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缘斋藏瓷拍卖鉴赏(五)

杞棠鉴藏 2024-09-09 09:12:52

清乾隆 红釉观音瓶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28.2

“大清乾隆年制”款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耿宝昌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91页,图77 本品撇口,束颈,丰肩,肩以下渐收,造型端庄稳重,下承圈足,通体施霁红釉,釉色浓艳,发色纯正。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为乾隆御窑早期书款方式。 清人龚询诗云“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抟烧百不同。”可知霁红釉在清代是烧造难度较大的品种,要烧得纯正之红釉并非易事。乾隆一朝六十年,为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的鼎盛时期,在强大国力支持下,御窑不惜人力物力,烧造出一批精美的红釉瓷,本品便属乾隆红釉绝佳之作,值得收藏。 有清一代,红釉烧制的质量顶峰,当属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绘于乾隆初年的《陶冶图册》之“琢器造坯”一章对此记载尤为突出,坯房前放置各式红釉瓷器多达十余种,可见当时烧造之盛。红釉是烧造工艺难度较大的高温颜色釉,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景德镇陶录》中有记载,“霁红器,陶户能造霁红者少,无专家,惟好官古户仿之”。 本品以观音瓶为型,器型尊贵典雅,曲线优美怡人,霁红一色,纯正妍丽,两者配合,相得益彰。而以观音瓶装饰红釉者较为少见,此式瓶型级别较高。如故宫博物院藏有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观音瓶,器型与本品相类。另有仿汝、蓝釉等釉色者可见于两岸故宫。可以推测本品当属乾隆御窑早期作品,而后绝少烧制,存世珍罕,值得关注。

清康熙 青釉仿扎古扎雅木碗一对

年代清康熙

尺寸直径13.3

“大清康熙年制”款 本品口微侈,浅弧腹,下承浅双圈足,内外壁通施豆青釉,釉色纯净,仿若碧渊。外底饰透明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款识书写工整,为标准宋椠体,当属康熙晚期书款方式。 中国瓷器的产生、发展直到繁荣,青釉装饰一直伴随始终。清代康熙时期,随着景德镇御窑厂的复兴,各种单色釉烧造技术开始向着历史上的最高峰发展,此时的青釉烧造不仅可以呈现出豆青、冬青、粉青等多种釉色,并且可以使整个器物的发色保持高度一致。 本品之造型仿西藏地区的扎古扎雅木碗,纯木质的木碗用于喝茶,内壁包金银的碗用于饮酒。清代从康熙时起,每逢初春,西藏均向朝廷进献此种扎古扎雅木碗,清朝历代皇帝对此式碗颇为珍爱。康熙帝为扎古扎雅木碗配制木匣,乾隆帝将自己的诗分别刻在匣盖和碗底,大多字体还镶嵌上银丝。 学界普遍认为仿扎古扎雅木釉碗始见于雍正官窑,传世作品中多见乾隆朝内金彩外矾红仿木釉者。而本品为熙朝御窑以扎古扎雅为型而制,还属于对于此式的初创阶段,浅双圈足之制或亦欲模仿扎古扎雅木碗,十分罕见,南京博物院见有一例,尺寸与本品相当,可资参考。 本品造型端庄稳重,线条简练,与均匀淡雅的青釉相得益彰,极具观赏性,成对保存,极为珍贵。

