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生病难,看病更难,我们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就会亲身感受到很多充满苦痛的故事。看病难已是很多人的一块心病。
前两天我的朋友和我诉苦,自己失眠有点抑郁本来抱着希望找到医生希望给点建议,但结果费了半天劲抢到号等了将近两个小时,却换来的是开了一堆检查然后让吃药,就诊过程匆匆十分钟都不到。回来后就和我一直吐槽。
我这个朋友还是我们本地人,所以对就诊过程非常熟悉,可据我所知很多外地人就诊的时候更加麻烦,很多人前一天就要提前跑到医院所在地城市,然后找附近的酒店住下,在进入医院大门之前已经耗费了许多精力,情绪自然很崩溃。
其实这个情况,我早在豆瓣就刷到过类似的帖子,很多人抱怨看心理医生过程艰难,但就诊过程非常的不开心,抱怨排队时间长而且就诊过程中医生非常不耐烦,并且根本不愿意多安抚自己哪怕一点点。
精神科医生看似冷漠、机械、高效就是不温暖,所以很多人在初次前往精神科就诊的时候,精神科医生和他们想象中的亲切模样大相径庭。
其实,很多人寻找医生的帮助,更多渴望的是情感上的抚慰,甚至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只不过很多人并不懂在中国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治疗师)并不一样。
精神科医生更多是从医学角度来处理情绪障碍,自然以药物和物理疗法对待症状的,而大多数痛苦的心理障碍患者期待的人文关怀工作并不是他们擅长或者责任范围内的。
除此之外,由于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看法的偏见,学医的人很少愿意主动从事精神卫生领域,就导致精神卫生资源非常稀缺。
在我国单单抑郁症患者就将近一个亿人,可根据2017年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我国精神科医生仅仅只有3万人,平均4万人才有一个精神科医生服务,很多偏远地区甚至县城压根没有精神卫生资源。而一线二线城市精神科门诊爆满是常有的事情。
有精神科医生表示,自己一天最多的时候甚至要接待整整150人的高问诊量,也就是就算不间断工作,平均分担到每个患者的时间不过就是五分钟。
内容截图于《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1次就诊2000大洋......我们对抑郁症治疗还有哪些偏见?》
其实,看病资源稀缺是常见的,但是作为抑郁或者心理疾病患者来说,他们更需要耐心和温暖的指引时,面对的是焦虑的医生和疾病资源的稀缺时,冲突也是难免的。
事实上,精神科医生因为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中,同时收入并不高的现状,患上精神问题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例如2014年新浪观察《“抑郁”的精神科医生》就报道过,北京的一个三甲精神专科医院里,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医护人员就有几十人,占医院总人数至少十分之一。
难求天下皆无疾,惟愿健康更简单。希望在未来,我们对于精神卫生的重视越来越高的同时,也可以有一些资源分担到这个领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