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丨大唐名将,灭小勃律、和阿拉伯帝国硬碰硬,却被太监害死

雁芙说历史 2023-06-27 00:56:01

在我国历朝历代,能够做到远征千里的,除了汉朝霍去病,当属唐朝的高仙芝莫属。

网上曾经有人调侃说,唐朝名将辈出,将星璀璨,那些将军们要是不打出一个灭国级战役,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将。

高仙芝也不例外,他在大唐安西军担任要职期间,曾经千里奔袭,翻越帕米尔高原,一举攻灭小勃律。

不久之后,又攻灭石国,击破突骑施汗国,生擒石国王和突骑施可汗,接着率领安西军和阿拉伯帝国大军硬碰硬地打了一仗,威震周边。

安史之乱时,高仙芝被委以重任,担任平乱统帅,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征战一生,所向无敌,最后却栽在了一个死太监手里。

今天,我们的主角,正是这位威名赫赫的大唐名将——高仙芝。

高句丽人高仙芝

本来,高仙芝并非汉人,而是高句丽人,唐高宗时攻灭高句丽后,按照当时对新地盘的治理策略,是要将一部分人迁移到大唐其他地方定居安置的。

高仙芝当时年纪尚小,但他们一家则是属于被迁移的对象,于是高仙芝便随着父亲高舍鸡迁居到西域安西都护府辖区安置。

大唐向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王朝,高句丽人本来就十分尚武、强悍善战,对于这种自带技能的人口资源,自然是不能浪费的,因此朝廷允许他们参加军队,在战场上为大唐效力。

高仙芝的父亲高舍鸡为了能出人头地,于是决定加入到大唐军队中。

在此后的日子里,由于高舍鸡作战勇猛,立下不少战功,很快就得到升职,累任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高仙芝也因为父亲的军功,被任命为游击将军,随军参加战斗。

不得不说,高句丽人勇猛善战果然不是吹出来的,高仙芝在此后的历次战役中,不仅十分骁勇,而且经常打得敌军四散奔逃。

鉴于高仙芝这种优异的表现,他升职也很快,没多长时间,他的职务就跟父亲高舍鸡平级了。

然而,到了这一步之后,高仙芝的职业生涯就遇到了瓶颈,安西四镇节度使都轮换两任了,而他就像一颗螺丝钉钉在那个位置,多年没有升迁。

直到有一天,安西都护府迎来了一个新的节度使——夫蒙灵察,他的出现,挽救了高仙芝的职业生涯。

值得注意的是,夫蒙灵察是羌族人,在大唐军中效力,也是个战功赫赫的名将,曾经威震西域。

他上任之后,和高仙芝有了很多接触后发现,眼前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仅胆识过人,而且对用兵之道有深刻的见解,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高仙芝成了他重点培养的对象。

在此后的日子里,夫蒙灵察经常把高仙芝带在身边,让他参与军机,对他委以重任。

不过,名将的成长,向来不是靠纸上谈兵,都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夫蒙灵察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后面干脆让高仙芝到一线作战部队投入到战争当中。

战场,正是高仙芝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

短短两年间,高仙芝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无数场战斗中懂得了战略战术,克敌制胜之道,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作战风格和战略眼光。

夫蒙灵察见高仙芝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于是一纸推荐信发到朝廷,将高仙芝提拔成为自己的副手——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不久之后,高仙芝奉夫蒙灵察之命,率两千精骑追击达奚部叛军,一战下来几乎全歼叛军,再次立下战功。

但真正让高仙芝扬名西域的,是接下来的一场千里远征!