清雍正 仿哥釉小穿带瓶

年代清雍正

尺寸高14.3

“大清雍正年制”款 来源:纽约 Imperial Oriental 艺廊旧藏 伦敦苏富比2008年11月5日拍卖会第149号 参阅: 《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年,第174页,图71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叶佩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9年,第2页,图1 《玫茵堂藏中国陶瓷》第二册,康蕊君着,伦敦,1994-2010年,第200页, 图852 雍正皇帝雅好慕古,当政期间常亲自过问御用瓷器的制作情况,尤其对色釉仿古瓷的烧制格外重视。年希尧和唐英于景德镇督陶期间,奉雍正之命进行了大规模的研发工作,期间大量高品质的单色釉仿古瓷器应运而生。其中“仿铁骨哥釉”位居其二,足见重视。 本品撇口,直颈,圆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圈足。足墙置对称穿带镂空。瓶通体施仿哥釉,釉色苍穆古雅,清怡厚润,并伴生冰裂纹片,内又兼生淡游丝细纹,颇具宋哥釉“金丝铁线”质感。圈足施以黑色护胎釉,以摹宋瓷“铁足”之效,底心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字古朴典雅,为标准雍正官窑款。 雍正皇帝倾心慕古,尤对宋器颇为钟情,并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位追求的标准。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自然也成为雍正皇帝想极力再现的重要品种。雍正时期御窑单色釉仿古瓷器有忠实模仿原作和鉴古创新两个生产路线。本品从器型来看,当为追慕宋器而来。如南宋官窑遗址及江西清江宋墓各出土一件同类型青釉瓷器,当为本品追慕之宋瓷器型。另外,雍正御窑烧制仿古瓷,亦时常“内发宋器”至景德镇御窑进行仿制。如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旧器色泽”。碑记中仿哥釉位列第二,排在“仿汝”之前,“仿官”之后,足见雍正对哥釉瓷器之钟情。本品亦有可能为发内廷宋器或纸样参照烧制而成。 然而清代御窑对于此式瓶形的仿制,早在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中就已出现。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清康熙珐琅彩紫地莲花纹瓶之器型与本品完全一致,熙朝烧造珐琅彩技术尚未成熟,烧造成本高,传世品多见碗类小件,以此器型烧造珐琅彩,可见其器型之特殊性。清代雍正时期,仿哥釉成就甚至超过了前朝,而且品质不输于宋哥釉瓷器。如台北故宫所藏一件錾刻乾隆御题诗的仿官釉穿带瓶,曾被乾隆皇帝视为宋器看待,此瓶从器型和胎釉特征来看,当与本品同时。目悦历朝珍宝的乾隆皇帝,竟被前朝作品遮目,足见雍正御窑仿古技术之高度成熟。除此之外,《清宫瓷器档案》中所记一类“厂官釉纸槌瓶”亦由此瓶化裁而来,足见清宫皇室对于此一瓶形之喜爱。 此外,本品就其功用而言,很有可能为宫廷陈设花器。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载:“堂中插花,乃以铜之汉壶、大古尊罍,……与堂相宜”。另据张谦德《瓶花谱》载:“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作为文化修养极高的雍正皇帝,自然对前人之语有着深刻的领会,于是别出心裁,以仿宋器而取代之,创制出此类旷世精品。检索公私收藏,可知此式穿带瓶尚有天蓝釉和仿官釉作品存世,如瑞士玫茵堂所藏一对雍正楷书款天蓝釉穿带瓶,于2011年香港苏富比释出,成交价高达1000多万人民币,足见市场对于此类器物之青睐。二者可资比较研究。 本品其取法宋哥,古雅隽美,色古而宝光内蕴,质朴而莹润凝厚,纹片交错叠落,各具其神,深得宋人雅韵,魅力非凡,体现了雍正一朝瓷器烧制工艺绝古烁今的艺术成就,颇值珍视。

清雍正 青花松鼠葡萄纹大花盆

年代清雍正

尺寸直径39.5

本品胎体厚重,体量硕大,修胎规整,比例协调,制器规范。全器内外施白釉,釉质绝佳,釉面醇和,肥腴温润。外壁以青花为饰,绘松鼠葡萄纹,葡萄肥硕,个个颗粒饱满,枝叶茂密,松鼠隐身其中,活灵活现。 葡萄有着“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葡萄纹在中国出现也非常早,到了唐朝已经非常的盛行,大量出现在铜镜、金银器上。明早期瓷器、漆器和珐琅器亦喜欢装饰葡萄纹。明朝中后期,松鼠纹渐渐与葡萄纹一起出现,葡萄果实累累,藤蔓绵延,而鼠在十二时辰中对应子时,寓意多子多孙。有清一代,松鼠葡萄纹以作为御窑的经典纹饰,本品虽无款识,但结合胎釉和纹饰细节,其官窑性质不言而喻。加之如此大器烧造实为不易,保存至今,殊为难得。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2 阅读:49
评论列表
  • 2024-11-01 07:41

    这几件,一眼真。珍珠那么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