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务必、务必、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令世界大为改观。你是一个人,可以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不要去限制你的目光,也永远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张纯如
最近刷到张纯如逝世20周年热搜,果断开始搜集素材,揭秘并缅怀这位执着为正义、为历史呐喊的女斗士的短暂且充满力量人生。
曾经,她家境优渥且品学兼优,事业爱情双开花,过着安稳又幸福的平凡生活。
直到27年前,她以笔为刃,毅然将揭露人类至暗时刻历史纪实著作《南京大屠杀》呈现给西方乃至世界读者,却在36岁时将车子开到公路边饮弹自尽,结束了如流星般绚烂的一生。
她叫张纯如,20年过去,依然值得被世界铭记。
1968年,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
父亲是当年台大物理系“状元”,专著的《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母亲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祖父为抗日的将领张铁军。
虽然她作为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但父母从不忘对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起名“纯如”,正是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
父母皆为理工科领域的佼佼者,可张纯如从小却展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
10岁时,她不但能做小诗:“孤独时湖边传来的蟋蟀脚,日落时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还能将原创故事和诗编成一本书,用棕色墙纸作封面,并标注自己的名字。
或许从那时起,写书成为张纯如一生的志向。
20岁时,她放弃即将取得的计算机学位,转攻新闻专业为写作铺路。先在美国联合通讯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后来考入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从此走上专业写作的道路。
在她看来,真正作家是不玩弄文字游戏的,文字是用来传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写作是用来传播社会良知。
而善用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中美生活,揭示鲜为人知中国历史及美国华人史重要史料,也是张纯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她写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就是讲钱学森为美国火箭科技作出贡献,以及如何成为麦卡锡主义牺牲品离开美国回到中国从事弹研制的历史。
这本书一出就广受好评,获得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项。
写作事业崭露头角,在爱情方面,张纯如与一见钟情的电气工程师布莱特·道格拉斯博士结婚,过着安稳而幸福的生活。
直到首次看到一张张黑白照片后,这位只有25岁的女孩突然有了矢志不渝的念头。
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感到前所未有的愤怒。
她记得童年时父母常常提到那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什么,祖父是怎么逃离了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又怎么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大为震惊的是,南京确实存在大屠杀,为什么在那些不是小说的英语书籍里没一本提到这段本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几乎所有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罪行,但日本人在中国的大屠杀却没有人知道,为此张纯如感到无比心悸。
于是,她心生一个信念:“我要把这段历史写成一本书,不管赚钱与否,最重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随后她开始着手准备资料,先后到国家档案馆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还飞往北京、上海、杭州进行深入调查。
短短时日,张纯如就收集到大量资料,有中文、日文和英文的,还有没出版的日记等原始材料,甚至找到日本二战老兵,以及在东京的战犯审判记录稿。
她发现《拉贝日记》详细记录五百多起惨案,保存在不同国家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还有在美国耶鲁大学特藏室里沉睡多年的《魏特琳日记》。这些珍贵史料详细记载了其亲身经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张纯如非常崇拜魏特琳,因为当时她勇敢保护大量南京妇女,避免她们遭到日本侵略军的蹂躏。
随着对南京大屠杀调查不断深入,张纯区愈来愈意识到不公与愤怒。
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抹杀、歪曲历史事实,甚至纂改教科书等恶劣行为,她不仅决定自己有道义上责任,更必须勇敢站出来为他们发声。
为更全面了解到更多历史细节和真相, 通过电话、邮件等各种方式安排了中国研究人员合作。
1995年夏,张纯如只身一人来到南京。
当时南京天气十分炎热,她不适应气候导致经常感冒,但一点也不耽误搜集工作。
张纯如一刻不停寻访日军暴x发生地,实地走访了十余位幸存者,因为害怕万一时间拖久了,那些真实的声音就会随着年老而消失。
每天她将听到的故事记录在本子上。
到了夜里,她会独自坐在一推堆真实资料前,看着墙上桌上的一张张地图照片,把故事串成一个又一个画面,仿佛亲身踏进六十年前历史环境。
每次写作对于张纯如都是巨大压力和痛心,想象着遇难者的感觉,还要具体叙述出来: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有时愤怒地手不停抖。
就这样,无数个日夜的呐喊与战斗,终于在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面世。
这本书首次用英语全面研究,张纯如在书中称为“the forgotten Holocaust”。
用这个词,让西方人知道,在中国也发生过一场同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对西方人来说Holocaust系指大规模虐杀和毁灭,跟二战时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大屠杀无几。
除了讲述南京大屠杀事件本身(对日军所作所为比以往任何记录都更为详细),还进一步探讨了战后日本掩盖、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行为。
此书一经问世,引起美国社会轰动,震惊了西方世界。
这本书在美国有多火?
连续10周成为《纽约时报》畅销冠军,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最佳书籍。
就连出版编辑苏珊都说:一本书的巡回签售一般两周到两个月左右,而《南京大屠杀》的签售持续了一年多。
西方各界开始关注和讨论南京大屠杀事件,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发声,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张纯如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克服困难勇气,直面了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沉痛记忆,,没想到更大麻烦,还在后面。
成书成名后,张纯如很快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
之后几年,铺天盖地的威胁信件、连接不断的恐吓电话令张纯如生活在恐惧之中,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更不敢随意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任何信息。
她不怕自己遭报复,而是惧怕连累到家人,让他们深受伤害。
更令人愤怒的是,日本右翼民族主义分子在如山罪证面前,居然持否认态度,甚至还恶意扭曲历史。
日本右翼作家Kase Hideaki甚至狡辩:我们没有在南京实施大屠杀,那些完全是中国人伪造出来的。
日本方面故意性的集体失忆,让内心极度敏感的张纯如难以接受。加上长期生活在恐惧和精神高压之中,她患上抑郁症。
每一次写作,如此沉重事实和残忍人性一度压得她喘不过气,尤其记录受难者经历时,对日军的残暴会产生不良身体反应。
张纯如开始痉挛性颤抖,一抖就停不下来,后来就出现脱发,一梳头就会大片大片头发掉落。
经常气得发抖,继而失眠发噩梦,掉头发,体重也直线下降。
她面对的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动摇了张纯如曾经“人性本善”的基本信念。
2004年,张纯如正在撰写第四本书,关于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在菲律宾受日军虐待的历史,彼时已经陷入重度抑郁。
就在这一年,她独自开着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张纯如曾说,请你务必、务必、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感染,鞭策着我们一往无前。
《南京大屠杀》于她,是一种生命的连接。
如今,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7年,《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面世27年。越来越多的“一个人”站出来,继续张纯如未尽的愿望。
书中有一句话:“写作本书过程中,我脑海一直萦绕着乔治·桑塔纳的不朽警句: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激励下一代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她是替历史呐喊的斗士,她叫张纯如。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