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您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麻烦您在阅读此文后,点击"关 注、点 赞"互动!
您的"点 赞、关 注"是对小编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更多精彩内容将持续更新...
文| 小苏
编辑| 观山
2001年,四川男子何天海花3万元购入一处北京农村宅基地。谁料20年后,竟意外拆迁获赔1135万拆迁款。
就在这个时候,原房主于先生忽然找上了门。对方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拿3万元把房子重新购回。
说白了,还不是看到拆迁后反悔了。因为这件事,何于两家对簿公堂数十年。
法院的最终裁决结果如何?这笔巨额拆迁款究竟应该归谁呢?
福祸所依2018年,北京顺义柳各庄村收到了拆迁的通知。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件大喜事。
但村子里的何天海一家,却始终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他们也不确定,自己会不会是这次拆迁的受益人。
原来,这座房子并不是何天海的宅基地。而是他17年前,从一位名叫于泊的人手里花3万元买回来的。
想当年,何天海一家四口从四川来北京打拼。为了给家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含泪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出去。
然后拿着这笔钱,准备在北京购房。恰逢此时,家住北京顺义柳各庄村的于泊在城里买了房。
考虑到空房闲置的问题,他便以3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何天海。但购买宅基地不同于买新房,房本上的名字依然还是于泊。
为了让何天海一家安心,于泊主动立了份房屋买卖字据。而且他一再强调,这个房子卖了就不会再要回去。
不过很快,于泊就后悔说出了这番话。大概从2006年开始,北京的房价忽然暴涨。
哪怕是远离市中心的村庄,均价也达到了一万元。要知道,于泊卖给何天海的房子可是足足500平。
以当下的房价来看,那可不是个小数目。说不后悔是假的,但于泊也只能自认倒霉。
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他怎么能收回呢。转眼间,时间来到了2010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于泊听说柳各庄村可能准备拆迁。倘若传言成真,他亏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了。
经过一阵激烈的思想斗争,于泊还是敲响了何天海的门。犹豫再三,他表明了自己此行的来意。
没错,于泊想用3万块钱把房子重新买回去。听到这里,何天海一家明显有些惊讶。
暂且不说反悔问题,3万块钱未免也太少了。如今的房价可不比10年前,即便称其为寸土寸金也毫不为过。
结果可想而知,何天海一家二话不说便拒绝了这个无理的要求。谁知于泊非但没有离开,反而还振振有词道。
“这10年我就当你们白住了,不收你们的房租还不行吗?”
此话一出,何天海更加生气了。这本来就是自己花钱买的房子,怎么到头来反而像是占了别人的便宜。
眼看协商不成,于泊决定走法律途径。毕竟这房本写的是自己的名字,胜算或许会更大一些。
与此同时,何天海一家也是信心满满。打官司就打官司,反正当年的房屋买卖字据上写的清清楚楚。
可当真正对簿公堂时,双方都傻了眼。
对簿公堂2011年,于泊把何天海一家告上了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当日,双方都带上了当年签订的房屋买卖字据。
谁知工作人员一看,就立刻表示该合同无效。原来,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权利。
它与享有者特定的身份相联系,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权取得或变相取得。说白了,就是只有柳各庄村村民之间才有相互交易宅基地的权利。
何天海作为一个四川人,根本不可能拥有这块地。与此同时也意味着,这份协议在法律上无效。
听到这里,何天海一家人显然有些急了。这房子明明是自己真金白银买回来的,怎么能说无效就无效了呢。
就在于泊以为自己稳操胜券时,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给出了双重违法的判决。
于家违法出售,属于主要过错方。何家违法购入,属于次要过错方。
如此一来,原有的协议就只能按照无效来认定。所以宅基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于家。
但实际使用权,还是在何家手里。当然,法院判决并不意味着使用权会天然回到于家手中。
