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念的奇迹》这本书中,读到“静定身心以知喜”,立刻就被这句话打动了。
其实修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啊:慢慢静定身心,然后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悦。
1、 盯着自己,而不是别人
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对杂技艺人,靠街头卖艺为生。⽼师把⽵竿竖在头顶,边走边保持平衡,⼩⼥孩顺着⽵竿慢慢爬到顶端。
老师对小女孩说:美达,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我们就能帮对方保持专注和平衡,避免发生意外。
美达说:亲爱的老师,我想,我们各⾃照顾好⾃⼰,就是顾好我们俩。我敢肯定这样才更安全。”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感觉到,故事的结论是“美达是对的”,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犯“老师”这样的错误。我们喜欢盯着别人,而不是自己。
其实,故事里的老师,通常代表的是觉醒前的状态,我们自视甚高,好为人师,唯恐家人(或合作者)是“猪队友”而连累了自己,时不时要为“猪队友”指点江山。
比如:老公(或妻子)的事业在某阶段没有进展,就被贴上“猪队友”的标签,要紧紧盯着,不停催促,要他赶快过上“正确的生活”;
孩子暂时学习成绩一般,也被贴上“猪队友”的标签,打骂催逼,自己不敢松一口气,也把孩子逼得抑郁。
而故事里的美达呢,代表的则是觉醒后的状态,只管好自己,从不要求别人。他懂得,只要自己尽力做到最好,保持正念,就会光芒万丈。这光可以照耀别人,影响身边的人也保持正念。
从“向外看”到“向内看”,是静定身心的第一步。
2、 活在当下
书中的第二个故事:
“一天,有个皇帝想知道三个问题的答案。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做每件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与你共事最重要的⼈是谁?⽆论何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智者回答他:做一件事最好的时间是“现在”,最重要的人是“当下和你在一起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当下和你在一起的人,因为你而感到快乐。
这是我所看到的把“活在当下”解释得最直观的一个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问自己:如果是自己独处时呢?答案是:做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就像智者说的那样,吃饭时(享受)吃饭,睡觉时(享受)睡觉。不为上一秒牵挂,不为下一秒担忧。
活在当下,是“静定身心以知喜”的第二步。
3、 我心即宇宙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桌⼦依赖以下事物的存在,才有可能存在。我们或许把这些事物叫做‘⾮桌⼦的世界’ :森林(树⽊在那⾥⽣⻓,被砍伐)、⽊匠、铁矿(变成钉⼦和螺丝),其他与这张桌⼦有关的⽆ 数的东⻄,包括⽊匠的⽗⺟以及祖先,乃⾄让树得以⽣⻓的阳光和⾬⽔。
如果你洞⻅这张桌⼦的实相,你就会看到,桌⼦本⾝呈现了所有那些通常被我们认为是 ‘⾮桌⼦的世界’当中的事物。如果你抽⾛任何⼀个‘⾮桌⼦’的因素,还原⾄它的本源,例如让钉⼦恢复成铁矿,让⽊材回到森林,将⽊匠还给他⽗⺟,这张桌⼦就不存在了。”
读完这段话我非常震惊,好像被“雾化”了,一点点被抽离那种震惊,这是我第一次因为看到一段文字而引起“无我”的感受。(以前我所能想到的“无我”是隐身那种忽然消失。)
我忽然明白了“一花一世界”是什么意思,明白了“空即是色,色却是空”,也明白了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原来我的出现是如此偶然,且包含所有,假如没有我的祖先及父母,就不会有我;假如没有宇宙、山河大地、阳光空气和雨水,动物植物……也不会有我。
原来,我和每个众生、每个物的存在一样,都是如此巧合,如此因缘具足,少一个因缘就是另一番景象。
我们所遇到的事情,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比如房子不是特别大,钱不是特别多,孩子可能有点调皮,但是要多么因缘和合,才能拥有这一切,为什么不看到事情的光明面?不心生喜悦?不感恩?
我心即宇宙,心包太虚,什么都装得下,什么都愿意接纳,是“静定身心以知喜”的第三个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