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方就是开时间!如何把握时节,根据“五运六气”来治外感病?

从蓉谈健康 2024-07-20 08:20:34

时令变迁与外感病的关系

作者/杨克俭

记得以前实习时,有位老大夫曾问我:“春分过了吧!”“夏至到了吗?”当初,我真有点莫名其妙。心想,在医院看病,又不是在田里耕耘,问时令做什么?

后来通过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认识到:一岁中时令的变迁和中医外感病,在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都有其密切的关系。

风寒暑湿燥火,是为六气;将六气分司于一岁的二十四节令,是为主气。一年四季,寒暑变迁,六气运行,时令交替。

按祖国医学五运六气学说,

一岁中

大寒至惊蛰,主气风木;

春分至立夏,主气君火;

小满至小暑,主气相火;

大暑至白露,主气湿土;

秋分至立冬,主气燥金;

小雪至小寒,主气寒水。

也可以这样记忆:一岁中春分前六十天主气风木;春分后六十天主气君火;夏至前后各三十天主气相火;秋分前六十天主气湿土;秋分后六十天主气燥金;冬至前后各三十天主气寒水。

若时至而气至,正常运行为六元正气;时至而气不至,或气至而时不至,一反常态则为六淫邪气。

如果反常变化超越人体忍受范围,或素体虚弱抗邪能力低下,便会受害得病。

因这些病邪多来自体外,统称为外感病;又因与时令变化息息相关,故又称“时病”。

大寒至惊蛰,风木当令

冬去春来,天气渐暖,春日多风,其气已温,常病风温,亦有春温。

风温为病,风自上犯,温自上受,肺位最高,邪必先伤。由于肺合皮毛,卫气通于肺,皮毛又为卫气敷布之处,所以风温初犯,卫表首当其冲。

于是证见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头痛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治宜辛凉疏表解毒,投以辛凉平剂银翘散,或随症施治,但忌辛温发汗,用药不宜寒凉和剂量过重。吴鞠通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有指导意义的。

这期间,除风温外,还有春温。由于风温因新感而得,春温乃由伏邪所发,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皆因冬季收藏未固,感受寒邪,久而化热,待春日阳气升发之际,引动伏邪自里发病。

证见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溲赤,舌边尖红,脉数等里热征象,治宜清泄里热,兼以解表,投以葱豉桔梗汤,勿误作伤寒,妄投麻桂柴葛而偾事。

春分至立夏,君火当令

由春及夏,天气变热,多病温热。是冬受寒邪,伏而不发,日久化热,得时发病,与春温均由伏邪所致,其不同处是春温发于春分前,而温热发于春分后,春分以后,天气变暖,阳气驰张,伏邪由内而发,外达肌表,使表里皆热。

故见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汗出,脉洪大,面赤,苔黄等证,治宜清泄热邪,投以辛凉重剂白虎汤。热为阳邪,变化迅速,若初起证见神昏谵语,此为热邪极盛,扰及神明,当投以白虎加连翘、生地、竹叶、西洋参、莲子心之类。

小满至小暑,相火当令

此时天暑地热,人感暑邪多病暑温。温为热之渐,暑为热之极,极必生变,且为阳邪,伤人最速。

暑温初起,无有发热恶寒等卫表证候出现,多迳入阳明胃而见壮热汗多,心烦口渴,面赤气促,脉洪大而芤等证,故叶天士有“夏暑发自阳明”之谓。治宜清气泻热,益气生津,投以白虎加参汤。

另外,当天气炎热之际,人们常喜乘凉冷饮,若过贪寒凉,暑温初起亦可见头痛恶寒,肢节疼痛,壮热无汗,心烦,脉浮弦有力等证,治宜辛温宣透,用新加香薷饮,但须得汗即止,不可再服,以免重伤其表。

大暑至白露,湿土当令

此时正值长夏,暑热太盛,使地湿土蒸,天气闷热,而且多雨,湿热交蒸,多病湿温。

湿温之病,与伤寒、温病皆不同;因湿为阴邪,温为阳邪,性质不同,一经结合,不易分解,故湿温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不象寒邪一汗可撤,热邪一清可除,往往如剥茧抽蕉,去一层又复一层。

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招,所以湿温证病变常以脾胃为中心,虽在初起也可以见腹满呕恶,食欲不振,便溏,四肢疲惫等脾胃失调之证。

临床应辨其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若湿重于热,则见头痛恶寒,身重无汗,胸脘痞闷不饥,口渴不欲饮,面色淡黄,苔白腻,脉濡数等,治宜宣化湿邪,投以藿朴夏苓汤或藿香正气散。

若热重于湿,则见恶寒发热,汗出胸痞,午后潮热,苔白不腻等,治宜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投以甘露消毒饮或三仁汤。

有关湿温证之禁忌,吴鞠通论述最详:“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这应引起注意。

秋分至立冬,燥金当令

时值秋高气爽,气候干燥,多病秋燥,病变以肺为主。又为初秋尚热,深秋已凉,故秋燥一证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若初秋无雨,秋阳燥热,多病温燥,初起时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右脉数大等证,治宜辛凉甘润,投以桑杏汤。

深秋渐冷,或逢风雨,多病凉燥,初起可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咳嗽痰稀,苔白脉弦等症,治宜宣肺达表,化痰润燥,投以杏苏散。

温燥初起,颇似温热,但用药切忌苦寒;凉燥初起,犹象伤寒,但用药切忌辛温发散,以免伤津助燥。

小雪至小寒,寒水当令

隆冬之际,天寒地冻,人若受之,多病伤寒。六淫当中,唯寒邪独阴无阳,所以伤人与它邪不同。

伤寒初起,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一身之表,统领人体营卫之气,只有营卫和调,卫外固密,便可抵御外邪侵袭。

一旦寒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营卫则失调,故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痛无汗,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等太阳表证,治宜辛温解表,投以荆防败毒散。

如患者体实邪盛,用麻黄汤亦中病机。如兼汗出恶风,脉缓等证,治宜发表解肌,调和营卫,投以桂枝汤。

以上为一岁中六气所主的时令里常见的外感病。至于象徐灵胎所说:“伤寒不必定属于冬,而温病亦常见于冬”的特殊情况不在此例,另当别论。

所以必须掌握一岁中外感病的一般变化规律,方能知常驭变,临证不乱。六淫伤人,不论是风寒湿,还是暑燥火,皆自外侵入,其邪气都是一个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逐渐加重的变化过程。

因此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对外感病的防治尤为重要。《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若人们能在隆冬季节,不妄作劳,精气固密,来年春天就不易发生春温。与此相反,若不明时令之变迁,不晓六气之运行,不知六气与时令的关系,临证心中无数,方药杂投,外感初起因误治致害者,往往变证蜂起,颇难治疗。

只有在临床上作到分时论证,因时制宜,药证相契,方能收到意想的效果。

2 阅读:3