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体痛批国庆赴港内地游客,这是香港,请站起来

予锐谈巨大的 2024-10-08 10:42:51

维多利亚港,2023年国庆夜。夜幕低垂,海风习习,百万民众聚集于此,翘首以盼。

焰火腾空而起,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映照着人们兴奋的脸庞。

这是疫情后的首个大型烟花汇演,庆祝祖国75周年华诞,也象征着香港旅游业的复苏与活力。

百万内地游客的涌入,为这颗东方之珠注入了强劲的经济动力,香港的收入因此增长了35%。然而,在这片欢腾的景象之下,却暗流涌动。

地铁车厢内,“席地而坐”的内地游客与部分香港市民之间,一场无声的文化碰撞正在上演。

这并非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是两种文化观念在有限的公共资源和高密度人群面前的摩擦与碰撞。如何理解彼此、和谐共处,才是这场“双城记”背后的真正议题。

烟花散尽,人群散去,百万游客面临着共同的难题:返程。香港地铁站内,人潮汹涌,摩肩接踵。

港铁虽已加开班次,但仍然难以承载如此庞大的人流量。车厢内,空气闷热,人声嘈杂,拥挤不堪。

不少内地游客,在一天的奔波劳碌之后,疲惫不堪。为了短暂的休憩,一些游客选择“席地而坐”,倚靠着车厢,闭目养神,试图在拥挤的空间中寻得片刻喘息。

这一行为,却意外地触动了部分香港市民的神经,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

有港媒将此解读为“不文明行为”,认为内地游客缺乏公德心,有损香港的国际形象,更有甚者,将这种行为与“丧尸列车”联系起来,制造恐慌情绪。

其中,一家香港媒体的评论文章更是将争议推向高潮,一句“这里是香港,请站起来!”,充满了质问和不满,也暗含着对内地游客的地域标签化。

照片中,坐在地上的内地游客,成为了众矢之的。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累了,想坐下。

这番言论,自然引发了内地网友的强烈反弹。在他们看来,“席地而坐”只是为了缓解旅途疲惫,并非有意冒犯。

一些内地网友指出,香港地铁的出行成本较高,几十块的地铁费用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选择地铁出行已是无奈之举,在疲惫的情况下坐在地上休息也情有可原。

他们质疑部分香港市民和媒体的双重标准,认为如果坐在地上的是欧美游客,或许就不会被如此苛责。

网络上,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就此打响。

要理解这场冲突,就必须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心理。

香港,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公共秩序、个人空间等方面有着较为严格的规范。

香港地铁早已明文规定,禁止乘客坐在地上,违者将面临罚款。长久以来,香港市民已经形成了注重公共秩序和市容的社会心理。

在他们看来,地铁车厢是公共空间,“席地而坐”不仅有碍观瞻,也影响了其他乘客的通行。

此外,香港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部分市民对外来游客的涌入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

他们认为,大量游客的到来,加剧了交通拥堵,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一些香港市民的认知中,内地游客的某些行为习惯与他们所认可的社会规范存在差异,例如在街边蹲着吃盒饭、边走边剔牙等,都曾引发过争议。

而内地游客,则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内地,虽然地铁也提倡文明乘车,但“席地而坐”的行为并未被严格禁止,尤其是在人流量较大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更灵活的方式来应对拥挤的环境。

对于一些内地游客而言,他们可能并不了解香港地铁的具体规定,也难以理解香港市民对此行为的强烈反应。

他们认为,旅途劳顿,坐下休息是人之常情,香港市民的反应过于苛刻,缺乏包容和理解。

更有一些内地游客质疑,部分香港市民对内地游客和欧美游客存在“双标”现象。

他们认为,同样的行为,如果发生在欧美游客身上,或许会被解读为“自由奔放”、“随性自然”,而发生在内地游客身上,则会被贴上“不文明”、“没素质”的标签。

这种差异化对待,加剧了内地游客的不满情绪,也使得这场文化碰撞更加复杂和敏感。

文化差异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要化解此次冲突,需要双方放下成见,进行理性对话,并尝试换位思考。

实际上,早在国庆假期前夕,香港政府就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为内地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旅行体验。

例如,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通行时间,让游客的出行更加高效;“深港一卡通”的推广,以及电子支付的普及,也为内地游客在香港的消费和出行提供了便利。

这些举措,体现了香港对内地游客的欢迎和重视。

与此同时,内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惠港政策,鼓励内地居民赴港旅游,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双方都在积极努力,搭建沟通的桥梁,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

这表明,两地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

除了政府层面的努力,香港社会也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例如,在地铁站、景点等公共场所增设休息区域,提供更清晰的指引标识,方便游客在旅途中获得必要的休息和指引。

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旅行体验,也能缓解因人流密集带来的压力,减少摩擦和冲突的发生。

要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需要内地游客和香港市民的共同努力。内地游客在享受香港的魅力之余,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和规定,入乡随俗,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例如,在乘坐地铁时,尽量避免“席地而坐”,遵守香港的公共秩序。在游览景点时,也要注意文明礼仪,维护公共卫生,展现良好的游客形象。

香港市民则应该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内地游客,理解他们背后的文化差异,避免将个体行为上升到地域攻击。

试想,在国庆黄金周期间,百万游客涌入香港,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正如一些香港网友所言,“大家累了一天了,坐坐也无妨,互相体谅一下吧”。

媒体也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客观报道事件,避免使用带有地域歧视的言论,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文化差异,促进两地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煽动对立情绪,制造地域歧视,只会加剧矛盾,不利于两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香港与内地,血脉相连,文化同源。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应成为彼此之间的隔阂,而应成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动力。

此次“席地而坐”事件,折射出的是两地在文化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地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之路就此中断。

相反,它提醒我们,更需要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在尊重彼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基础上,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香港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内地的支持;内地的发展壮大,也需要香港的贡献。两地携手共进,才能在文化交融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信息来源:【港媒《新假期》】【中工网】【央视新闻客户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