是明朝试图以官学垄断一切学问,对书院不提倡、不修复。许多书院在元末明初的战火所毁,但明朝并不想重修。例如白鹿洞书院在1351年被毁,但直到1438年才重建。明朝官府甚至直接占据书院的土地,将之改为府学、县学等。

第二个原因,就是明朝规定“科举必由学校”。以前的科举制是自由报名,就如果现在的高考也是可以自由报名的。但是明朝规定科举制只能通过学校渠道,必须要去地方的学校读书,才能报考,这就导致书院被冷落。

再加上书院的学风比较自由,这是有悖于明朝的“文字狱”等思想控制政策的,因此明朝初期是对书院是不支持。不过,沉寂时期的书院也在陆续重建,只是数量很少。

第二个阶段就是从1506年到1566年的60年时间,明朝的书院处于繁盛的状态。根据统计明朝一共出现了1239所书院,其中嘉靖年间占据37%,万历年间占据22%。嘉靖年间书院之所以繁荣和明朝的政治密不可分。

嘉靖年间,宦官专权,朝政十分腐败,于是一些士大夫就设立书院,通过书院讲学来讽刺朝政,选拔人才,这一幕和东汉时期的“清议”之风是十分相似的。第二,明朝中期科举腐败,官学衰落,学校有名无实,于是许多有志的士大夫就选择开办书院,收徒讲学。第三,心学得到发展,支持心学的士人力求在各地建立书院和官学针锋相对。

当时有着两位著名的心学讲学者,分别是湛若水和王阳明。湛若水是明朝比较出名的教育家,他讲学55年,在全国建设了40所书院,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外讲学长达23年,先后修建了龙岗书院、濂溪书院、敷文书院等,并在全国多个著名的书院讲学,推动了书院讲学的繁荣。

湛若水雕像

但是,陆王心学始终不是明朝官方的学问,湛若水、王阳明等大肆讲学,宣传心学,这必然会遭到程朱理学的攻击,同时也会遭到官府的打压。因此,繁荣没有多久,明朝的书院讲学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禁毁阶段。

明朝第一次毁灭书院是1537年,当时有御史游居敬疏斥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倡其邪学, 广收无赖, 私创书院”,于是嘉靖皇帝下令毁掉湛若水创办的所有书院。

第二次是1538年,礼部尚书许讃认为官学颓废,而书院则“聚生徒,供亿科扰”,因此建议毁灭书院。嘉靖帝听闻后,“即命内外严加禁约,毁其书院” , “甲毁天下书院”。 需要注意,当时真正在朝廷掌权的人物是严嵩,他是宦官实力的代表,因而对民间的“清议”之风十分反感,他下令毁灭全国的书院,目的就是遏制书院批评朝政之风。这次处理书院,大多数官办的书院,因此还未从整体上影响当时书院繁荣的局面。

王阳明

第三次禁毁书院是1579年,主谋人是张居正。史称“张居正最憎讲学,言之切齿。” 他攻击书院“作伪之乱学”,“讲学者全是假好学”。他下令毁灭天下书院,让各省所有的书院都改为公廨(官学),当时仅应天府就有64个书院被改为公廨,这是明朝禁毁书院最严厉的一次。许多书院为了保存下次,被迫改变名字,如安福县复古书院,易名“三贤祠”;贵溪县象山书院易名“象山祠” 。

张居正

圣贤以经术垂训,国家以经术作人,若能体认经书,便是讲明学问。何必又别标门户,聚党空谭。今后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著实讲求,躬行实践,以需他日之用。丌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 及号召他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张居正

在万历年间,明朝还折腾死了当时最伟大的思想家——李贽。李贽的思想比王阳明激进,直接反对程朱理学,攻击理学的虚伪,被视为“离经叛道”。1602年,李贽被明朝官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他的著作被焚毁。被关押时,他已经67岁,不堪其辱,于是在狱中自杀。

第四次禁毁书院发生在1625年,主导者是魏忠贤。当时宦官专权更加严重,朝廷更加腐败,于是许多士大夫就讲学于东林书院,在讲学之余发挥清议之风,批评时政,在朝廷引起了很大的影响。魏忠贤等人对此非常忌惮,于是下令“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虽然名义是专门针对东林书院,但实际上却牵连甚广,许多书院都会被怀疑是东林书院,一律禁毁。

明朝灭亡,清朝入关,中国的书院就上接元朝的模式继续发展。虽然清朝也不鼓励书院的自由讲学之风,强调将书院引导到官方教育体系,但是从未对书院进行大规模的禁毁,这一点和明朝相比是更加理智的。康熙年间,大规模发展书院,并且邀请大量的明朝遗老讲学,并且对曾经参与反清复明的“斗士”既往不咎,于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得以出山讲学立说,开创了清朝前期学术繁荣的表现。

雍正年间和乾隆中期,文字狱盛行,思想控制严格,于是学术又比较低沉,但是始终没有出现大规模毁灭书院的事情,其文字狱也基本针对反清、反满的言论,并不波及其他内容。乾隆后期,文字狱政策被废除,学术又逐渐开始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

从清朝中期开始,书院之中出现了诂经精舍和学海堂,这种书院专门从事于学术研究,不涉及科举,独立于官方。在这种书院的推动下,清朝的乾嘉学派兴起了,考证、训诂等学问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出现了章学诚、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重要的学术大家。直到近代都有许多大家,例如龚自珍、梁启超、黄侃、刘师培、王国维、章太炎、刘文典等都是从这种学问里培养而出的。

从书院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宋元明清四大对思想的控制程度。宋朝思想开放自由,书院讲学之风盛行,因而出现了理学、心学、气学等学问。元朝程朱理学成为正统,书院逐渐官学化。明朝试图将书院官学化,严厉控制思想,但是缺乏理智的制度和措施,手段粗暴,对书院和进步思想的打击最大。清朝继续将书院官学化,但是书院之中又分离出了非官学的书院,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