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味中药到方剂形成,七方、八阵和十剂,中药的要药总结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9-08 16:32:52

“老师,”小王的声音带着些许紧张,他微微前倾,语气中透着一丝敬畏,“我听课时学到了药物的历史,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单味药,到后来又开始配伍使用呢?这种变化背后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吗?”

谢老师放下手中的书,轻轻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露出一丝和蔼的微笑。“你问得好啊,小王。”他的声音低沉而稳重,带着岁月积淀的厚重感,“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药物的治病功效。最开始,人们只是使用单味药治疗,比如一种草药,可能治好了某种病症。这个过程其实是口尝身受的经验积累。”

小王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谢老师的话,他的眼神专注,手中的笔划过纸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那后来呢?”小王继续追问,目光闪烁着好奇,“为什么他们开始使用多种药物一起配合?”

谢老师抬起头,望向窗外,仿佛在回忆那些古老的时光。“在长时间的医疗实践中,人们发现几种药物配合使用的效果优于单味药。这种经验逐渐被世代传承,形成了方剂的雏形。比如在《左传》中,有记载鞠芎、曲麦配合治疗河鱼腹疾的例子。这正是早期药物配伍的雏形。”

小王的笔在纸上飞舞,记录着这些珍贵的知识。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古人尝药、配药的场景,那种艰苦和智慧的交融让他感到敬佩。

《五十二病方》

谢老师看了看小王,继续说道:“这种配伍药物的使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知道吗,先秦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们现存最早的方书之一,它记录了单味药方和多味药方的演变过程。这本书出土于1973年,显示了方剂从单味药到数味药配合使用的历史发展。”

小王停下笔,抬起头,眼中满是惊讶。“《五十二病方》?老师,这是不是方剂学的最早来源?”

《黄帝内经》

谢老师微笑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可以这么说。这部帛书中的189个方子里,有110个是单味药方,但也有配合使用的药方。这种药物的组合,逐渐让我们认识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疗效因此大大增强。后来,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里面不仅载有13个方剂,还详细阐述了汤、丸、散、丹、膏、酒等剂型。这些剂型和治则、治法的总结为后世的方剂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小王继续奋笔疾书,心中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感到震撼。他抬起头问道:“那《黄帝内经》之后,还有哪些重要的方书呢?”

《伤寒杂病论》

谢老师微微点头,继续说道:“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中医方剂学的巅峰之一。这本书载方314首,其中很多方子配伍严谨、疗效确切,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比如,书中记载的桂屑着舌下方、蜜煎导等,实际上是后世舌下含化剂和糖浆剂的雏形。”

小王的笔在纸上飞快滑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不禁感叹道:“张仲景真是伟大的医者,能将理、法、方、药结合在一起,真是令人敬佩。”

《汤头歌诀》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一边记录一边点头。“谢谢老师,您的解释真的很清楚,我现在对方剂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了,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汤头歌诀》中各个方剂组成,我总是搞混,这可怎么办?”

谢老师微微一笑,“《汤头歌诀》是关于中药汤剂的配伍规律的经典之一。要背诵好这个,你先要理解其含义,首先需要明确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并且在理解每个方剂背后原理。歌诀中的‘寒温燥湿’、‘补泻助毒’都是提示,你用心背即可。”

《汤头歌》 ,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一种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小王心中豁然开朗,连连点头。他感受到了谢老师的严谨和亲切,每一个问题都得到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

“老师,我想请问一下,您平时是怎么记忆这么多的中医理论知识的?”小王好奇地问道。

谢老师笑着说:“记忆中医知识,歌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此外,结合临床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病例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同时,不断积累、体会总结,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经验,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

七方: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

方剂组成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日,‘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所以,《内经》将方剂分为七类,简称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复方。

①大方:药味多或药量重,以治邪气壅盛病证的重剂。

②小方:药味少或药量轻,以治病轻邪浅病证的轻剂。

③缓方:药力和缓,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

④急方:药力峻猛,以治病势急需扶危救急的方剂。

⑤奇方:组方用药单数的方剂。

⑥偶方:组方用药双数的方剂。

⑦复方:两方或数方相合,以治复杂病证的方剂。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明代张景岳对方剂的分类法,就是八种治疗方法,有如作战的阵势,其内容有古方八阵和新方八阵。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释曰“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内经》七方之后,北齐徐之才又有‘十剂’的分类方法。十剂是根据药物的性能进行分类的。当然也可以说是依照方剂的功用进行分类的。因为方与药是密切相互关联的。十剂是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宣可祛壅、通可祛滞、补可祛弱、泄可祛闭、轻可祛实、重可祛怯、滑可祛著、涩可祛脱、燥可祛湿、湿可祛枯。

徐之才,今安徽当涂人,人称“东海徐氏”。徐之才是徐文伯之孙,徐雄的第六子,人称徐六,五岁诵孝经,十三岁被召为太学生,后为北朝所俘,官至尚书令,爵至西阳王。史载“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徐之才替他治疗说:“此色欲多,大虚所致。”马上开了汤药处方,“即处汤方,服一剂,便觉稍远,又服,还变成五色物,数剂汤,疾竟愈”。武平三年卒,撰有《雷公药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等。

