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保卫战,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守城战役之一,是中国军事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发生在元朝末年的江西南昌地区。当时陈友谅大军的人数为60万,而朱元璋仅有2万人,陈友谅手下的将士远超朱元璋,双方力量悬殊太大。
至正二十二年,陈友谅部下、江西省丞相胡廷瑞,把江南重镇龙兴城,也就是现在的南昌献给了朱元璋。白得了一座城,朱元璋非常高兴,先把龙兴改名为“洪都府”,然后再任命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大将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驻扎在洪都。
而丢了一座城的陈友谅异常愤怒,故于至正二十三年四月,乘朱元璋正出兵救援安丰,江南兵力薄弱时对洪都发起了攻击。他调集了六十万,也有人说是四十万兵力,将洪都围得水泄不通,连一只苍蝇都无法飞进来。
面对陈友谅的大军,朱文正沉着冷静迎战,按照朱元璋先前留下堵塞“坚壁挫锐”策略,顽强坚守,与敌军作战。起初,陈友谅大军的攻势很猛,洪都多处城墙被攻破。朱文正等人就一边与抗击敌军,一边修筑城墙。攻守双方有来有回,踩着尸体作战,伤亡都很惨重。即使再艰难,朱文正凭借卓越的指挥才华,坚守了整整85天,消灭了陈军大量有生力量。
85天后,朱元璋带兵前来增援,陈友谅的部队陷入了前后夹击中。最终,陈友谅不得不撤围。这场战役,对元末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朱元璋后来建立明朝打下了基础。战争中,陈友谅的部队人数远大于朱军,为何他攻了近三个月,都没能消灭朱文正的两万兵马,把洪都拿下?
陈友谅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攻城本就是属于下下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且朱军不仅有优秀的指挥官,还有地理优势。朱文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城作为依靠,陈友谅想攻城是难上加难。
第二,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陈军开始士气很足,作战效果也不错。但一直未将洪都拿下,很伤士气。朱军反而因为一次次击退了敌军的进攻,还是以多胜少,他们的士气高涨,战斗力大大提高。两军交战,陈军打不过也是正常现象。
第三,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陈友谅的脾性众所周知,他一向是空有其表。虽然大多数时候打仗,都出动几十万军队。但军中绝大部分是乌合之众,其战斗力低下。反观朱元璋的军队,人马虽少,但大都是精兵良将,战斗力远超陈军。
综上所述,陈友谅拿不下洪都,也就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