万里远征:攻灭小勃律国

众所周知,大唐虽强,但旁边也有个强大的邻居——吐蕃。

为了争夺对中亚的控制权,吐蕃人也是动作不断,早在高仙芝成名之前,吐蕃人就对中亚战略要地小勃律国动了手。

小勃律国位于中亚、西域、吐蕃三方交界的位置,大概位于今天的克什米尔西北部,当时在那一带属于较大的藩属国。

吐蕃人于是扶植了小勃律国内亲吐蕃的势力,并且将吐蕃公主嫁给了小勃律国王,进行和亲,小勃律国随即背叛大唐,投入了吐蕃怀抱。

这一投,直接引起连锁反应,其他小国一看,连比较大的小勃律国都投奔了吐蕃,纷纷也跟着效仿,向吐蕃称臣。

如此一来,西域和中亚一带一下子就有二十多个藩属国背叛大唐,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身在长安的唐玄宗李隆基见状,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要求安西大都护出兵讨伐。

谁知,连续三任安西军事长官都曾出兵讨伐小勃律,竟然次次都失利,铩羽而归,这让皇帝陛下十分失望。

区区一个藩属国,为什么连强大的唐朝打了三次都打不下来呢?

这是因为小勃律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它位于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诸山地区,要想攻破小勃律国,首先要战胜恶劣的高原、山地上的自然环境。

要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喀喇昆仑险峻山区,一路上要扛住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突破吐蕃人在险要处的重兵防守,基本上是九死一生。

经历三次失败后,李隆基还是不甘心,这时他想起了高仙芝这位新崛起的将领,于是亲自点将,命令高仙芝率一万步骑出征小勃律。

高仙芝接到命令后不久,便带着军队出发了。

此行,将是九死一生,不成功便成仁,这也将是一场值得载入史册,大书特书的千里远征。

高仙芝带着这支军队先是从安西都护府驻地出发,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进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抵达疏勒(今新疆喀什)。

接下来,唐军翻越了葱岭(帕米尔高原),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

帕米尔高原的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这里山川纵横,气候恶劣,在翻越这座高原的过程中,类似于高原反应、头晕脑胀是很平常的事情。

而且一路上要冒着冰冷刺骨的狂风前进,途中很容易遇到山体滑坡、雪崩等自然灾害,即便现代专业的装备条件下,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用了90多天时间成功走了出来。

难以理解,在一千多年前,只有简陋装备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无疑是一次壮举。

翻越葱岭后,唐军继续行军20多天,抵达特勒满川,高仙芝在这里做了短暂的休整后,再次做出新的部署。

他决定兵分三路,约定好日期在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一带)汇合,再合兵一处攻取连云堡。

连云堡这个地方是是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枢纽,也是通往小勃律国的必经之路,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这地儿有多险峻呢?就类似于四川的剑阁险关,唯一的通道就在山腰悬崖上,军事堡垒就依托悬崖峭壁,构筑工事,而悬崖底下则是河流。

想攻取此地,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强攻,而且是仰攻。

吐蕃人在这里有重兵防守,部署了一万余兵力,附近一带也都在吐蕃军队巡逻范围。

高仙芝经过短暂休整后,正准备渡河过去时,又遇到了麻烦。

原来当时正值雨季,加之上游冰川融化,导致河水暴涨,根本无法过河,但高仙芝不信邪,在他的强制命令下,大军沿着河谷前进,终于找到一处水势比较平稳的地方渡了河。

唐军渡河之后,突然出现在连云堡,吐蕃军队顿时大惊失色,不过,一阵慌乱后,在吐蕃将领的指挥调度下,很快又恢复平静。

毕竟这地儿如此险要,除非唐军插上翅膀,否则很难攻下。

但高仙芝可不这么想,他随即一声令下,唐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然而,吐蕃人面对唐军的仰攻,不断地往下扔大石头、滚木等杀伤性武器。

唐军形势不利,损失很大!

