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春节,就剩下红包了

壹览商业 2024-02-13 23:40:31

作者/李彦

编辑/木鱼

出品/壹览商业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又一年的传承中,春节成为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

对于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年味儿”有着各自独特的味道,今天,壹览商业带你穿越时间,去看看,各个年代的春节怎么过?

60年代:食物的味道和青涩的少年

李树出生在60年代,那时候,国家还在实施“计划经济”,买肉买米都需要粮票。过年的时候,就把积攒的粮票拿出来买些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比如肉、香干还有一些副食品。聊起春节,李树的“年味儿”都留在了食物里。

在李树的回忆中,当时日子苦,平日里吃肉还不能尽兴。“我们农村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对于那个年代的小孩来说,过年就意味着一桌好饭菜和一身新衣服。”

过年的时候,买个一块红肉,炖上一锅家人分着吃,就是最期盼的东西了。对李树来说,小时候过年的一锅肉,香气在他的脑海里刻了一辈子。即使现在生活条件上来了,也没有什么食物可以代替那股“记忆里的味道”。

有了“吃的好”,自然也还有“穿的好”。在家排行倒着数的李树,平时都穿兄姐妹“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的旧衣服,只有到了过年,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新装。所以,除夕那天,他总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约上几位同样穿新装的小伙伴走街串巷。

李树也有自己的“年货公式”。比如,米面粮油肉要备齐,给晚辈的零食礼品不能落下,还要留足亲友间的走动的硬通货。

过新年,备年货是一大主题活动。曾有平台统计认为,60后是备年货最积极的一代。

“小时候因为物质匮乏,年货大多数都是自己做,例如各家都会做各种油货,“老人家炸油堆、酥角,我们就在旁边打下手,很热闹。””

从小在部队长大的马均,谈起春节,最快乐的回忆是在大学那几年。

在马均的记忆里,从小一起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们到了大学就各奔东西,只有春节和暑假才会重新回到这个生养自己的大院里。每当过年,在外的好友们就会聚在一起,结伴去院里几个女孩子的家里拜年。

“一个人去人家女孩子家里拜年总是不好意思,所以大家干脆结伴去掰,大冬天一堆小伙子红着脸跑到人家家门口去,借着拜年的由头和女孩子说几句话。”马均笑着回忆道。

生于60年代的人们,对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有着最深刻的感悟。历经半个多世纪后,即便生活品质上来了,吃穿用度变好了,奢侈的不再是年货本身,而是这段幼年回忆。

80年代:鞭炮味的春节

吴婷今年44岁,算是“正好”成为80后,在她的记忆力,“年味儿”是鞭炮味的。

到了过年,大人们放完鞭炮,小孩们就去鞭炮灰里捡没点着的散炮,一个个点着玩。那时,放鞭炮的花样也很多,有时一手拿香火,一手拿炮,点燃后立即扔向空中,看爆后的大红炮纸纷扬飘落;有时用破面盆、旧水桶盖住点燃的鞭炮,听听炮响带来的音效;有时把鞭炮埋进泥土里,只留炮芯,点燃后看其威力有多大。一声声炮响成了吴婷儿时过年最欢快、最开心的乐曲。

除了有鞭炮,吴婷还会从家里的大人手里拿到些玩具,一些是自己长辈动手做的,还有一些是买的。简简单单的“大刀”、面具、小风车,不算很精致的娃娃,就足以让一群小孩玩得不亦乐乎。

据吴婷回忆,在那个年代,鱼和肉都可以比较方便地购买了。家庭中也开始流行“四大件”: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所以在当时电视机在置办年货成为了主流。春联、年画、挂历流行在家家户户。

“那会老家大部分是土坯房,家里的窗户只有中间靠下的位置有两块玻璃,其他位置的窗户都是木头做的方格子。为了让窗户好看一点,小时候家里人喜欢用白色的草纸做底子,白纸上会贴满窗花。贴了窗花的窗户,一下子让家里有了生机。”吴婷描述道。

春节前的寒假总是异常的忙碌,除了写作业的时间,吴婷姐妹俩就把时间投入到剪窗花的当中。除了贴自家的窗户,还要贴姥姥家里的。

长大以后,吴婷开始接农村的父母来城里过年。从前几年春节开始,吴婷开始带着一家人出去旅游,前往泰国、马来西亚等热带国家度假,“春节大人和小孩都放假,一家人就一起出去旅游,以这种轻松的方式过节也十分开心。”

Z时代:红包即过年

在90后白领小芳记忆里,每年年三十,自己就要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每一个春节都离不开春晚,大家围着看春晚,是“年味儿”该有的仪式感。每年年三十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围坐在电视机前,守着看春晚,等到主持人开始新年倒数,大人们就开始放鞭炮,小孩也跟着跑出去点花炮。

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小芳来说,农村里更多的“爸爸妈妈的亲朋好友”。“从小回农村就会碰到很多村里的长辈和我打招呼,或许并不太熟悉到底是哪位叔叔或者阿姨,但是我都会和他们热情的打招呼,因为总是可以拿到红包,那是我一年的零花钱来源”。

几十年来,年货清单从曾经用笔记录下一个个待买清单到如今的“电子备忘录”;由“多吃点肉”到“鱼虾都要有,车厘子来一箱”,从集市的“好东西”到电商时代的年货大礼包,变得是年货的形式,不变的是年货背后,人们对家庭团聚的期待。

然而,随着年龄长大,小芳可能是最敏锐的捕捉到“年味儿”发生变化的一批人。例如,小时候的大年初一,小芳总会在鞭炮声中起床,现在却可以在大年初一一觉睡到中午。一年又一年,饭桌的主题围绕着催婚、敬酒展开,面对多年来依然不能精确叫出称呼的远方亲戚们,小芳时常陷入在饭桌上尴尬无言的境地。

即便如此,小芳想回家的心没有变过。报喜不报忧,不想谈的话题也顺从答应,主动干活;成为小芳和父母长辈的相处之道。

2006年出生的郑宁,对过年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如果要说这个“年”是怎么过的,在城市长大的郑宁告诉壹览商业,自己通常会在年三十跟着父母来到外婆家吃团圆饭,同城的亲人并不太多,基本初一就能拜完,其他的时间,和平常并无区别。

因为从小身体并不太好,在郑宁的回忆里,有好几年的年三十自己是在医院过的。

“这两年春节更是基本只会休息几天,就开始学习了。”郑宁苦笑的说道。

即便将成年,郑宁依然还没有掌管自己红包的“财政大权”。过年走亲访友得到的仅有的几个红包,也是“进了母亲的口袋,她帮我存着以后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年味儿”。时代更迭变迁之后,在中国人心中,春节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春节代表的是团聚吗?春节代表的是除岁迎新吗?在你心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无论当下你合家团圆还是独自一人,无论你此刻轻松幸福还是烦闷焦虑,祝你新年快乐。

1 阅读: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