①宣剂:具行气活血消食之功,能治气滞血瘀食积病证的方剂。

②通剂:具通利小便之功,能治水饮痰滞病证的方剂。

③补剂:具补虚扶正之功,能治正气虚弱病证的方剂。

④泄剂:具通便攻邪之功,能治肠胃里实病证的方剂。

⑤轻剂:具轻开肌表腠理之功,能治风寒表实证的方剂。

⑥重剂:具重镇安神之功,能治神志不安病证的方剂。

⑦滑剂:具润滑肠道之功,能治津亏肠燥积滞病证的方剂。

⑧涩剂:具固涩正气之功,能治正气耗散滑脱不禁病证的方剂。

⑨燥剂:具苦燥中湿之功,能治湿阻中焦病证的方剂。

⑩湿剂:具养阴润燥之功,能治阴虚津亏内燥病证的方剂。

《方剂的组成演变》总结

附《中药的要药总结》

一、解表药

辛夷:此为治鼻渊、鼻鼽、鼻塞流涕的中药要药柴胡:此为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的中药要药麻黄:此为发汗解表的中药要药

二、清热药

山豆根:此为治火毒蕴结致乳蛾喉痹、咽喉红肿疼痛的中药要药射干:此为治热毒痰火郁结致咽喉肿痛的中药要药栀子:此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的中药要药石膏:此为清泄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中药要药大血藤、败酱草:此为治肠痈的中药要药青蒿(常山):此为治疟疾的中药要药牡丹皮:此为治无汗骨蒸的中药要药金银花:此为治热毒疮痈的中药要药黄芩:此为治肺热咳嗽的中药要药苦参:此为治皮肤病的中药要药土茯苓:此为治梅毒的中药要药黄连:此为治泻痢的中药要药鱼腥草:此为治肺痈的中药要药

三、泻下药

大黄:此为治疗积滞便秘的中药要药

四、祛风湿药

防己:此为治风湿痹证实热偏盛的中药要药蕲蛇:此为截风的中药要药木瓜:此为治湿痹筋脉拘挛的中药要药威灵仙:此为治风湿痹痛的中药要药雷公藤:此为治风湿顽痹的中药要药秦艽:此为治虚热的中药要药

五、化湿药

广藿香:此为芳香化湿浊的中药要药砂仁:此为醒脾调胃的中药要药厚朴:此为消除胀满的中药要药

六、利水渗湿药

海金沙:此为治诸淋涩痛的中药要药茯苓:此为利水消肿的中药要药茵陈:此为治黄疸的中药要药

七、温里药

丁香:此为治胃寒呕吐呃逆的中药要药肉桂:此为治命门火衰的中药要药

八、理气药

香附:此为疏肝解郁的中药要药;妇科调经的中药要药木香:此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的中药要药薤白:此为治胸痹的中药要药柿蒂:此为止呃逆的中药要药

九、消食、驱虫药

山楂: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中药要药使君子:此为驱蛔,小儿诸病的中药要药

十、止血药

艾叶:此为温经止血的中药要药;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的中药要药;安胎的中药要药茜草(香附、川芎、鸡血藤):此为妇科调经的中药要药三七(自然铜、骨碎补、麝香):此为伤科的中药要药侧柏叶:此为治各种出血证的中药要药白及:此为收敛止血的中药要药灶心土:此为温经止血的中药要药苎麻根、艾叶:此为安胎的中药要药

十一、活血化瘀药

川芎:此为治气滞血瘀诸痛证的中药要药;妇科调经的中药要药;治头痛的中药要药丹参:此为治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经产病的中药要药;治血瘀证的中药要药穿山甲:此为治产后乳汁不下的中药要药;治疮疡肿痛的中药要药桃仁:此为治多种瘀血阻滞病的的中药要药马钱子:此为伤科疗伤止痛的中药要药五灵脂:此为治瘀滞疼痛的中药要药红花:此为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的中药要药益母草:此为妇科经产病的中药要药血竭:此为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的中药要药刘寄奴:此为金疮的中药要药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此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的中药要药黄药子:此为治痰火互结致瘿瘤的中药要药竹茹:此为治胃热呕逆的中药要药桔梗:此为治肺经气分病的中药要药杏仁:此为治咳喘的中药要药

十三、安神药

朱砂:此为清心、镇惊安神的中药要药合欢皮:此为悦心安神的中药要药酸枣仁:此为养心安神的中药要药

十四、平肝息风药

羚羊角:此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的中药要药石决明:此为平肝凉肝的中药要药代赭石:此为重镇降逆的中药要药刺蒺藜:此为祛风明目的中药要药全蝎:此为治痉挛抽搐的中药要药

十五、开窍药

苏合香:此为治寒闭神昏的中药要药麝香:此为醒神回苏的中药要药

十六、补虚药

人参:此为拯危救脱的中药要药;补脾气的中药要药黄芪:此为补益脾气的中药要药;治气虚水肿的中药要药当归:此为妇科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中药要药阿胶:此为补血的中药要药;止血的中药要药熟地:此为治血虚证的中药要药;治肝肾阴虚的中药要药枸杞子:此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的中药要药白术:此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的中药要药蛤蚧:此为治肺肾虚喘的中药要药鳖甲:此为治阴虚发热的中药要药冬虫夏草:此为诸痨虚损调补的中药要药

十七、收涩药

山茱萸:此为平补阴阳的中药要药;固精止遗的中药要药;防元气虚脱的中药要药麻黄根:此为敛肺固表止汗的中药要药诃子:此为治失音的中药要药肉豆蔻:此为治虚寒性泻痢的中药要药五味子:此为治久咳虚喘的中药要药

十八、攻毒杀虫止痒药

硫磺:此为治疥疮的中药要药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