关键时刻,高仙芝把手下的猛将李嗣业叫来,给他下了死命令,要求他带着敢死队,必须在中午之前登上城楼。

李嗣业当即领命,立马就带着一支小分队找到一处悬崖峭壁,攀岩而上,突然现身城楼上,随即与敌军展开厮杀。

城堡中的敌军被李嗣业的敢死队打乱阵脚后,下面攻城的唐军主力立刻抓住机会展开更猛烈的进攻。

几个小时后,唐军攻破城堡,敌军瞬间大乱,纷纷四散奔逃。

此战,唐军斩杀5000余敌军,生擒一千余人,缴获战马上千匹,物资无数。

今既济而阵,天以贼赐我也。”遂登山挑战,日未中,破之。拔其城,斩五千级,生禽千人,马千馀匹,衣资器甲数万计。——《新唐书》

一支军队,经过上千里的长途跋涉,翻越高原无人区,本应是疲敝之师,却还能保持旺盛的战意,攻下敌军重兵防守的险关。

仅凭这一样,此战的意义已经非同凡响。

然而,接下来的行军依然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因为接下来的行军,要越过喀喇昆仑山区,这里高山峻岭、丛林密布,基本属于原始森林状态。

这些山区地处高原,地势极高,而且险峻难行,山上布满冰川,山里面暴雨暴雪、山体滑坡、河水暴涨都是常有的事。

唐军需要翻越前面十分险要的坦驹岭,然后再穿越布满冰雪的崇山峻岭,抵达阿弩越城,然后再往前走,才能抵达小勃律国。

最严重的是,连小勃律国都归附吐蕃了,阿弩越城如今是敌是友都是未知数,弄不好还得再打一仗才能过去。

一听说还要途经如此凶险的地方,李隆基派到高仙芝身边的监军边令诚顿时就害怕不敢去了。

高仙芝只好下令将三千受伤的士兵和边令诚一起留守在连云堡,自己亲率剩余主力部队前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边令诚其实是个太监,是李隆基派来监督的,此时二人相处也算融洽,但多年以后,高仙芝正是栽在了这个死太监手里。

谁知,这时士兵们却不愿意再前进了。

长达上百天的恶劣环境下行军,一路上艰难险阻,还跟吐蕃人干了一架,士兵们此时身心俱疲,谁知还要往前穿越凶险的崇山峻岭。

这会儿别说士气了,大家身在荒山野岭,简直就是绝望的,心里的不满情绪达到极点。

所以,当高仙芝下达继续行军的命令后,士兵们集体抗命,没人愿意再往前走一步。

高仙芝万万没想到,自己一下就成了光杆司令,这可就尴尬了啊。

但这却难不倒他,关键时刻,高仙芝心生一计。

他悄悄找了二十几个信得过的骑兵,打扮成胡人装束,然后大摇大摆地从远处来到军营,假装是阿弩越胡人派来迎接大唐王师的人。

高仙芝于是当着士兵们的面询问这些人来此作甚,“胡人”便说:

阿弩越城的人听说大唐王师到来,决定投降,特意派自己前来迎接王师,并且砍断了婆夷河上通往吐蕃的藤桥,与吐蕃绝交。

同时还表示,愿意为大唐做向导,只要跟着自己走,很快就能到达阿弩越城,并顺利进入小勃律国。

大头兵们不知道这是高仙芝导演的一出戏,信以为真,认为有了向导,前面的路就不会那么难走了,也不用再跟人打仗前进了,瞬间恢复了士气。

就这样,在高仙芝的忽悠下,队形散乱、东倒西歪的大头兵们纷纷站起身,跟着这群“胡人”前进。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高仙芝导演的一出戏,如果大军抵达阿弩越城,对方要是据险而守,拒不投降,可就穿帮了,到时候高仙芝威信扫地,可就指挥不动军队了。

而且婆夷河上的藤桥也并没有斩断,万一吐蕃援兵出现,这支唐军可就危险了。

然而,惊奇的一幕出现了,当大军抵达阿弩越城下时,这帮胡人自认为无法与唐军抗衡,当场决定投降,高仙芝直接进驻阿弩越城。

不得不说,高仙芝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这根本就是一场赌博,他赌阿弩越城的胡人一定投降,结果还真就赌赢了。

