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要戒除贪欲?

铁剑帮看事 2024-11-22 19:52:51

佛教主张戒除贪欲,普通人也主张戒除贪欲,认为人不能过于贪心,叫做“贪心不足蛇吞象。”戒除贪欲就可以让意识回到自身,而不是始终外放,以至于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看似比较积极,但这种要求只是一种虚浮的存在,并不一定能实现。

以道德标准来要求官员,往往不起任何作用。即便古代县衙里设置了一些石刻箴言,说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要官员们引起警戒,不能贪污腐败,也不一定起作用。越是这样,越容易产生大量的贪官,因为道德只是一种存在于内心的戒律,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不具备强制执行力,就好像人们口头上说的一些要求,没有人去执行,也就流于空泛了。用道德来要求官员,简直就是与虎谋皮,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倘若书生要监督官员,要让官员呈报自己的收入以及具体的财政拨款项目,还有花钱的项目等等,官员就觉得受到了冒犯,一定会把书生逮捕归案,把他下在大狱里,让他的亲戚朋友凑钱来赎他,不然书生就会在狱中受尽折磨,即便死在狱中,官员也不用负任何责任。舆论被官员控制了,而所谓的道德并不起任何作用,即便有人出来监督,也不一定能起到什么好的效果,反受其害。倘若皇帝派了钦差大臣来监督官员,官员就会拿出一些银子买通钦差大臣,让钦差大臣帮忙说好话,就好像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要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像上粘一粘糖瓜,尤其要在他们的嘴唇上沾一沾,让他们上天言好事。钦差大臣收了银子之后,就会为地方官员开脱,甚至报喜不报忧,糊弄了皇帝,当然也就轻松地放过一些事情,不会追究了。

古代官员贪欲很重,都想层层加税,行贿受贿,卖官鬻爵,吃了原告吃被告,只要能来钱的地方就要伸手,大搞权力寻租。他们的贪欲很大,而且四处下手,并不能凭借道德约束来改变贪欲,也不能凭借法律约束来消除潜规则。但他们会宣扬道德,会到处表演,说是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为民造福,青史留名。越是这样说,背地里贪欲越大,越要拼命搜刮银子,能够保住自身的官位,也能够在任上出事的时候获得上级的庇护,当然也容易加官进爵,做更大的官职,获得更多的银子。贪欲一旦泛滥,整个人就失掉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或者认为自身的能力超强,可以做皇帝。刘邦出生以后并不知道自己要做皇帝,给富人家放牛的时候也不知道以后会做皇帝,而当他带领军队打天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做皇帝了。贪欲总是一步一步放大,并不一定一步一步戒除。中国古来就有“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说法,刘邦做了皇帝,他的野心就不叫野心,而是叫雄才大略,他的贪欲也不叫贪欲,而是叫丰功伟绩。想要做皇帝而不得的人,失败了就被人嘲笑,被人说成胆大包天,胆大妄为,甚至一无是处。其实,无论是刘邦还是想做皇帝而不得的人,都有很大的贪欲,只不过刘邦在恰当的时机获得了皇位,而其他想做皇帝的人没有获得皇位而已。就像刘邦和项羽的争斗,刘邦成了事实上的皇帝,而项羽败走乌江之后自刎身亡。刘邦的贪欲实现了,项羽的贪欲消除了,人们就会认为刘邦才是事实上的伟大人物,而项羽只是一个陪衬人物而已,甚至成了有诸多缺点的跳梁小丑。在这样认识基础上的分析,似乎已经完全跑偏,不能客观而公正了。

即便是古代的农民,也仍然要戒除贪欲,而这种戒除贪欲的想法,是统治阶级灌输给他们的。无论是皇帝、官员,还是家族的长老以及家长都要灌输戒除贪欲的理念,贪心不足就容易走向失败,应该获得眼前的利益,及时收手,也能活得不错,没必要心比天高,以免在奋斗的过程中重重落地。一个人要认命,命中注定的东西就去求,不是命中注定的东西就不要去求,即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那个东西不是你的,你费尽心机去求也不一定得到。这就是古人的宿命论,也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因为谁也不知道命中注定的东西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将会创造多少财富,获得多大的职位,但迷信命运的人总是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命运的观念来框定人生,而且做了“事后诸葛亮”。很多算命的都给人们灌输了宿命论的观念,而且要做事后诸葛亮式的判断。倘若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命运,恐怕他们就要犯难了。即便让他们说出自己一生要吃多少饭,走多少路,挣多少钱,获得什么职位,和多少人交往,他们也仍然犯难,甚至根本说不出来。即便他们能说出来,也一定是在骗人。

人生从来没有所谓的定数,也没有所谓的命运。命运只是算命的造出的概念,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法,让人们信任,也就让很多人进入了语言逻辑的圈套,不能自拔。统治阶级宣扬戒除贪欲,但本身却并没有戒除贪欲,而是大肆搜刮,占有很多社会优质资源,不肯撒手,做的和说的完全不一致,但他们仍然宣扬戒除贪欲,甚至为此而推行佛教,要人们处处忍让,做善良的人,以求获得福报。当人们信任这样的观点之后,就会戒除贪欲,老老实实做人,而越是这样,越不能翻身,甚至世世代代都要做农民,不读书,不识字,忍受剥削和压迫,还要提供给统治阶级大量的粮食,而自身获得的粮食并不多,甚至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暖,而统治阶级的官员们却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数量庞大的农民戒除了贪欲,不会反抗,也不会想着获得荣华富贵。倘若他们贪心不足,想要获得荣华富贵,就要积攒几代人的钱财供养一个书生,让书生去参加科举考试。书生考中之后就可以光宗耀祖了,但书生考中的几率很小,因为皇帝已经调低了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并不想让民间大量的书生考中,也就耗费了民间大量书生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他们也就看不到阶级差距,不会鼓动农民“均贫富”,要获得更多社会资源,也不会鼓动农民造反了。由此来看,古人要戒除贪欲,原来是为统治阶级利益张本的,而不一定真的是修身养性,也不一定真的为人们自身好,而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为现有的社会秩序稳定服务,当然也就牺牲了太多农民的利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