如果于泊非要将其拿回来,那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说白了,就是赔偿。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法院当庭给出了一个金额。80万。
只要于泊愿意拿出这笔钱,宅基地使用权就可以重新归在他的名下。自此以后,这个房子也就跟何家没有任何关系了。
面对这个选择,于泊却迟疑了。一来是他手里没有那么多钱,二来则是怕钱打水漂。
毕竟当时政府还没有确定柳各庄村的拆迁工作,于泊也只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就这样,事情进入了僵持阶段。
这一拖,就是5年。在此期间,于何两家多次对簿公堂。
但每一次,都以不了了之而告终。于家不愿出钱,何家更不愿搬出去。
直到2016年,事情再次迎来了转机。就在这年,北京市顺义区展开了11个棚改项目。
低矮老旧的柳各庄村,自然在名单之中。得知此事后,于泊后悔不已。
万万没有想到,当年的道听途说竟然成真了。按照本次棚改项目的规定,宅基地面积的7成可以回迁安置房。
根据于家老宅的原面积来计算,就是371平方米。折合成房子,差不多是4套。
除此以外,政府还会给200多万的现金赔偿。前前后后加起来,差不多高达1135万。与之相比,当初的80万简直不值一提。
各退一步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利益,说不心动是假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于泊再次找上了何天海一家人。
但是很遗憾,现实恐怕要让他失望了。哪怕如今的于泊开出100万,对方也不答应。
就在这个时候,拆迁办找上了门。按照实际使用权以及过往案例,他们需要同何家签署补偿协议。
送上门的钱哪有不要的道理,何天海二话不说就签上了名。然后带着所有行李,从这间住了近20年的老房子搬了出去。
等待安置房的间隙,何天海一家又租了间小房子。看着似曾相识的场景,他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当年。
其实,何天海一家选择定居北京也是迫不得已。原来,他的儿子患有先天性失聪。
为了看病,何天海一家跑了不少大医院。上海、广州、北京……
相较而言,自然还是首都的医疗资源更为先进。所以思来想去,何天海决定举家搬迁至北京。
考虑到这是一场持久的求医之路,他便萌生了买房的想法。好在,上天也没有忘记眷顾这对可怜的父母。
没过多久,何天海就从于泊手中购入了一套大房子。旧是旧了点,但一家四口住起来绰绰有余。
只是没想到这场看似顺利的交易,竟埋下了深深的祸根。自从得知拆迁办同何家签了补偿协议后,于泊就三番两次闹事。
今天告住建委,明天告何天海。因为这件事,何家人也是整日愁的睡不着觉。
眼看邻居们都住上了新房,自己却还要在外面花钱租房,怎能不着急呢?与之相比,于泊就有些不紧不慢了。
反正他有房子住,就这样耗着也行。不得不说,于泊真的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他非常清楚,只要有纠纷就不能履行补偿协议。眼看事情越闹越大,顺义区住建委有些坐不住了。
事已至此,恐怕也只能寻求媒体的帮助了。于是在2020年,何余两家登上了调解节目《向前一步》的舞台。
以防矛盾升级,工作人员先把于泊单独请上了台。面对镜头,他二话不说便倒出了一肚子苦水。
据于泊所言,自己想把房子要回去也是迫不得已。原因非常简单,县城里买的房子太小了。
祖辈三代住在一起,完全不够用。再说了,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已经明确判决于泊有权拿回使用权。
只是他当时钱不够,这才把事情拖到现在。现如今钱攒够了,何家人理应拿着钱返还房屋。
但无论于泊如何据理力争,何天海都不肯退让半分。综合各种因素考虑,现场的律师及工作人员给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建议。
三七分,70%归何家,30%归于家。
谁知话音刚落,就遭到了何天海妻子的强烈反对。
自己花钱买的房子,凭什么分给别人。更何况,棚改项目本就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试问于泊在城里有车有房,真的符合这个标准吗?如果非要分割,何家宁愿把房子归还给国家,谁都别要。
气话归气话,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问题。在工作人员的调解下,何天海一家最终还是接受了三七分的结果。
于泊凭空拿到了三成好处,自然也是迫不及待地同意了。自此,这段长达10年的闹剧才算是真正落下了帷幕。
一个星期后,何余两家再次来到了办事处。根据回迁安置面积,何天海一家选了三种不同户型的房子。
有趣的是,于泊选择了变现320万的补偿款。或许从一开始,他就是冲着钱来的。
说起来难免有些讽刺,一诺千金本应该是美谈。可在真正的“千金”面前,再多的诺言也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