不久之后,高仙芝率军抵达小勃律国,但他没有急于攻城,而是采取了攻心计。

高仙芝命人对着城内喊话说,唐军此来并不是要进攻小勃律,而是想借道小勃律,进攻另一边的大勃律国。

与此同时,他又将大量的金银财宝放在城下展示,表示道,如果小勃律愿意配合唐军行动的话,就把这些金银财宝赏赐给他们。

小勃律国的王公大臣毕竟是小国官员,没见过这么多金银财宝,所以顿时就被诱惑了,大臣们一番商议后,决定打开城门,借道给唐军。

谁知,这帮人出城迎接高仙芝,顺便领取金银财宝时,被高仙芝手下的士兵当场擒获,随即突入城内,唐军很快就控制了小勃律国都。

无奈之下,小勃律国王带着老婆直接逃进了山里。

就这样,高仙芝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小勃律国都。

随后,高仙芝又命人布告全城:凡是归降大唐者不杀,拒不投降者杀无赦。

接着将多名亲吐蕃的大臣全部斩杀,并派兵搜山,抓捕了小勃律国王和王后。

另外,对于那条架设在婆夷河上直通吐蕃的藤桥,高仙芝第一时间就派人将其毁坏。

吐蕃人知道小勃律的变故后,立即派出援兵,可他们抵达婆夷河时,发现藤桥已断,这座藤桥原本横在两座高山峭壁间,一旦被毁,起码要一年才能修复。

气得吐蕃人咬牙切齿,原地跺脚。

不久之后,高仙芝带着小勃律国王和王后回到连云堡与边令诚汇合后,一起返回唐境。

此战,高仙芝带着安西军跋山涉水,克服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历经九死一生,中途击破吐蕃军事重镇,最终攻灭小勃律,打出了大唐国威、军威。

如此远距离的奔袭,凶险无比的行军路线,打出这样的战绩,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此战之后,西域各国大受震撼,前后共有72国遣使归附。

没过多久,夫蒙灵察被调回京城,高仙芝坐上了安西四镇节度使的位置,成为大唐边帅。

三年后,朅师国不服从管教,背叛大唐,归附吐蕃,最严重的是,朅师国派兵封锁了交通要道,阻断了大唐向小勃律国驻军运送粮草的道路。

安西军在小勃律的驻军随时面临断粮的危险,高仙芝当然是不能忍的,于是率军击破朅师国,还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及吐蕃酋长。

随后在朅师国扶植了一个亲大唐的国王上位后,高仙芝才带着军队返回驻地。

自此以后,高仙芝的声名威震中亚!

然而,高仙芝虽然打仗的本领很强,懂得用兵谋略,是一代名将,但他身上也有致命的缺陷。

这些缺点随着他个人的膨胀,逐渐显露无疑。

盛极而衰,死于太监之手

天宝九年(750年),中亚一带有个叫石国的小国和西域的突骑施汗国亲附吐蕃,与大唐作对由来已久。

但慑于高仙芝的威名,石国决定与大唐交好,遣使归附,高仙芝也同意双方和解,于是热情地接待了石国使团,与对方签订了和约。

谁知,石国的使团带着和约回去后,正当国王和大臣们沉浸在和平的喜悦中,根本没有任何防备之时,高仙芝撕毁条约,亲率大军突袭石国。

短短几天时间,石国就被打灭国,高仙芝占领石国后,将国王、大臣、青壮年等全部押送回安西四镇。

在撤军之前,高仙芝还干了一件十分无耻的事情。

他在石国实施了一场野蛮的屠城行动,然后将石国的金银财宝全部洗劫一空,其中光是钻石就抢了十余斛,黄金甚至要五六匹骆驼才装载得下,其他还有金银无数。

最严重的是,这些财宝并不是要分给士兵们,也不是充入安西都护府库,更没有上交,而是全部落入了高仙芝的私人腰包。

高仙芝发动这场战争,纯粹是为了满足他私人的贪婪欲望,然而他的残暴行径却给大唐国家形象带来严重的破坏。

使得大唐帝国的道义形象在中亚、西域一带被彻底摧毁,中亚以及西域各国纷纷不满,一场反对大唐的行动开始酝酿。

仙芝绐石国王约为和好,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国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旧唐书》

