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行进中国”调研行
硬科技如何“破壁”?
人民网“行进中国”陕西调研采访团
编者按
在“行”中,看见“进”的中国。今年5月,人民网启动“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340名年轻记者,耗时2个月,走访31个省区市的111座城市,前往500余个基层一线点位深入采访,“即采即发”“边采边发”,推出融媒体作品600余件,各平台总阅读量超11亿。
8月13日起,人民网分“创新中国”“品牌中国”“投资中国”“活力中国”4个主题,陆续推出“行进中国”调研行系列深度报道,聚焦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展现各地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滴滴滴”,腕表的警报声响起,3秒即可测出辐射超标。如此灵敏的反应,来自一款名为碲锌镉的材料。
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人工“培育”,曾跟随神舟十二号至十八号载人飞船登上太空,为航天员检测空间辐射。其“生身父母”介万奇,既是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也是碲锌镉生产企业创始人、董事长。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百余所高校、千余家科研机构、上百万名专业技术人才。2022年以来,陕西以体制机制改革“破壁”,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奔赴“生产线”,不断擦亮“硬科技”名片。
基于碲锌镉材料的各种探测产品。人民网 王丽摄
做减法,单列管理解开“细绳子”
有一种“薄膜”,工业切削刀具、发动机零部件等涂上它,百用不“老”。
“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是一种在微观结构上含有金刚石成分的涂层。通过离子束调控技术,能够制备金刚石含量超85%的碳基超硬薄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赵玉清介绍。
赵玉清自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专注研究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出6代设备,早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他心心念念的,是如何转化有关技术成果,助力提升我国航空航天、汽车发动机等领域技术水平,降本增效。
但政策支持力度不明朗。该技术属于职务科技成果,如果进行转化,在知识产权使用权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受限。有技术有实力,却没有机制,不敢转!
2016年,赵玉清退休了。离校那天,仅该技术的获奖及专利证书就打包了两大捆。“明明是好东西,却无法发挥最大作用,多少有些遗憾和不甘。”赵玉清回忆。
转机出现在2021年,陕西在西安交通大学等几所高校试点“三项改革”,对职务科技成果采用区别于一般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2022年,“三项改革”升级为省级政策,全面推开。
赵玉清立即请缨出山。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与他进行对接,充分了解项目特点和市场前景后,帮助这位老教授的科创项目落地西咸新区。
“20多年了,没想到在72岁时把事干成了!”赵玉清感慨。
这几年,赵玉清的企业与比亚迪、韩国信泰等达成合作协议。目前,企业估值已近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们将在国内建立20家以上镀膜服务中心。”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为科研人员解开了束缚手脚的“细绳子”,解决了“不敢转”问题。“三项改革”试点两年多来,全省共有8.9万项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
羚控科技研发团队在HH-100商用无人运输机试飞现场。受访者供图
做加法,职称改革激活“扛把子”
6月12日,西安天朗气清。9时16分,一架机型小巧、机身圆润的白色无人机向空中飞去,经过9分钟、35公里的飞行后平稳降落。我国自主研制的HH-100商用无人运输机试飞成功,标志着该型飞机正式转入科研试飞阶段。
西安羚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羚控科技)全程参与了该机型的研发,提供多余度飞行控制与管理系统、机载飞控软件、仿真训练系统的产品和技术服务。首飞成功意味着羚控科技的飞控技术、仿真系统在商用无人运输机上的突破性应用。
羚控科技董事长段晓军是西北工业大学博士。2014年,他在评研究员时未能如愿。“我不擅长写论文,评职称难,那就做成果转化试试看吧。”
就这样,在西安高新区的一间办公室,段晓军开始了创业之路。经过近10年攻坚,羚控科技已发展成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陕西省“瞪羚企业”、民用无人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估值近30亿元。
“以前都差点放弃的职称评审,因为改革峰回路转了!”2023年,段晓军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研究员职称评审,因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突出,顺利通过了!看到职称晋级不再“唯论文”,他的同事们也跃跃欲试。
“‘三项改革’方案明确了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两条路径。”陕西省科技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处长马云介绍,对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新技术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工作的教师,纳入“教学科研型”职称评审;对专职服务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人员,纳入“工程序列”职称评审。
高校教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扛把子”,改革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决了“不想转”问题。“三项改革”试点两年多来,陕西已有563人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
董素艳与团队成员进行技术交流。受访者供图
做乘法,横向出资盘活“经费池”
一下、两下、三下,随着技术人员点击鼠标动作的接连发生,系统中对虚拟航空发动机发出的指令将一一作用于现实中的航空发动机,虚拟与现实实现无缝对接。
航空发动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多学科集成的工程机械系统之一,研发过程中需要反复摸索和迭代。这款航空发动机工业仿真软件可用于产品设计,缩短迭代时间,降低成本。
如今轻点手指的动作,曾面临资金困局。2009年,在外企工作的董素艳,选择回归母校西北工业大学做研究。长久以来,工业软件市场被欧美巨头垄断。有着20多年研究积累的董素艳动了创业念头,希望做出自主可控的国产工业软件。
令他发愁的是,钱从哪来?几年间苦筹经费的他,总是“只欠东风”。
2021年,董素艳终于等来了自己的“风”。“三项改革”方案明确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可以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
上述改革一方面降低了高校教师真金白银投入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促成了科研团队与企业、创投机构等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由于个人资金有限,作为公司创始人所占股份的实缴资金没有完全到位,‘三项改革’解决了注册资本实缴到位的问题。”董素艳信心满怀。
2022年11月,董素艳团队通过“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方式组建了西安流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团队现金入股325万元。公司先后获得两轮融资,估值达2.5亿元。
改革盘活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形成激励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有效破解了“缺钱转”难题。“三项改革”试点两年多来,科研人员成立了1395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以改革“点火”破障碍、闯难关、蹚新路,陕西还开辟了阳光充足的“秦创原”、风和日丽的“科创谷”,建设了雨水丰盈的“科学城”,全省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一大批科技企业拔节生长。
2023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1.72%,较2012年的57.06%提高近15个百分点;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120.76亿元,较2012年的334.82亿元增加3700多亿元。
“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部署。
新蓝图,新征程,万千气象看陕西!(杨义、赵艳红、马盛楠、翁奇羽、金慧慧、王丽、吴超、葛泰佚、李志强、白鸽、实习生崔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