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制之城”标签粘不住了

麴义看金 2024-07-12 16:26:48

南京,在网上经常被叫做“体制之城”。

被贴上这个标签,可能有几方面原因,比如南京确实城市气质上比较“沉稳”,不只是历史底蕴的稳,也包括连年GDP排名第十名的稳;再比如南京在科教文软实力领域,被公认为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全国第三城,聚集着大量国企事业单位。

但是,仔细观察又能发现——

这些标签非常“互联网化”,主要是一些年轻人在给南京贴这个标签。而南京又是一座年轻人聚集的城市,他们很容易在网上形成自己的声势,发出自己的声音,但这种声音,其实并不一定反映本质。

比如,聚集大量高校、科研单位的城市可不止南京一个,还有武汉、西安等等。

比如对体制内工作的推崇,试问当下哪个地区哪个城市“考公热”没有进入白热化阶段呢?

所谓“体制之城”,更多的还是一种感觉,你说南京是“体制之城”,有没有定量的数据?拿不出来吧。

但我说南京不是“体制之城”,南京“体制之城”的强加标签正在掉落,倒是有数据支撑的。

最近,财经媒体人刘晓博团队发布了2023年部分省市的“体制内强度指数”。

所谓体制内强度指数,是指一个地方体制内人员(包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缴存公积金人数占当地全部缴存人数的比重。

从公积金这个“刚需指标”入手,非常独特,但也不动声色地告诉你,这个指标非常“过硬”。这个比重越高,说明这个地方的体制内强度指数就越高,市场化程度就越低,就越不适合创新和创业,也不适合投资买房。

其实,体制内强度指数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地方对于“公务员经济”的依赖程度。市场经济越发达,体制外缴纳公积金的人数比例就越高,体制内强度指数就越低,反之亦然。而按照指数发布团队的说法,一个地方的体制内强度指数低于33%,是比较合理的。

南京的指数是多少呢?

27.49%。

注释:2023年南京市公积金缴存额为702.25亿元,实缴职工303.52万人,体制内缴存人数83.4万人,体制内缴存人数占比27.49%

对照这个标准,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真相:

在中国的省会城市里,南京的“体制内强度指数”是比较低的,比南京更低的就只有成都(25.2%),广州(23.98%)和杭州(14.3%)。

在江苏,徐州比南京的体制味道浓多了。真没想到,有着902万人口的徐州,缴纳公积金的只有70.68万人,而在这70多万人里,体制内的就占了45.2万人,“体制内强度”高达63.89%,江苏第一。

但在一些不看好南京发展的人眼中,他们认为南京拥有太多“体制内工作人员”了,除了省会一套班子之外,多了大学一套班子,军区一套班子,苏省国企一套班子,比普通的省会多了一大波人。

作为省会,“体制内”人员多,这是正常的。我们把东北的沈阳、西北的西安、两湖地区的长沙、武汉拉出来对比一下就能发现,不论是哪个省会,都曾因历史原因留下了一批国企、科研院所。比如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沈阳,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工业有限公司等等,都是辐射全国的大型央国企单位。再比如西安,坐拥3所985高校、8所211高校,多所科研院所驻扎。

另外,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

“体制内强度指数”不是越低越好的。

有的城市这个指数非常低,不见得是一件特别好的事。

公积金这个指数越高,某方面折射出城市经济过于被体制束缚,民企不够发达;而这个指数太低,说明城市的行政级别低、国企太少,经济结构可能过于依赖外资(外企普遍缴纳住房公积金)。

在一般人的固有印象里,直辖市因为行政级别高,官员数量多,央国企扎堆,体制内强度指数应该高于其他城市才对。但从数据看并非如此。除了重庆略微超出33%(37.63%),其余京津沪三市都低于30%,处于正常值区间。

这倒不是说人们的印象不对,只是由于直辖市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庞大,呈现体制内外双强的局面。

南京也是如此。南京的指数为27.49%,既低于红线33%,又不低于20%,处于一个比较健康的区间。

其实,说南京是“体制之城”,和有段时间说南京没有“大厂”在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有些人远远看了一下南京,就得出的没头没脑的结论。

我看了一下南京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南京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747252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563456,共计4310708人。截至2023年末,南京民营企业达61.54万家、个体工商户达109.53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4%,创造了90%的新增就业岗位。

而南京的“大厂”,也多是朴实无华、低调做事的气质。

比如,永利铔厂——南京最早也是我国最早的化肥厂。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剂、第一台高压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硝酸。

比如,润和软件——在南京土生土长的软件公司,已经连续三年上榜IDC全球金融科技百强榜,在细分领域拿了好几个冠军:互联网银行解决方案子市场排名第一、互联网贷款解决方案子市场排名第二......在科技创新上贡献了南京智慧。

再比如,天加集团——成长于南京,“做洁净空气生意”起步的公司,不断攻克从洁净空气到绿色能源的卡脖子技术,打破国际垄断,自主研发产品达到了国际最高标准。

另外,南京是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2023年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超8000亿元,江苏第一,全国前列。

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南京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等正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2023年,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等产业业务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与此相呼应的便是——

2023届应届生招聘平均年薪排行中,南京位居第五,为14.27万。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

先进的产业集群,促生经济腾飞,经济腾飞又返回来反哺产业,而产业的升级更是离不开人才。产业加速人才在南京聚集,不仅带动南京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南京就业市场持续繁荣。

当前,很多年轻人一面调侃体制,一面又憧憬着考公考编上岸,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绝对是有更多体制内的位置的,另一方面,南京的体制外活力也很强,适合创新创业。

2023年南京市常住人口达954.7万人,同样是省会城市,西安2023年常住人口1307.82万,武汉2023年常住人口总数为1377.4万人。

结合经济学理念,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在南京——人少、竞争少、岗位更多。

再从公积金实缴人数来对比,2023年,南京实缴人数为303.53万人,西安实缴人数为279.53万人,武汉实缴人数为286.77万人。另外两个城市有着更多的人口,但是在缴纳住房公积金上,却低于南京。

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一方面另两个城市劳动力也许没有南京多,另一方面就是这两个城市有些企业不给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但是不管哪个推测,都可以得出结论,南京更适合个人前来发展、工作、生活。

最后还想说几句——

南京人的性格一向豁达,而外界人说南京人是“大萝卜”“稳中带甩”,语气中似颇有憾,却也不无赞誉之意。

但“体制之城”,对不起,还真不适合南京啊。

4 阅读:2860
评论列表
  • 2024-07-17 09:51

    你说的“大厂”太朴实无华了,我这身边什么(原)南汽的,南化的,南钢的,浦镇车辆厂(南车)的,南航的,等等啥都有,就是没你这啥子大厂。

  • 2024-07-13 17:36

    GDP太少了

  • 2024-07-13 17:54

    人口太少了,还怎么当大城市

  • 2024-07-13 16:55

    真会比!南京是省会,城镇化高,非农业人口居多。徐州是地级市,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怎么缴公积金?。南京900万人口,按80岁活,20~60的工作人口也不过440w人,减去50岁或55岁退休人口大约80w,总工作人口也不过320w左右。请问:有303w人缴公积金吗?

    萝卜 回复:
    江苏没有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地市
  • 2024-07-13 15:34

    [点赞][点赞]

  • 2024-07-18 13:39

    南京才6500多平方公里,在省会城市里算最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