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即将进入爆发期。这一波大盘的持续调整,一直在压抑着这个板块的火苗。等到大盘企稳反弹,或许就是商业航天启动的时候。
一,30000+以上发射计划
5月24日,蓝箭航天旗下鸿擎科技,向ITU递交Honghu-3星座预发信息,计划在160个轨道面上发射10000颗卫星。这是中国实体向ITU递交的第三个超万颗卫星的星座计划。
不仅是这些卫星运营公司,各个省市以及电信运营商也有卫星发射计划。(1)北京:星座计划是由国家工信部以及部分北京企业共建,首批通信卫星计划于明年二季度前发射,整体规模预计超过1000颗。(2)浙江:计划建成天基分布式计算系统-浙江星座,主要用于服务全球的空间计算用户,计划在2025年2月前发射首批2颗实验卫星,总规模预计为372颗卫星。(3)合肥:SAR星座,由合肥市政府及企业共建,包含14颗单颗重量不超过300公斤的卫星,主要用作数据收集。(4)中国电信的高轨融合通信卫星:主要用于商业运营,计划发射约600颗高轨卫星,每颗卫星重量约为1吨。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市场传言,电信等运营商的发射卫星数量可能会远超预期。
二,催化剂进入密集期
2024 年上半年火箭发射次数较少,而全年规划任务近百次,则后续火箭将有望进入密集发射期,催化因素多,包括:7月,蓝箭航天10km垂直起降回收验证(VTVL)也被称作是“蚱蜢跳”。8月5日,"千帆星座"(G60)首批组网卫星发射仪式将在太原举行。8月28日,海南商发迎来首次火箭发射(GW星网首发)。9月,华为Mate70系列发布,有望发布新一代的卫星通信技术。一旦G60和星网开始首发,就意味着商业航天行业即将按下快进键,各种发射的消息,招标的消息将会层出不穷。星网计划于8月发射首批卫星,预计全年发射约45至50颗卫星,以启动组网工作;G60垣信计划在下半年至少发射168颗卫星。这就意味着,卫星互联网将不再是概念,而是真正进入到了高景气周期中来。那就一定会诞生较多的成长股。
三,制约因素:成本
当前制约发射速度的依然是成本问题。相比美国,中国的发射成本较高。
智神星一号和谷神星一号等属于小型火箭,发射价格较高,大约在每公斤在10万到14万元之间。国家体制内的中型液体火箭发射价格大约在每公斤5万到6万元。蓝箭的朱雀系列火箭发射价格在8万到10万元。大型火箭成功发射后,预计成本将降至每公斤3.4万到4万人民币之间。最终可能会降低到每公斤3万元。
四,火箭是商业航天的关键
由此可见,火箭技术将成为卫星发射的重要环节。
以未来每公斤3万的理想价格测算,预计到2028年整个国内火箭发射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达350亿元。运载火箭系统由火箭本体、发射系统和测控设备组成。火箭的制造涵盖一级和二级发动机、贮箱、级间段、火工品(包括分离和自毁装置)、控制仪器、测量设备和传感器,以及动力输送管道导管等关键部件。一款液体发动机商业火箭的制造成本约为6800万人民币,其中一级发动机成本约2200万,二级发动机约1500万,一级贮箱(含还原剂和氧化剂贮箱)约800万,二级贮箱约500万,这些主要部件占据了成本的主要部分。一级火箭中,发动机占54.2%,箭体占23.6%,推进剂占比0.7%。二级火箭中,二级发动机、箭体机构和电气设备所占的比重均为28%左右,推进剂仅为0.2%。
目前,国内火箭行业的主要玩家包括:1,蓝箭航天:作为国内商业火箭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发动机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蓝天航天的朱雀三型火箭在性能和成本方面具有优势,有望在市场上取得更好的竞争地位。2,天兵科技:2018年成立的商业公司,其天火12发动机是一款自研的发动机,如天龙三号这款火箭后边有9台天火12发动机,并已于今年3月份成功完成首飞和完成批次交付。3,东方空间:去年成功发射了全球最大的固体火箭,但存在成本上的劣势。其固体火箭成本高达2亿人民币,且运载能力相对较低。目前,东方空间正在自主研发85吨推力的发动机,并等待全系统试车。4,星河动力:拥有成熟的固体小火箭技术,谷神星一号去年发射了12至13发,今年计划发射10至12发,每发火箭的运载能力约400公斤。5,体制内公司:主打的是长征8号和长征8R号。长征8号不会回收,长8R是改进型,可以回收,但是推动较慢。长征12号则提升运力至18吨,采用两级构型。
五,股价分析
从市场反馈来看,除了个别已经拿到订单的卫星载荷公司,大部分卫星互联网、火箭产业链公司目前都在下跌通道中。意味着市场对于这个板块的预期依然较低。第一,因为市场整体环境较弱,卫星相关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小市值公司,更容易被资金抛弃;第二,除了个别公司,大部分公司都没有公告具体金额的订单,大家对于行业的发射进度,行业的景气度依然有怀疑。第三,行业缺乏能够证明行业景气度启动大的催化剂,8月5日的首发或许是重要观察窗口。第四,一些商业航天概念股,传统业务成熟,估值较低;如果商业航天方面获得订单,都有可能再造一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