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京报》致敬,两件小事令人感动

喝啤酒侃侃 2024-07-11 18:45:24

0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新京报》近日发布的一篇《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报道,却曝光了令人震惊与愤怒的乱象——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

其实,一开始我们是不愿意相信的。毕竟,这件事涉及面太广,且非常严重。

直到国字头当事单位出来承认确有其事,我们不再自以为地认为是流量所致。

顿时,我们觉得家里所有食物都掺和了化工液体,生气、担心、害怕、迷茫。

据介绍,这条新闻是《新京报》记者通过深度暗访、长期跟踪且深入调查之后发表的。

如今,在部分地方流行以“删文”代替引导、支持、发展的背景下,《新京报》能发出这种文章来,令人敬佩。

02

其实,多年前我们就跟《新京报》有过交集。

那时,我们写关于民生类的稿子,不需要自己想办法发表,更不需要通过自媒体来赢得关注

因为,《新京报》专门开辟了一个小版块,帮我们刊登相关稿件,并且给200元稿费。

《新京报》发表,就是官方态度。文字发表后,责任单位就会努力推动相关工作,并且回访群众,请求多提意见。

所以,基本不存在要我们删文的情况,更存在因为一件小事就被扣个“影响地方形象”的帽子。

清晰地记得,路过我们工作所谓园区的一路公交车被取消后,我们出行不便。《新京报》迅速介入,北京公交集团迅速开辟专线。

后来,我们认为专线公交路线可以继续优化。《新京报》再次介入,公交集团很快行动,方便了沿线居民。

在小县城,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有关方便可能还会给我们扣一个“影响地方形象”的帽子。

实际上,真正影响地方形象的,是我们的有关方面格局太小,意识不强,能力太差,思想不够解放。

因为不愿意“服务”,所以办事不力。因为办事不力,所以害怕高层知晓。因为害怕高层知晓,所以正常的事也要藏着掖着。

03

2020年7月,本地进入汛期,洪水淹没了县城部分道路。

因为即将进入高考时间,为了方便考生,本地一家爱心企业搭建防洪桥助力高考。

《新京报》是全国唯一一家用整版报道本地的媒体。本地日报的豆腐块连该企业的名字都不提,相关通讯员还言之凿凿地说“企业不宜提及,有做广告的嫌疑”。

但是,《新京报》给了专门的篇幅介绍了这家企业。

这,就是《新京报》的态度。一个小县城的一件小事,却能得到它的关注,令人感动。

04

新媒体时代,我们关注新闻、热点、重大时间的渠道更多,看报纸的时间太少。

但是,总有一些报纸、一些新闻人令我们钦佩,给我们力量。

谢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