石国的王子在那场战争中侥幸逃出,他逃到中亚联络当地各国,控诉高仙芝的暴行,说高仙芝背信弃义,请求各国予以援助。

中亚各国也对高仙芝的行径十分不耻,于是纷纷联合起来,组成一支反对大唐的阵线。

接着,石国王子又跑到大食(阿拉伯帝国)请求出兵帮助他复国,大食一直就有染指中亚和西域的想法,如今正中下怀,当即就答应了。

就这样,大食与中亚各国组成联盟,开始大规模集结军队,准备突袭大唐安西四镇。

高仙芝这边也很快就收到了这个消息。

按理说,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趁敌军还没攻来时,提前加固各处关隘的防御,加强城防工事,重兵防守才对。

谁知,高仙芝部下的将领们很快就等来一个让他们惊掉下巴的命令:集结部队,随我突袭大食!

大家都很疑惑,现在不是敌军要来进攻吗?我们不是应该重兵布防吗?怎么还去进攻呢?

其实,这是高仙芝的惯用战术,他这个人就是喜欢使用千里奔袭,出其不意地给敌军以致命打击。

这次也一样,高仙芝准备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军面前,一举击败敌军,以解除对安西四镇的军事威胁。

于是,高仙芝亲率2万安西军以及周边附属国仆从部队共计3万余人直插大食。

就在大食方面正在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安西四镇时,他们收到一条让人震惊不已的消息:

高仙芝亲率一支军队已经突入大食腹地七百余里!

这使得大食方面惊慌不已,当即就把原本用来进攻安西四镇的军队调集过来阻挡唐军,双方在怛罗斯(哈萨克斯坦境内)迎头相撞。

大食作为防御一方,在此地集结了十余万大军,高仙芝作为进攻一方,攻城部队有三万余人。

这样的兵力对比,唐军显然处于兵力劣势。

然而,连续几番交战后,阿拉伯帝国军队惊讶地发现,自己十余万人愣是打不动这支3万余人的唐军。

双方连日激战,最后打成了对峙状态,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但高仙芝万万没想到,他手下的仆从部队葛逻禄人被大食收买,临阵反水,背叛了唐军。

在葛逻禄人的帮助下,大食对唐军发动突袭,唐军瞬间陷入重围,死伤惨重。

好在关键时刻,高仙芝手下猛将李嗣业抓起一根大棒,当场打死几名敌军,撕开一道口子,高仙芝才得以聚拢残部,突围而出,退入唐境。

此战,高仙芝大败而回,安西军仅有数千人逃回大唐。

但是,唐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地震慑了大食,高仙芝虽然战败了,却以武力喝阻的方式打掉了大食东扩的野心,战后仅仅过了一年,大食方面便遣使求和。

而大唐方面对于此事也没放在心上,没过多久,高仙芝就被调入京城担任右金吾卫大将军。

而安西四镇节度使的位置,则是由高仙芝的老搭档,也是老部下封常清担任。

封常清也是一个名将,连高仙芝都对他十分钦佩,他在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期间,也照样吊打西域各国。

四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和他的老搭档封常清也因这次叛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叛乱爆发后,封常清正好回京述职,李隆基就问他有没有办法平乱,封常清显然是比较自信的,他当即就说,只要让自己去洛阳招募兵马,构筑防线,一定可以消灭叛军。

这话听起来挺提气,也很振奋人心,但也存在致命的地方,他对叛军的实力不了解的情况下,把话说得这么满,给了李隆基很高的心理预期。

将来与叛军开战,一旦失利,李隆基由于心理预期很高,前后反差太大,必然恼羞成怒,甚至砍了封常清。

后来战事的发展果然应证了这一点。

当时李隆基任命荣王李琬为平乱元帅,高仙芝为副帅,封常清则在洛阳招兵买马,构筑防线。

结果,由于封常清招募的士兵都是新兵,虽然有数万人的规模,但都是些无业游民组成的乌合之众,根本没受过任何军事训练,战斗力低下,与安西军不可同日而语。

不久之后,叛军对沿线唐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封常清屡战屡败,最后不得不率领残部退入陕县。

此时李琬突然暴毙,高仙芝接掌了元帅之职,正好驻守在陕县。

封常清在这里见到了昔日的老搭档,两人一番合计后认为现在有两点十分重要:

第一,叛军兵锋极盛,锐不可当,仅凭手里这几万人的新兵,是挡不住的,所以要暂时避敌锋芒。

第二,陕县的后面是潼关,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一旦叛军绕开陕县,直接攻破潼关,那长安就完蛋了,整个大唐从皇帝到大臣都会被连锅端。

所以当务之急应该舍弃陕县,率领大军退守潼关,确保长安万无一失。

禄山陷东京,常清以馀众奔陕州,谓仙芝曰:“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旧唐书》

两人商议好之后,立即带着大军就开始后撤,谁知刚出了城门就遇到叛军杀来!

这群新兵和昔日的安西军根本没法比,简直就是乌合之众,叛军刚一冲上来,士兵们就被吓破了胆,还没开打就吓得四散奔逃。

最后被叛军杀掉的人还是少数,反而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但好在高仙芝和封常清手里还有少量的安西军能镇住场子,随即收拢败兵立刻撤到潼关才算安全。

就在这时,当初在安西四镇时的监军太监边令诚动了歪心思。

这个死太监一方面由于仗着自己是监军,多次插手军队指挥,被高仙芝拒绝,所以对高仙芝和封常清十分不满。

另一方面,高仙芝和封常清连战连败,一路撤军到潼关,虽然出发点是护卫长安,但前期屡战屡败,已经丢了大量的地盘。

边令诚是监军,一旦皇帝追究战败的责任,他也逃脱不了干系。

于是,边令诚抢先一步回到京城面见李隆基,诬陷高仙芝和封常清畏敌怯战,动摇军心,和高仙芝一起放弃数百里土地,致使叛军猖獗,连续攻城略地,高仙芝还克扣军队粮饷,私自纳入自己腰包。

李隆基听完之后,顿时怒火冲天,当即下旨要求边令诚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处死。

边令诚随即拿着诏书赶赴军中,当时高仙芝正外出巡视,只有封常清在大营,为了避免引起军队变乱,边令诚没有惊动大军,直奔封常清大帐,直接宣读圣旨,随即处死了封常清。

不久之后,高仙芝回来,边令诚又将高仙芝抓捕,然后当着三军将士的面,将其斩首。

高仙芝临死前对着士兵们大喊:如果我高仙芝真的克扣了你们的军饷,请各位大胆揭发我,如果我没有克扣军饷,也请大家为我喊冤。

话音刚落,三军齐声大喊冤枉,声音绵延数里而不息。

但边令诚可不管这些,当即就将高仙芝斩首。

至此,一代名将便以这样凄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烟郭说

高仙芝虽然带兵打仗很在行,尤其善于长途奔袭,远征千里这样的奇兵战术,但他性格中致命的缺点,使得他仅仅只能停留在大将曾经,无法达到像苏定方、李世勣那样的顶级名将水准。

他为了自己的私利和对金银财宝的欲望,不惜攻灭石国,严重破坏了大唐花了几代人才在西域建立起的道义形象。

最终在怛罗斯之战亲自尝到了恶果。

而高仙芝与封常清之死,其实在他们走上平叛之路时,已经注定。

李隆基在开元盛世的迷梦中沉睡太久,在叛军的进攻下,他引以为傲的强大帝国竟然不堪一击,连战连败,丧师失地。

加上封常清前期给了李隆基太高的心理预期,使得李隆基在收到前线连战连败的战报后,心理落差极大,以至于恼羞成怒。

接连的战败,大片土地沦陷,李隆基需要给天下一个交代,也需要为自己找个背锅的,而高仙芝和封常清是最好的背锅侠。

边令诚这个死太监的谗言构陷,则是起到了催化剂的效果,直接促使李隆基下定了杀他们二人的决心。

事实上,那个时候唐朝还是有不少名将的,只要给他们时间,是可以花更小的代价,用更短的时间平乱的。

可惜,此时的李唐君臣,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也到了极点,导致安史之乱足足打了八年之久。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